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后蜀篇 (1/2)
吾玩文学 www.5wwx.com,从陈桥到崖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现在的蜀国是十国中的后蜀。王建的前蜀传了2代18年。925年,李继岌、郭崇韬的后唐大军一到,后主王衍就开城投降了。降表是一叫李昊的人所写。郭崇韬被害后,朝廷就派了孟知祥做西川节度使,董璋做东川节度使。后来孟知祥在932年灭掉董璋,占有两川。次年,唐明宗封他为蜀王。再次年,唐明宗驾崩,孟知祥天高从厚远,给唐闵帝李从厚上了一道表:我准备自己关门做后蜀皇帝了。但他只做了半年皇帝,就去见他的舅姥爷唐明宗了。三子孟昶于是成了后蜀的后主。巴蜀之地在中国历史中真是一妖异的存在,我总结有如下特点:1只要全国分裂,蜀地定会出现一割据政权;2割据蜀地的政权不会超过两代;3历代去平蜀的将领基本没有好下场。而孟昶和即将上场的王全斌也没有逃出我的这一结论。此时孟昶身边的诸葛亮是一叫王昭远的人。
王昭远少时贫苦,是个孤儿,13岁那年跟了一和尚混饭吃。而在一次跟师父到孟知祥家里化斋时被孟看上了,留在府内,陪太子爷孟昶读书。这可是个前途光明的出路。孟昶当上皇帝,清除旧臣之后,王昭远便成为孟昶身边最信任的人。可他满足了吗?没!官做得再大,可他的出身,他的过去永远改变不了,他仍还是孤儿。以前跟着和尚混过,是孟昶一小跟班这些旧事永远都蒙不过去。此人有什么能耐居高堂,定国策?王昭远走在路上都能感觉有人在他背后指指点点,八卦他的寒酸史。有人甚至不用在背后说,孟昶老娘李太后就直接说“王昭远出身微贱,不过是你当年读书的伴僮。在军中又有什么威信?土兵哪有一个服他”王昭远愤怒郁闷,你们凭什么看不起我,不就因我运气不好,没捞个好出身嘛?可这是我的错吗?父母死得早,怪得着我吗?且我没有才,不知兵事吗?多少个深夜油灯之下,我可是把兵书翻烂。排兵布阵之法在心中早就演练了千百回。可谁让蜀国这么安定了,让我一直英雄无用武之地呢。
王昭远心里憋了口气。轻视我的人,你们等着瞧,总有一天要让你们知道:我王昭远的偶像就是那天下奇才诸葛亮。而我能有今天,绝不只凭着与皇上的关系,更不是因奉承拍马得来。我是有真材实干的。你们不是说乱世出英雄吗?我就要让这世道乱一乱,让我这颗金子在烈火中检验,发出耀眼光芒!
而眼下机会来了。大宋取下荆湘,只怕马上就要对蜀国动手。王昭远激动万分,自己等的就是这一天啊。今天是自己学以致用,大展其才的机会了。我要做真正的诸葛亮!要出川北伐,平定中原!
所以蜀国,不能降!
