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丁立峰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我的脑海中常常出现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美丽乡村的早晨,金色的阳光洒满了小村的每一个角落,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筒袅袅升起。推车或跳着担的小贩在街上此起彼伏的吆喝着,这里面有一个吆喝最响亮最悦耳的,那就是卖馓子的虎婶,只见她边走边大声吆喝:“香油馓子,谁要又香又酥的香油馓子。”虎婶家和我家对门,她炸的馓子粗细均匀,把小,而且又酥又脆,入口即化,因此她家的馓子在我们这一代大受欢迎。
馓子古称“寒具”是寒食节食品,历代又有“粔籹”、“细环饼”、“捻头”等名称。用水和面,搓成细条,扭结为环钏或蝴蝶形状,油炸而成,咸淡适中、馓条纤细、入口即碎,外型美观,口感颇佳。苏东坡在徐州任职期间喜食这种馓子,在他的寒具诗中写道:“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炸馓子:“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索索扭捻成钏之形,油煎食之”
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平时我们是吃不到馓子的,只是在过年过节时自己家炸馓子才能吃到。十一二岁是很皮很疯很玩的年龄,可一到虎婶炸馓子,浓浓的香味从她家飘出时,像接到无声的命令似的,我这个毛头小子就立刻安静下来,然后去她家帮忙。因为虎婶脾气好,待人热情,尤其喜欢我,所以我经常去她家玩。虎婶炸馓子用的是烧咋子的铁炉子,我就帮她拉风箱。只见虎婶利索地把面条一圈一圈地盘到沾油的盆里,她的两只手就在那龙飞凤舞地搓着,搓细,再搓细,从头到尾搓成一根,而且粗细均匀,非常耐看。接着她又在每一层中间都要刷上油,防止互相粘连。剩下的就是炸了,虎叔帮忙烧锅,虎婶将面条的一头夹在左手的虎口处,用右手捋住面条,往左手并排伸出的4个指头上缠9~10圈,再取一双筷子,撑在缠好的面条圈套内,用双手拿住两头,往外抽至20厘米左右长,投入七成热的油锅中,刚一见热,立即将一头扭一个半剂,然后抽出筷子,在油锅中炸至定型,成柿黄色捞出,过一会儿冷凉了即成香脆可口的馓子了。完事后,当然我也得到了一小把馓子的奖励。
当时,馓子在我们这一带非常金贵,一般只有病人和坐月子的妇女才能享用它。如果把它和沏鸡蛋配着吃,那绝对是最好吃的美餐。虎婶的馓子在配料和做法上皆有独到之处。多少面对多少水,多少盐,多少碱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另外盘好条后,必须等三个小时,让面全部行开后,再炸,那样馓子就会又香又酥,非常可口。
虎婶家的馓子在周围几个村子非常畅销,别家卖馓子的都竞争不过她。虎婶卖馓子从不缺斤少量,而且有钱没钱都能拿走馓子。每天早晨,虎婶便推着自行车到各村去叫卖。只见她穿着一身花布裤褂,齐耳的短发梳得溜光,显得非常精神。虎婶哟喝的声音非常好听,想唱歌一样,另外虎婶还特别爱讲笑话,,她走到哪里,哪里便是一片欢快笑声。
最近几年,虎婶老了,干不动了。她想把炸馓子的手艺传给唯一的儿子,可儿子显卖馓子赚钱少,坚决不学,出去打工去了。因此虎婶很失落,精神郁闷,没了以前的笑声。虎婶常说“:她不怕死,就自己炸馓子的手艺失传,那样她死也不会瞑目的。”
好在让虎婶欣慰的村里一个姓郑的小媳妇想学炸馓子。虎婶听说高兴坏了,她立即把小媳妇请到家里,搭油搭面,手把手地教,知道人家学会为止。完成这个心愿后,虎婶刚想过几天好日子,没想到在今年春天突发脑溢血,摔倒在地,等被送到医院,已停止了呼吸。
虎婶虽然去了,但她炸馓子的手艺却留了下来,现在人们依旧能够吃到那香酥可口的馓子。每到我走过虎婶家门口时,总忍不住里面深情地望上一阵子,我仿佛看到虎婶,又在院中利索地忙碌着,又在走街串巷地大声吆喝着:“香油馓子,谁要又香又酥的香油馓子”
