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鹤止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虹影、王干答北京青年报记者谭璐问
1。关于“女性写作”和“女性主义写作”
王干:我们研究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的概念,不应该是按照男人的视野,男人的目光来写作的。1995年~1996年,我和那个中国最著名的女性主义者之一——戴锦华就谈到这个问
题,我谈到女性文学写作就用到一个词——巫。我说当时有“老三巫”、“中三巫”、“新三巫”说老的是张洁、谌容、张抗抗,中间是王安忆、铁凝、残雪,新的是陈染、林白、海男。戴锦华很不高兴,说你这完全是站在一个男权主义的立场上,当时我还和她争执,我说“巫”呢不是一个贬义词,是一种比较有灵性的,怎么怎么的。
现在看呢,后来很奇怪本来这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跟男性化对抗的势头,后来突然变成——怎么说呢——迎合男性阅读视野的方式。后来我讲不但“巫”不成气候,而且人家自称“宝贝”自称“小妖”周洁茹不是写小妖的网吗?就是完全按照男权的价值取向来写作,到了九丹的乌鸦那就更不像话了。
记者:“女性主义写作”和“女性写作”是两回事。
王干:对对。现在的女作家好啦,不但要做“巫”还要做“妖”啦。
记者:“妖”是什么意思?
王干:“妖”这个概念,可能和大话西游有关,妖精一向是贬义的,但大话西游里两个妖精是两个美女扮的:一个是朱茵,一个是蔡少芬,把妖精人格化了,美女化了。妖就是美丽、妖娆、风情,也有一点比一般女人更放荡,更张牙舞爪。大话西游里把妖精赋予人性,而且与至尊宝还有爱情故事,妖精的概念变了。
记者:如果放到女性写作中来说“妖”呢?
王干:那当然它是更非女性主义的,更按男性视觉来写,淹没了女性主义,而且比原来更厉害了。
张洁包括陈染她们当时都有初期的女性主义的倾向,不轻易跟男人认同、苛合,但现在女作家完全按男性视觉来写,这可能和商品社会有关。
虹影的k是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可以把它叫做“东方女性主义的代表作”为什么呢?她把东方主义和女性主义揉和了。这个小说写得非常巧妙,用现代文学史上的历史人物的框架,把作家所要表达的东方女性主义的思想塞进去了,很巧。
一般女作家的小说,包括乌鸦,女性在性问题上惯常是被动的,或是受迫害的、被贩卖的、被销售的、被凌辱的命运,但k里的女主人公没有这一套,她是主动的、进攻的、属于控制方的,能引起她个人欢乐的、审美的、激情的,甚至于用不好的词就是设一个圈套让朱利安进入的感觉,女性征服男性。
很多女性文学是按男性的视野来阐释的,性上女人一定是吃亏的,不是受益方。男人从生理上、心理上征服女性。k从这个角度上说是女性主义的姿态,女性主义的方式。
至于“东方主义”林是中国人,朱利安是英国人,在一般小说里,总是西方是强悍的,征服的,k则是西方人被东方的房中术所陶醉,所迷惑,所倾倒。从这个角度说,又是东方主义的,房中术在西方来讲景观奇异,不可理喻,带有审美主义色彩。k大量涉及东方的性文化,神秘文化的东西。
k是双重文本,是东方主义的文本又是女性主义的文本。这一点这本小说结合得非常巧妙,林爱西方教育,又对中国文化传统有深刻的了解,她一点也不奇怪。尽管可能凌叙华这个人生活中不是这样,小说虚构到她这么一个人身上,是不难理解的。
虹影:我插一句:凌叔华个人生活不是这样。我写的根本不是凌叔华。她的生活是不是这样的,我不知道。谁知道出来说说。我没去研究,是因为这与我没有关系。我只是借朱利安的故事作为我想象的跳板。连朱利安本这人许多事也是虚构的,他的书信集1938年出版,删掉了许多东西,我当时只是看的出版物,虽然也知道他的全部信件日记藏在剑桥国王学院档案库里。今年,书写成三年后,被人告了一年半官司后,我才去看了一下,发现有大量详细描写此事的信完全没有刊登,其他涉及男女之事,也大量删节。
所以,我从1938年版朱利安书信看到的故事,有大量空档,正好让我想象。这个28岁的大孩子很有点恋母情结,什么鸡毛蒜皮事都报告给母亲。大作家吴尔芙的姐姐范奈莎本人最着急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你这小子不要随便就结了婚;第二件,是不是中国道德清教让我这个干不得的儿子受苦了。当然第一件更重要。因此朱利安的信件哪怕我早看到,我也明白不足为凭。k这本书是我想象的产物。校对的物,毫无意思,被人打了官司,我还是只能强调这点。
王干:中国的性文化是有一个脉络的,但它是比较隐晦的,秘而不传的。林也是正常的,她又接受的西方的观念,与中国古老的神秘的东西碰撞,就产生意想不到的文化景观。
k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结合到男女关系上,所有的文化其实是两条——食色。文化的根就是两个基本点。东西方文化回到这么个原初的状态碰撞,就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他们两个人一定意义上讲是一场战争——文化的战争,文化的冲突,小说中最后是林的东方神秘主义打败了朱利安的西方男权主义
记者:虹影,你如何看女性写作和女性主义写作,女性主义在你的写作中,是有意为之,还是性格、本性下意识使然?
