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东风染碧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读三国演义时,总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三国时期应该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想来那时是正八经的封建社会,所有人的思想都应该打上深刻的社会印记,应该是被各种封建思想所束缚,所统治,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是那样。一些所谓的名人雅士却在处处任性而为,全没有一点温良恭俭让的风范,一点不让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舌辩之士,这可能与建安时期人们“慷慨任气、渴望建功立业”的社会风气有关。
可能正是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名士恃才傲物,以能言善辩为逞才之道,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诸葛亮的舌战群儒,诸葛亮以一当十,面对江南众多文臣谋士的诘难侃侃而谈,一付气定神闲的风度。当然这一案例是在诸葛亮知已知彼的神机妙算之下取得的成功,并不单单是凭口舌之利。唇枪舌剑只有与深厚的学识、过人的胆识以及良好的道德风范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摧坚化朽的力量,否则只能招致不幸。如被孔融竭力举荐的名士祢衡,就是因自己的一张利口而丧命,个中原因,实在应该让人深思。
三国演义中祢衡的出场,是因为曹操想招安刘表,考虑到刘表喜欢附庸风雅,找一位名流担当此任,结果孔融保举了祢衡。孔融在奏表中称祢衡可与贾谊比美“淑质贞亮,英才卓跞”“飞辩骋词,溢气坌涌”乃皇家“必蓄非常之宝”虽然书中对祢衡没有更多的介绍,但通过这篇奏表,可知只有二十四岁的祢衡在当时应该是声名卓著。想这样的一位少年名俊,一定是自视甚高,目空一切了。
可能是建功立业的思想在士人心中深深扎根吧,这祢衡面对曹操的召唤并不推辞,欣然而至。按现在标准来看,想来以祢衡的学识,在当时的学术界应该可以称为“重量级”人物吧。但这样一位学术“大哥大”却受到了政界铁腕人物曹操的轻漫。面对这样的冷遇祢大才子自然是难以承受,一贯被人追捧的角色怎么可以受此侮辱?其实祢衡这样想就不对了。如果他真的是视功名如粪土,就大可不必接受曹丞相的招唤,想李白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许多人称为“汉贼”如果真的认为自己是高人雅士,怎么可以这样自失身份?同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不肯轻易出山,要刘备三顾茅庐。既然自己一招既来,还何必太在意别人的态度?在学术界享有盛名,不等于在政界也算个人物,因为在政界,你就是一个白丁,你没有任何资本,人家凭什么尊敬你?那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诸葛亮初出道时还尚被关张所欺,更何况一个被曹操招之既来的祢衡?
按理说读书人应该有修养,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以牙还牙”那不是名士的风范。而祢大才子却因曹操不让座而出言不逊:“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继而对曹操的手下人极尽贬低之能事,称一个个为“衣架饭囊,酒桶肉袋”用语极为刻薄,打击面太大,一下子把曹操的文臣武将全部一竿子打死,怎么会不让人心生厌恶?而对自己又极尽吹捧之能事,说什么自己“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好一副张狂的模样!其实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因为先前对曹操品行有什么看法,也并不是认为自己是大汉的忠心之士,只是因为曹操没有礼遇他,让他觉得受了辱,所以他要报复!他只是以一己之私,借题发挥,一味逞口舌之快,全不考虑后果,这样的没有远见,这样的心胸狭窄,怎么可以成就大事?
想来学识必须与修养同时提高才会让人真正的出类拔萃,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学识精进,不注意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结果往往会被学识所累,以任气逞才为能事。就如祢衡,只是一味的狂妄自大,一味的张扬自我,一味的任意而为,这才有了杀身之祸。
祢衡的击鼓骂曹虽说解气,但对曹操却毫发无损,不但如此,他的行为反而成就了曹操惜才的英名,这应该是祢衡所没有想到的。当祢衡历数曹操的污浊时,曹操并没有杀他,依然用他去说刘表来降,并承诺只要此行成功,就可以让他做公卿,这也算是给了祢衡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啊,你既然说你可以至君为尧舜,那就让你真刀真枪演练一把,看你是不是空口说白话?这应该算不过分吧?祢衡后来的言行说明他并没真的读懂曹操,虽然他不想为曹操所遣,但他并没看出曹操让他去说刘表只是想借刘表之手杀掉他。他到了刘表处还是处处逞才,戏谑刘表,让刘表生厌,结果刘表借黄祖之手杀了他。想那祢衡到死还不知自己因为什么走了霉运!他只知道一再地贬低别人,卖弄自己,殊不知这才是他送了命的原因。
看来,一个人活在世上,最最重要的,就是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能看到自己的长处那是自信,但一定不能迷信于自己的长处,由自信变为自大。无论何时都要知道,说话一定要有资本,只是一味的逞口舌之利,只会自取其辱。就如曹操评论祢衡受害“腐儒舌剑,反自杀矣!”这不能不让人吸取教训!
