吾玩文学 www.5wwx.com,金玉仙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七、佛教的“信众”问题
佛教的神明被我们简单的进行了罗列,但是我们仍然无法找出《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在佛教(汉传大乘佛教)神明中的位置。看来要弄清“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就有必要先简单探讨一下佛、道两教在跨越千年斗争中的一个具有广泛性的“信众”问题(只限对中土信众探讨)。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其都有庞大的“信众”,但是这个“信众”并不是整齐划一,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这个“信众”当中,也一样存在有差异的问题,且是种很大的差异。为了区别这种差异,我们以客观的角度(不一定恰当),可以把这个“信众”简单的分为“真”信徒群体、“仿真”信徒群体、“经营性”信徒群体、“大众”信徒群体这四个类别。这里我们就以佛教信徒为主,对这四个类别的群体,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了解。
1“真”信徒群体,所谓的“真”信徒,是指立志修行的这一类信徒,这类信徒修行信念坚定,读经诵法,遵依戒律,坚持以佛陀制度修行,对佛教无比虔诚的一个群体。其能坚定的祛除“六贼”的干扰,生活中无任何奢侈要求,对物质需求只要能最低限度的维持生命即可的一类群体,不过要说这类“真”信徒是个群体就稍显夸张,实际上这一类“真”信徒可谓是凤毛麟角。为数不多。属“小众”群体,但是这个“小众”群体在佛教中的地位历来都属领袖群体、中坚力量、高知阶层中一部分。不过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这个“小众”群体在佛教中的地位尚不得而知。不过现实中这个“小众”群体还是存在的。如辽宁省海城市大悲寺的僧众就是这样的一个僧众团队,有人考证说海城市大悲寺僧众是国内唯一做“法事”不收费的僧众团队,海城市大悲寺是国内唯一没有设立功德箱的寺庙。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有这样为了信念,为了保持心中一方净土而坚苦修行的僧众团队,让人感受到了精神力量的伟大。面对这样的僧众团队,无论你对佛教有什么样的看法(包括负面看法),你都不得不叹服,这是个拥有着绝世风骨,品行高尚的僧众群体。说到这里,再提一下《西游记》中“谤道敬佛”的问题,于这类“真”信徒群体(无论是佛教或是道教)而言,任何文学作品对其宗教理念、神明以及相关内容的描述,都是亵渎的,都是毁谤的。因而我们要理解佛教中的一切内容在这类“真”信徒群体心中无比神圣的位置。所以,要是站在一个修行信念坚定的“真”和尚或“真”道士的角度而言,来看《西游记》的话,其中无论对佛教的描述,或者是对道教的描述,可以说全部都是亵渎和毁谤。不过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佛(汉传)、道两教,都属于包容性很强的宗教,从佛(汉传)、道两教跨越千年的斗争历史中,我们也可以体验出其中国特色。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一些宗教信徒,抱着同一本宗教圣典,但因为地域、人文环境、理解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很多歧义,从而形成了很多教派,这些教派的斗争方式,很多都是掂起刀枪,打打杀杀,残酷的流血冲突绵延不绝。而佛、道两教,尽管抱着的不是同一本宗教圣典,其争夺信徒的斗争方式很多都是以和平方式来进行的。也可以说是在互相亵渎和毁谤中相伴千年。因而其包容性是其它宗教所没有的。所以我们看待《西游记》中“谤道敬佛”的问题,不能与宗教中“真”信徒群体等同,要站在唯物主义者的立场,以客观的角度,要结合文学作品的特性,结合作者的主流意识,辅以书中的相关描述和情节,来做综合的定性和评价。
2“仿真”信徒群体,这个群体和前面我们说说的“真”信徒群体一起,构成了佛教体系中的领袖群体、中坚力量、高知阶层。这个群体和“真”信徒群体比起来为数较多,但是和后面我们提到的“大众”信徒群体比起来仍属“小众”群体,或者说这个“仿真”信徒群体即便使和“真”信徒群体加起来仍属“小众”,这个群体历代都有,人员构成一般是为了讨生活或其它个人目的混进寺院内成为和尚的人。这其中也不乏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和前面我们提到的“真”信徒群体相比,差别在于其“六根不净”(指为了“眼、耳、鼻、舌、身、意”的。二心绪不宁,私心重重。在《西游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充满了世俗嘴脸,“六根不净”的“仿真”信徒。例如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中“只有城上来的士夫降香,我方出来迎接”乌鸡国敕建宝林寺的方丈,先是让唐僧吃了闭门羹,后被孙悟空的金箍棒打碎了一个石狮子,吓得骨软筋麻,才慌忙点齐了五百个和尚,把唐僧师徒迎进了寺院)。既然“六根不净”,一有机会,就会热衷于功名利禄。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借寺营私,捞取财物利非修行之流,热衷于名利之徒。而任何宗教中,都不乏这样的机会。这里还以佛教为例,以佛教的教义而论,佛教的“佛、法、僧”三宝是需要大众供养的。但是这个供养的意义是“佛祖”给人一个向善的机会,因为人来到这个“红尘”世界,为了“六贼”的,要造下很多“恶孽”,要不坠入地狱,不得“恶报”,就得忏悔,就得以“善行”、“善事”,积累“善功”来消除“恶孽”,以期来生的功果。如一些德行高深的“真”信徒类僧人,还要仿照当年释迦牟尼佛的做法,云游千里,弘法传经,普渡众生(一年一次以上,以徒步一千华里的距离为一个阶段),云游弘法一般以三件事为主要内容,一是弘法传经,教化大众;二是乞食百家,给大众世人... -->>