虹影:女性写作,当然不可能不包含女性主义。谢谢我佛让我今世做女人。
刚才王干说了那么多,得益不少。我得说句绝话:怎么没听见人谈“男性主义”?说“东方主义”怎么“西方主义”这词就流行不起来?在美国陈小眉写了一本书西方主义,这词依然没有人使用。就像怎么老听见人说谭爱梅是华人作家,英国有个表现黑人生活的白人作家,怎么没人说是个黑人作家?
陈晓明在评论我的长篇女子有行时,称之为“女性白日梦”很对。但是男性有没有白日梦?当然有,但是男性的白日梦就直接叫“白日梦”或“主流白日梦”
所有这种词,都是“弱势集团”用来自卫的术语,强调自己应当特殊的对待。以前的文学史,都是男人主宰;文学评论,是男性批评家世界;写小说,是男人的事。这才需要强调女性的特殊,就像以前必须有多少女性干部硬是得提拔培养一样。
我们要看一下中国文学界读书界,女性作家有没有必要再标榜女性主义?
我个人觉得没有此必要。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弱势集团,至少我不想做一个弱势群体中的人。
我愿意男作家、男评论家、男读者,就把我虹影当作家,别当什么女作家。实际上读者不会因为作家是女的就照应一点,没有上级,比如当初参加作协时,因为我是女的就特别培养我。
我认为,中国女作家完全可以在平等基础上与男作家竞争,抗衡。不打“女性主义”旗帜,不自贴标签,我们也能做到写出好东西,有意义有深度的作品。
如果我作品中有女性特征,属于女性主义,那我也不反对。男作家也一样有男性主义。这样回答你的问题:我本人生错了性别,既然为女的,我一些小说中的第一称叙述者就很自然是女的,她会从女性角度看待世界,所以,我的女性主义完全是性格使然,不必有意为之。新长篇阿难如果有女性意识,也是这个意义上的。
记者:你的阿难又将诠释诸般的女性经验,或者是什么新的路数?
虹影:刚才我已经表明我的立场。写阿难这部小说时,我正在处理k,别人牵我进官司那些劳心费神的事。当时我在恒河边,真想一头跳入河里,一了百了,极端绝望。所以写阿难对我是一个锻炼,我必须心平气和,心静如水,每天清早坐在桌前,渴望跨越人世污浊的河,超越生死间的种种受苦。我得原谅这些磨难,我把自己的感情融入阿难,若你爱阿难,你就会爱我。
中国经济起飞了,人民富起来了,一部分人成了资本家,这好不好?当然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一部分城里人已经过上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当然是大好事。这点必须肯定。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副作用——没有副作用的药物不存在,况且是全社会商业化这样的猛剂。首先当然是改富之“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即职业道德,资本家也得有职业道德,至少有名牌意识。现在没有。一个个首富之垮台,大邱庄禹作敏、南德公司牟其中、厦门远华的赖昌星,都是恶例甚至罪犯,这个问题太大,阿难只是触及。
书中叙述者“我”既是女作家,同时也是北京的一个调查人员,她负责监视的有重大走
私嫌疑的南方一个大财团董事长,突然失踪。她得到情报,说是此人可能逃入印度。她觉得这没有可能,因为经济犯人一般逃亡欧美。但是她还是循迹追去,从德里开始,一路逐渐发现此人在印度流浪的踪迹,这个富商原先是流浪摇滚歌手,艺名阿难,现在似乎在重操旧业;她也发现此人上辈的身世,他的父亲二次大战中是中国远征军军官,流亡到印度,并且爱上一个印度女子。我书中主人公的追踪,引出两代人流浪的故事。最后,当她决定离开时,发生了事想不到的事。
此小说中流浪的路线,正是二千五百年前释伽牟尼与他的弟子阿难等流浪传教路线,一千多年前玄奘和尚也游历这一带。不同的是,如今的阿难流浪时已经没有信仰,在金钱诱惑下犯过罪,但有着漂流的愿望。他最后的结局,似乎不完全是畏罪,好像是这个漂流愿望的自然延伸。
小说暗示了佛教徒出家云游,四海为家,作为生活方式,远胜于正在迅速商业化的社会
中人心的污浊。解脱贪婪仇恨的办法,似乎是回向流浪的纯净。
阿难一直存在于我的心灵深处。阿难好似一本言情甚至惨情小说,但实际上是有趣情节掩盖的问题小说——不仅是当今社会现实,而是我们灵魂如何安置的问题。
2.于“海归”文学
王干:虹影这两部小说写得很好,我真是刮目相看。