在我的脑海中常常出现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美丽乡村的早晨,金色的阳光洒满了小村的每一个角落,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筒袅袅升起。推车或跳着担的小贩在街上此起彼伏的吆喝着,这里面有一个吆喝最响亮最悦耳的,那就是卖馓子的虎婶,只见她边走边大声吆喝:“香油馓子,谁要又香又酥的香油馓子。”虎婶家和我家对门,她炸的馓子粗细均匀,把小,而且又酥又脆,入口即化,因此她家的馓子在我们这一代大受欢迎。
馓子古称“寒具”是寒食节食品,历代又有“粔籹”、“细环饼”、“捻头”等名称。用水和面,搓成细条,扭结为环钏或蝴蝶形状,油炸而成,咸淡适中、馓条纤细、入口即碎,外型美观,口感颇佳。苏东坡在徐州任职期间喜食这种馓子,在他的寒具诗中写道:“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炸馓子:“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索索扭捻成钏之形,油煎食之”
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平时我们是吃不到馓子的,只是在过年过节时自己家炸馓子才能吃到。十一二岁是很皮很疯很玩的年龄,可一到虎婶炸馓子,浓浓的香味从她家飘出时,像接到无声的命令似的,我这个毛头小子就立刻安静下来,然后去她家帮忙。因为虎婶脾气好,待人热情,尤其喜欢我,所以我经常去她家玩。虎婶炸馓子用的是烧咋子的铁炉子,我就帮她拉风箱。只见虎婶利索地把面条一圈一圈地盘到沾油的盆里,她的两只手就在那龙飞凤舞地搓着,搓细,再搓细,从头到尾搓成一根,而且粗细均匀,非常耐看。接着她又在每一层中间都要刷上油,防止互相粘连。剩下的就是炸了,虎叔帮忙烧锅,虎婶将面条的一头夹在左手的虎口处,用右手捋住面条,往左手并排伸出的4个指头上缠9~10圈,再取一双筷子,撑在缠好的面条圈套内,用双手拿住两头,往外抽至20厘米左右长,投入七成热的油锅中,刚一见热,立即将一头扭一个半剂,然后抽出筷子,在油锅中炸至定型,成柿黄色捞出,过一会儿冷凉了即成香脆可口的馓子了。完事后,当然我也得到了一小把馓子的奖励。
当时,馓子在我们这一带非常金贵,一般只有病人和坐月子的妇女才能享用它。如果把它和沏鸡蛋配着吃,那绝对是最好吃的美餐。虎婶的馓子在配料和做法上皆有独到之处。多少面对多少水,多少盐,多少碱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另外盘好条后,必须等三个小时,让面全部行开后,再炸,那样馓子就会又香又酥,非常可口。
虎婶家的馓子在周围几个村子非常畅销,别家卖馓子的都竞争不过她。虎婶卖馓子从不缺斤少量,而且有钱没钱都能拿走馓子。每天早晨,虎婶便推着自行车到各村去叫卖。只见她穿着一身花布裤褂,齐耳的短发梳得溜光,显得非常精神。虎婶哟喝的声音非常好听,想唱歌一样,另外虎婶还特别爱讲笑话,,她走到哪里,哪里便是一片欢快笑声。
最近几年,虎婶老了,干不动了。她想把炸馓子的手艺传给唯一的儿子,可儿子显卖馓子赚钱少,坚决不学,出去打工去了。因此虎婶很失落,精神郁闷,没了以前的笑声。虎婶常说“:她不怕死,就自己炸馓子的手艺失传,那样她死也不会瞑目的。”
好在让虎婶欣慰的村里一个姓郑的小媳妇想学炸馓子。虎婶听说高兴坏了,她立即把小媳妇请到家里,搭油搭面,手把手地教,知道人家学会为止。完成这个心愿后,虎婶刚想过几天好日子,没想到在今年春天突发脑溢血,摔倒在地,等被送到医院,已停止了呼吸。
虎婶虽然去了,但她炸馓子的手艺却留了下来,现在人们依旧能够吃到那香酥可口的馓子。每到我走过虎婶家门口时,总忍不住里面深情地望上一阵子,我仿佛看到虎婶,又在院中利索地忙碌着,又在走街串巷地大声吆喝着:“香油馓子,谁要又香又酥的香油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