七、佛教的“信众”问题
佛教的神明被我们简单的进行了罗列,但是我们仍然无法找出《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在佛教(汉传大乘佛教)神明中的位置。看来要弄清“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就有必要先简单探讨一下佛、道两教在跨越千年斗争中的一个具有广泛性的“信众”问题(只限对中土信众探讨)。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其都有庞大的“信众”,但是这个“信众”并不是整齐划一,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这个“信众”当中,也一样存在有差异的问题,且是种很大的差异。为了区别这种差异,我们以客观的角度(不一定恰当),可以把这个“信众”简单的分为“真”信徒群体、“仿真”信徒群体、“经营性”信徒群体、“大众”信徒群体这四个类别。这里我们就以佛教信徒为主,对这四个类别的群体,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了解。
1“真”信徒群体,所谓的“真”信徒,是指立志修行的这一类信徒,这类信徒修行信念坚定,读经诵法,遵依戒律,坚持以佛陀制度修行,对佛教无比虔诚的一个群体。其能坚定的祛除“六贼”的干扰,生活中无任何奢侈要求,对物质需求只要能最低限度的维持生命即可的一类群体,不过要说这类“真”信徒是个群体就稍显夸张,实际上这一类“真”信徒可谓是凤毛麟角。为数不多。属“小众”群体,但是这个“小众”群体在佛教中的地位历来都属领袖群体、中坚力量、高知阶层中一部分。不过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这个“小众”群体在佛教中的地位尚不得而知。不过现实中这个“小众”群体还是存在的。如辽宁省海城市大悲寺的僧众就是这样的一个僧众团队,有人考证说海城市大悲寺僧众是国内唯一做“法事”不收费的僧众团队,海城市大悲寺是国内唯一没有设立功德箱的寺庙。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有这样为了信念,为了保持心中一方净土而坚苦修行的僧众团队,让人感受到了精神力量的伟大。面对这样的僧众团队,无论你对佛教有什么样的看法(包括负面看法),你都不得不叹服,这是个拥有着绝世风骨,品行高尚的僧众群体。说到这里,再提一下《西游记》中“谤道敬佛”的问题,于这类“真”信徒群体(无论是佛教或是道教)而言,任何文学作品对其宗教理念、神明以及相关内容的描述,都是亵渎的,都是毁谤的。因而我们要理解佛教中的一切内容在这类“真”信徒群体心中无比神圣的位置。所以,要是站在一个修行信念坚定的“真”和尚或“真”道士的角度而言,来看《西游记》的话,其中无论对佛教的描述,或者是对道教的描述,可以说全部都是亵渎和毁谤。不过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佛(汉传)、道两教,都属于包容性很强的宗教,从佛(汉传)、道两教跨越千年的斗争历史中,我们也可以体验出其中国特色。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一些宗教信徒,抱着同一本宗教圣典,但因为地域、人文环境、理解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很多歧义,从而形成了很多教派,这些教派的斗争方式,很多都是掂起刀枪,打打杀杀,残酷的流血冲突绵延不绝。而佛、道两教,尽管抱着的不是同一本宗教圣典,其争夺信徒的斗争方式很多都是以和平方式来进行的。也可以说是在互相亵渎和毁谤中相伴千年。因而其包容性是其它宗教所没有的。所以我们看待《西游记》中“谤道敬佛”的问题,不能与宗教中“真”信徒群体等同,要站在唯物主义者的立场,以客观的角度,要结合文学作品的特性,结合作者的主流意识,辅以书中的相关描述和情节,来做综合的定性和评价。
2“仿真”信徒群体,这个群体和前面我们说说的“真”信徒群体一起,构成了佛教体系中的领袖群体、中坚力量、高知阶层。这个群体和“真”信徒群体比起来为数较多,但是和后面我们提到的“大众”信徒群体比起来仍属“小众”群体,或者说这个“仿真”信徒群体即便使和“真”信徒群体加起来仍属“小众”,这个群体历代都有,人员构成一般是为了讨生活或其它个人目的混进寺院内成为和尚的人。这其中也不乏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和前面我们提到的“真”信徒群体相比,差别在于其“六根不净”(指为了“眼、耳、鼻、舌、身、意”的。二心绪不宁,私心重重。在《西游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充满了世俗嘴脸,“六根不净”的“仿真”信徒。例如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中“只有城上来的士夫降香,我方出来迎接”乌鸡国敕建宝林寺的方丈,先是让唐僧吃了闭门羹,后被孙悟空的金箍棒打碎了一个石狮子,吓得骨软筋麻,才慌忙点齐了五百个和尚,把唐僧师徒迎进了寺院)。既然“六根不净”,一有机会,就会热衷于功名利禄。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借寺营私,捞取财物利非修行之流,热衷于名利之徒。而任何宗教中,都不乏这样的机会。这里还以佛教为例,以佛教的教义而论,佛教的“佛、法、僧”三宝是需要大众供养的。但是这个供养的意义是“佛祖”给人一个向善的机会,因为人来到这个“红尘”世界,为了“六贼”的,要造下很多“恶孽”,要不坠入地狱,不得“恶报”,就得忏悔,就得以“善行”、“善事”,积累“善功”来消除“恶孽”,以期来生的功果。如一些德行高深的“真”信徒类僧人,还要仿照当年释迦牟尼佛的做法,云游千里,弘法传经,普渡众生(一年一次以上,以徒步一千华里的距离为一个阶段),云游弘法一般以三件事为主要内容,一是弘法传经,教化大众;二是乞食百家,给大众世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