很早以前我在钟山当编辑,1994年时我编辑过她的小说,那个时候虹影的小说还没有这么和谐,这么在节奏上掌握得很有分寸感。k控制得不好就会有海淫海盗之嫌,但如果控制得很和谐,就会让你觉得审美意义上的、文化意义上的冲突,谋求东西方文化的沟通。
一般女性作家写不出来,就是碰上这个题材也不会写成这种模样,这和虹影的经历有关系。她原来在国内创作,后来到英国。她有机会也有可能同时反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能够比较冷静地、客观地把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有比较清晰的理解、把握。k把虹影这么多年来对东西方文化的感性认识全部放进去,我们在小说中处处能感觉到她对东西方文化的感悟。
刚才我们是说小说以外的意义,从小说层面上讲,小说和谐、舒服是虹影采取了“零距离”的叙述手法。传统小说讲究跟人物之间的距离,不论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总是与笔下人物保持某种距离。k作家跟人物之间没有距离,这样看上去人物感受自然,亲切,不经意去看有一种日记风在里面。这跟作家的文化经历、文化准备、文化审美分不开。
k里林写得最充分。朱利安呢,也零距离,这跟她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理解有关系。
饥饿的女儿带有自传的色彩,用零距离也能解释,饥饿的女儿也有东方女性主义,是写中国西南地区女性的成长史,大量的苦难,对西方人来讲也不能理解,不可想象,也是东方景观。
她早先的小说有先锋文化的痕迹,诗性大于真实性,饥饿的女儿与k是从诗性叙述到智性叙述,小说的内涵和寓义也比较丰富。虹影本身也是一个螺旋式的回归,她早期写诗,诗性叙述受西方先锋派文学的影响比较明显,她到英国以后,又回过头来发现了东方叙述的魅力,k里的叙述语言很宁静、很白描的,是不繁复的、欧化的方式。她是从对西方文化的追随到对东方文化的参悟,也是回归,代表了现在“海归文学”的倾向。我正编一套书,叫“海归女作家文丛”因为现在中国出现了一批从海外归来的女作家,像虹影、严歌苓、张辛欣、刘索拉、张仁槿、周槿、维敏,大概有七八十个都是从海外归来的女作家,她们真的不一样,表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和更真切的本土意识。
比如k、饥饿的女儿一看就本土意识很强,一看就是中国式的苦难、中国式的文化,很明显。而比如上海宝贝,如果说是翻译小说也很像,是一厢情愿地与西方文化接轨、靠拢、认同。
海归现象是中国文化现象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记者:现在一说“海归”人们想的都是科技方面、经济方面的海归。
王干:海归不仅是经济的、科技的,它是文化的。其实中国新文化的诞生就是“海归”造成的,胡适、鲁迅、郭沫若,老舍
记者:都是“老海归”
王干:中国新文学怎么产生的,就是一大批海归人士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钱钟书归来的围城一开始就是写海归的过程。
新世纪的文学“海归”加盟越来越多,而且“海归”里女作家,据我了解也越来越多。很多女性到国外以后,特别是学文科的,很快就搞创作,原先不搞的也搞。什么原因?一是对母语的热爱,一是有闲暇,再一是用文字思乡、怀念,因为出去后与周围文化很隔膜,很孤独,只有文学表达内心的焦虑、安慰。
记者:可是您列举的那些人,包括虹影,人未必已“归”反而是作品先“海归”这和科技、经济方面的人略有不同吧。
王干:很多人也已回来了。中国文学的土壤是发展的空间,所以不要只看经济的“海归”实际上是对文化的“海归”
记者:虹影,你认为自己算“海归”吗?在海外和在国内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
虹影:中国是我的祖国,不归来是不可能的,没有不想归来的人。暂时居住在国外,是命运使然。中国有整整几代最出色的头脑,都在国外。国内有些文化人,心里总有点“茶凉学”既然你们出去了,国内就是我的地盘。我自己多年来遇到过几个女同行这样的打整。这不好,不好在哪里?因为祖国是共同的,是我们大家的。任何一行,有人在国外,对我们中国只有好处。你看以色列就明白,没有一大帮犹太人住在国外,哪来他们在各方面的回旋余地?