我们理解王昭远,他不过是挟天子以证其才,持百姓以求其功罢了。但一个人行不行,总要让人家拉出来溜溜看。再说如王昭远真能击退宋兵,保得孟氏天下,对他主子来说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于是孟昶同意了,决定与赵匡胤真刀真枪干上一仗。
可孟昶也知以蜀一国之力与势头正猛的赵匡胤去打,胜算实不多。自然也要找些助拳。这也不难,宋朝目前已四方开火,八面树敌了。可当年南唐在淮南之战败得太彻底,让孟昶很是看不起,且听说南唐新上来的皇帝也是个文人,文人轻视文人,文人皇帝更是鄙视文人皇帝。孟昶直接忽略南唐,数来数去,也只有北方人有资格与他同舟共沉。而王昭远兵书也没白读,在张廷伟的建议下为孟昶献上一计“遣使通好北汉,令其发后南下。我即出黄花、子午谷。中原表里受敌,则关右之地,可抚而有之”
964年10月的一天清晨,孙遇、赵彦韬、杨蠲3人出了成都城,直奔北方而去。一路上,他们是乔装改扮,寡言少语,神情凝重,见黑打尖,闻鸡起行。他们是奉了皇上旨意,听了王诸葛的安排,前去联络北汉皇帝刘承钧的。
三人行必有怀鬼胎者。眼下他们已到了敌人心脏汴梁城。他们带着全身的疲倦上了床。不过一会,鼾声此起彼伏。他们都睡着了?有一人没!这人鼾声比谁都响,可频繁的翻身出卖了他。他等了许久,确认两位同伙已进入梦乡,就悄悄起身,蹑手蹑脚走到一个人床前,用手摸索半天终于摸到一球状东西。这一刻,皎洁月光照亮了他阴暗的脸。他小心翼翼将球状东西收进自己袋里。然后轻声出了门。这个半夜三更不睡觉的家伙是赵彦韬。他成功将那封蜡丸密信从孙遇怀中送到了赵匡胤面前。
孙遇有没有投降的心?也许有吧,不然条条大路通太原,他为什么要引着一伙人经汴梁而过呢?可惜他动作稍慢。这下首功已被赵彦韬抢去。他只好更辟叛径:孙遇将蜀国边防要寨,山川地理,兵马分布一股脑告诉了赵匡胤。
赵匡胤大笑“西讨有名矣”乾德2年(964)11月2日,赵匡胤动手了。北路军3万余从凤州由栈道南下,王全斌为主将,崔彦进为副将,王仁赡为监军。东路军2万从归州沿长江西上,刘光义为主将,曹彬为监军。与此同时,赵匡胤再次显示了他的巨型胸怀。他命令从即日起就在开封城右掖门外南临汴水的黄金地段修建一座有500间独立房屋的庞大的河畔豪宅,里边日常用具一应俱全。要做到房主一到,就可立即投入使用。然后他命王全斌和刘光义为他带个信给孟昶:这是他为孟昶同志准备的新家。虽仓促,但非常有诚意。等你啊!都给你准备好了,预祝你乔迁大喜,居住愉快。
3日,王全斌等陛辞出师,宋太祖拿出... -->>
现在的蜀国是十国中的后蜀。王建的前蜀传了2代18年。925年,李继岌、郭崇韬的后唐大军一到,后主王衍就开城投降了。降表是一叫李昊的人所写。郭崇韬被害后,朝廷就派了孟知祥做西川节度使,董璋做东川节度使。后来孟知祥在932年灭掉董璋,占有两川。次年,唐明宗封他为蜀王。再次年,唐明宗驾崩,孟知祥天高从厚远,给唐闵帝李从厚上了一道表:我准备自己关门做后蜀皇帝了。但他只做了半年皇帝,就去见他的舅姥爷唐明宗了。三子孟昶于是成了后蜀的后主。巴蜀之地在中国历史中真是一妖异的存在,我总结有如下特点:1只要全国分裂,蜀地定会出现一割据政权;2割据蜀地的政权不会超过两代;3历代去平蜀的将领基本没有好下场。而孟昶和即将上场的王全斌也没有逃出我的这一结论。此时孟昶身边的诸葛亮是一叫王昭远的人。
王昭远少时贫苦,是个孤儿,13岁那年跟了一和尚混饭吃。而在一次跟师父到孟知祥家里化斋时被孟看上了,留在府内,陪太子爷孟昶读书。这可是个前途光明的出路。孟昶当上皇帝,清除旧臣之后,王昭远便成为孟昶身边最信任的人。可他满足了吗?没!官做得再大,可他的出身,他的过去永远改变不了,他仍还是孤儿。以前跟着和尚混过,是孟昶一小跟班这些旧事永远都蒙不过去。此人有什么能耐居高堂,定国策?王昭远走在路上都能感觉有人在他背后指指点点,八卦他的寒酸史。有人甚至不用在背后说,孟昶老娘李太后就直接说“王昭远出身微贱,不过是你当年读书的伴僮。在军中又有什么威信?土兵哪有一个服他”王昭远愤怒郁闷,你们凭什么看不起我,不就因我运气不好,没捞个好出身嘛?可这是我的错吗?父母死得早,怪得着我吗?且我没有才,不知兵事吗?多少个深夜油灯之下,我可是把兵书翻烂。排兵布阵之法在心中早就演练了千百回。可谁让蜀国这么安定了,让我一直英雄无用武之地呢。
王昭远心里憋了口气。轻视我的人,你们等着瞧,总有一天要让你们知道:我王昭远的偶像就是那天下奇才诸葛亮。而我能有今天,绝不只凭着与皇上的关系,更不是因奉承拍马得来。我是有真材实干的。你们不是说乱世出英雄吗?我就要让这世道乱一乱,让我这颗金子在烈火中检验,发出耀眼光芒!