读三国演义时,总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三国时期应该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想来那时是正八经的封建社会,所有人的思想都应该打上深刻的社会印记,应该是被各种封建思想所束缚,所统治,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是那样。一些所谓的名人雅士却在处处任性而为,全没有一点温良恭俭让的风范,一点不让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舌辩之士,这可能与建安时期人们“慷慨任气、渴望建功立业”的社会风气有关。
可能正是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名士恃才傲物,以能言善辩为逞才之道,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诸葛亮的舌战群儒,诸葛亮以一当十,面对江南众多文臣谋士的诘难侃侃而谈,一付气定神闲的风度。当然这一案例是在诸葛亮知已知彼的神机妙算之下取得的成功,并不单单是凭口舌之利。唇枪舌剑只有与深厚的学识、过人的胆识以及良好的道德风范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摧坚化朽的力量,否则只能招致不幸。如被孔融竭力举荐的名士祢衡,就是因自己的一张利口而丧命,个中原因,实在应该让人深思。
三国演义中祢衡的出场,是因为曹操想招安刘表,考虑到刘表喜欢附庸风雅,找一位名流担当此任,结果孔融保举了祢衡。孔融在奏表中称祢衡可与贾谊比美“淑质贞亮,英才卓跞”“飞辩骋词,溢气坌涌”乃皇家“必蓄非常之宝”虽然书中对祢衡没有更多的介绍,但通过这篇奏表,可知只有二十四岁的祢衡在当时应该是声名卓著。想这样的一位少年名俊,一定是自视甚高,目空一切了。
可能是建功立业的思想在士人心中深深扎根吧,这祢衡面对曹操的召唤并不推辞,欣然而至。按现在标准来看,想来以祢衡的学识,在当时的学术界应该可以称为“重量级”人物吧。但这样一位学术“大哥大”却受到了政界铁腕人物曹操的轻漫。面对这样的冷遇祢大才子自然是难以承受,一贯被人追捧的角色怎么可以受此侮辱?其实祢衡这样想就不对了。如果他真的是视功名如粪土,就大可不必接受曹丞相的招唤,想李白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许多人称为“汉贼”如果真的认为自己是高人雅士,怎么可以这样自失身份?同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不肯轻易出山,要刘备三顾茅庐。既然自己一招既来,还何必太在意别人的态度?在学术界享有盛名,不等于在政界也算个人物,因为在政界,你就是一个白丁,你没有任何资本,人家凭什么尊敬你?那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诸葛亮初出道时还尚被关张所欺,更何况一个被曹操招之既来的祢衡?
按理说读书人应该有修养,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以牙还牙”那不是名士的风范。而祢大才子却因曹操不让座而出言不逊:“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继而对曹操的手下人极尽贬低之能事,称一个个为“衣架饭囊,酒桶肉袋”用语极为刻薄,打击面太大,一下子把曹操的文臣武将全部一竿子打死,怎么会不让人心生厌恶?而对自己又极尽吹捧之能事,说什么自己“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好一副张狂的模样!其实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因为先前对曹操品行有什么看法,也并不是认为自己是大汉的忠心之士,只是因为曹操没有礼遇他,让他觉得受了辱,所以他要报复!他只是以一己之私,借题发挥,一味逞口舌之快,全不考虑后果,这样的没有远见,这样的心胸狭窄,怎么可以成就大事?
想来学识必须与修养同时提高才会让人真正的出类拔萃,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学识精进,不注意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结果往往会被学识所累,以任气逞才为能事。就如祢衡,只是一味的狂妄自大,一味的张扬自我,一味的任意而为,这才有了杀身之祸。
祢衡的击鼓骂曹虽说解气,但对曹操却毫发无损,不但如此,他的行为反而成就了曹操惜才的英名,这应该是祢衡所没有想到的。当祢衡历数曹操的污浊时,曹操并没有杀他,依然用他去说刘表来降,并承诺只要此行成功,就可以让他做公卿,这也算是给了祢衡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啊,你既然说你可以至君为尧舜,那就让你真刀真枪演练一把,看你是不是空口说白话?这应该算不过分吧?祢衡后来的言行说明他并没真的读懂曹操,虽然他不想为曹操所遣,但他并没看出曹操让他去说刘表只是想借刘表之手杀掉他。他到了刘表处还是处处逞才,戏谑刘表,让刘表生厌,结果刘表借黄祖之手杀了他。想那祢衡到死还不知自己因为什么走了霉运!他只知道一再地贬低别人,卖弄自己,殊不知这才是他送了命的原因。
看来,一个人活在世上,最最重要的,就是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能看到自己的长处那是自信,但一定不能迷信于自己的长处,由自信变为自大。无论何时都要知道,说话一定要有资本,只是一味的逞口舌之利,只会自取其辱。就如曹操评论祢衡受害“腐儒舌剑,反自杀矣!”这不能不让人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