我这是朝简单方面说。我是写小说的,就谈小说吧:我是中文作家,在西方出版社请人翻译出版各种语言版本,我当然喜欢看到原文书,只有原文书会让我内心欣慰。中文是我唯一能“玩得转,玩得精美”的语言。但是身居海外,而不是旅客走马观花,的确让我看到事情的复杂,多长了不少见识。
我当然是“海归”我在国内住半年,在国外住半年,毕竟论到写作时,任何地方都一样,都得关起门来,六亲不认,集中心思,一个人写字。
关于那些“妖”什么的,我想最好给别人点长大成熟的时间。不会太长,她们就会成熟的。
记者... -->>
——虹影、王干答北京青年报记者谭璐问
1。关于“女性写作”和“女性主义写作”
王干:我们研究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的概念,不应该是按照男人的视野,男人的目光来写作的。1995年~1996年,我和那个中国最著名的女性主义者之一——戴锦华就谈到这个问
题,我谈到女性文学写作就用到一个词——巫。我说当时有“老三巫”、“中三巫”、“新三巫”说老的是张洁、谌容、张抗抗,中间是王安忆、铁凝、残雪,新的是陈染、林白、海男。戴锦华很不高兴,说你这完全是站在一个男权主义的立场上,当时我还和她争执,我说“巫”呢不是一个贬义词,是一种比较有灵性的,怎么怎么的。
现在看呢,后来很奇怪本来这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跟男性化对抗的势头,后来突然变成——怎么说呢——迎合男性阅读视野的方式。后来我讲不但“巫”不成气候,而且人家自称“宝贝”自称“小妖”周洁茹不是写小妖的网吗?就是完全按照男权的价值取向来写作,到了九丹的乌鸦那就更不像话了。
记者:“女性主义写作”和“女性写作”是两回事。
王干:对对。现在的女作家好啦,不但要做“巫”还要做“妖”啦。
记者:“妖”是什么意思?
王干:“妖”这个概念,可能和大话西游有关,妖精一向是贬义的,但大话西游里两个妖精是两个美女扮的:一个是朱茵,一个是蔡少芬,把妖精人格化了,美女化了。妖就是美丽、妖娆、风情,也有一点比一般女人更放荡,更张牙舞爪。大话西游里把妖精赋予人性,而且与至尊宝还有爱情故事,妖精的概念变了。
记者:如果放到女性写作中来说“妖”呢?
王干:那当然它是更非女性主义的,更按男性视觉来写,淹没了女性主义,而且比原来更厉害了。
张洁包括陈染她们当时都有初期的女性主义的倾向,不轻易跟男人认同、苛合,但现在女作家完全按男性视觉来写,这可能和商品社会有关。
虹影的k是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可以把它叫做“东方女性主义的代表作”为什么呢?她把东方主义和女性主义揉和了。这个小说写得非常巧妙,用现代文学史上的历史人物的框架,把作家所要表达的东方女性主义的思想塞进去了,很巧。
一般女作家的小说,包括乌鸦,女性在性问题上惯常是被动的,或是受迫害的、被贩卖的、被销售的、被凌辱的命运,但k里的女主人公没有这一套,她是主动的、进攻的、属于控制方的,能引起她个人欢乐的、审美的、激情的,甚至于用不好的词就是设一个圈套让朱利安进入的感觉,女性征服男性。
很多女性文学是按男性的视野来阐释的,性上女人一定是吃亏的,不是受益方。男人从生理上、心理上征服女性。k从这个角度上说是女性主义的姿态,女性主义的方式。
至于“东方主义”林是中国人,朱利安是英国人,在一般小说里,总是西方是强悍的,征服的,k则是西方人被东方的房中术所陶醉,所迷惑,所倾倒。从这个角度说,又是东方主义的,房中术在西方来讲景观奇异,不可理喻,带有审美主义色彩。k大量涉及东方的性文化,神秘文化的东西。
k是双重文本,是东方主义的文本又是女性主义的文本。这一点这本小说结合得非常巧妙,林爱西方教育,又对中国文化传统有深刻的了解,她一点也不奇怪。尽管可能凌叙华这个人生活中不是这样,小说虚构到她这么一个人身上,是不难理解的。