而眼下机会来了。大宋取下荆湘,只怕马上就要对蜀国动手。王昭远激动万分,自己等的就是这一天啊。今天是自己学以致用,大展其才的机会了。我要做真正的诸葛亮!要出川北伐,平定中原!
所以蜀国,不能降!
我们理解王昭远,他不过是挟天子以证其才,持百姓以求其功罢了。但一个人行不行,总要让人家拉出来溜溜看。再说如王昭远真能击退宋兵,保得孟氏天下,对他主子来说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于是孟昶同意了,决定与赵匡胤真刀真枪干上一仗。
可孟昶也知以蜀一国之力与势头正猛的赵匡胤去打,胜算实不多。自然也要找些助拳。这也不难,宋朝目前已四方开火,八面树敌了。可当年南唐在淮南之战败得太彻底,让孟昶很是看不起,且听说南唐新上来的皇帝也是个文人,文人轻视文人,文人皇帝更是鄙视文人皇帝。孟昶直接忽略南唐,数来数去,也只有北方人有资格与他同舟共沉。而王昭远兵书也没白读,在张廷伟的建议下为孟昶献上一计“遣使通好北汉,令其发后南下。我即出黄花、子午谷。中原表里受敌,则关右之地,可抚而有之”
964年10月的一天清晨,孙遇、赵彦韬、杨蠲3人出了成都城,直奔北方而去。一路上,他们是乔装改扮,寡言少语,神情凝重,见黑打尖,闻鸡起行。他们是奉了皇上旨意,听了王诸葛的安排,前去联络北汉皇帝刘承钧的。
三人行必有怀鬼胎者。眼下他们已到了敌人心脏汴梁城。他们带着全身的疲倦上了床。不过一会,鼾声此起彼伏。他们都睡着了?有一人没!这人鼾声比谁都响,可频繁的翻身出卖了他。他等了许久,确认两位同伙已进入梦乡,就悄悄起身,蹑手蹑脚走到一个人床前,用手摸索半天终于摸到一球状东西。这一刻,皎洁月光照亮了他阴暗的脸。他小心翼翼将球状东西收进自己袋里。然后轻声出了门。这个半夜三更不睡觉的家伙是赵彦韬。他成功将那封蜡丸密信从孙遇怀中送到了赵匡胤面前。
孙遇有没有投降的心?也许有吧,不然条条大路通太原,他为什么要引着一伙人经汴梁而过呢?可惜他动作稍慢。这下首功已被赵彦韬抢去。他只好更辟叛径:孙遇将蜀国边防要寨,山川地理,兵马分布一股脑告诉了赵匡胤。
赵匡胤大笑“西讨有名矣”乾德2年(964)11月2日,赵匡胤动手了。北路军3万余从凤州由栈道南下,王全斌为主将,崔彦进为副将,王仁赡为监军。东路军2万从归州沿长江西上,刘光义为主将,曹彬为监军。与此同时,赵匡胤再次显示了他的巨型胸怀。他命令从即日起就在开封城右掖门外南临汴水的黄金地段修建一座有500间独立房屋的庞大的河畔豪宅,里边日常用具一应俱全。要做到房主一到,就可立即投入使用。然后他命王全斌和刘光义为他带个信给孟昶:这是他为孟昶同志准备的新家。虽仓促,但非常有诚意。等你啊!都给你准备好了,预祝你乔迁大喜,居住愉快。
3日,王全斌等陛辞出师,宋太祖拿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