虹影:我插一句:凌叔华个人生活不是这样。我写的根本不是凌叔华。她的生活是不是这样的,我不知道。谁知道出来说说。我没去研究,是因为这与我没有关系。我只是借朱利安的故事作为我想象的跳板。连朱利安本这人许多事也是虚构的,他的书信集1938年出版,删掉了许多东西,我当时只是看的出版物,虽然也知道他的全部信件日记藏在剑桥国王学院档案库里。今年,书写成三年后,被人告了一年半官司后,我才去看了一下,发现有大量详细描写此事的信完全没有刊登,其他涉及男女之事,也大量删节。
所以,我从1938年版朱利安书信看到的故事,有大量空档,正好让我想象。这个28岁的大孩子很有点恋母情结,什么鸡毛蒜皮事都报告给母亲。大作家吴尔芙的姐姐范奈莎本人最着急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你这小子不要随便就结了婚;第二件,是不是中国道德清教让我这个干不得的儿子受苦了。当然第一件更重要。因此朱利安的信件哪怕我早看到,我也明白不足为凭。k这本书是我想象的产物。校对的物,毫无意思,被人打了官司,我还是只能强调这点。
王干:中国的性文化是有一个脉络的,但它是比较隐晦的,秘而不传的。林也是正常的,她又接受的西方的观念,与中国古老的神秘的东西碰撞,就产生意想不到的文化景观。
k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结合到男女关系上,所有的文化其实是两条——食色。文化的根就是两个基本点。东西方文化回到这么个原初的状态碰撞,就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他们两个人一定意义上讲是一场战争——文化的战争,文化的冲突,小说中最后是林的东方神秘主义打败了朱利安的西方男权主义
记者:虹影,你如何看女性写作和女性主义写作,女性主义在你的写作中,是有意为之,还是性格、本性下意识使然?
虹影:女性写作,当然不可能不包含女性主义。谢谢我佛让我今世做女人。
刚才王干说了那么多,得益不少。我得说句绝话:怎么没听见人谈“男性主义”?说“东方主义”怎么“西方主义”这词就流行不起来?在美国陈小眉写了一本书西方主义,这词依然没有人使用。就像怎么老听见人说谭爱梅是华人作家,英国有个表现黑人生活的白人作家,怎么没人说是个黑人作家?
陈晓明在评论我的长篇女子有行时,称之为“女性白日梦”很对。但是男性有没有白日梦?当然有,但是男性的白日梦就直接叫“白日梦”或“主流白日梦”
所有这种词,都是“弱势集团”用来自卫的术语,强调自己应当特殊的对待。以前的文学史,都是男人主宰;文学评论,是男性批评家世界;写小说,是男人的事。这才需要强调女性的特殊,就像以前必须有多少女性干部硬是得提拔培养一样。
我们要看一下中国文学界读书界,女性作家有没有必要再标榜女性主义?
我个人觉得没有此必要。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弱势集团,至少我不想做一个弱势群体中的人。
我愿意男作家、男评论家、男读者,就把我虹影当作家,别当什么女作家。实际上读者不会因为作家是女的就照应一点,没有上级,比如当初参加作协时,因为我是女的就特别培养我。
我认为,中国女作家完全可以在平等基础上与男作家竞争,抗衡。不打“女性主义”旗帜,不自贴标签,我们也能做到写出好东西,有意义有深度的作品。
如果我作品中有女性特征,属于女性主义,那我也不反对。男作家也一样有男性主义。这样回答你的问题:我本人生错了性别,既然为女的,我一些小说中的第一称叙述者就很自然是女的,她会从女性角度看待世界,所以,我的女性主义完全是性格使然,不必有意为之。新长篇阿难如果有女性意识,也是这个意义上的。
记者:你的阿难又将诠释诸般的女性经验,或者是什么新的路数?
虹影:刚才我已经表明我的立场。写阿难这部小说时,我正在处理k,别人牵我进官司那些劳心费神的事。当时我在恒河边,真想一头跳入河里,一了百了,极端绝望。所以写阿难对我是一个锻炼,我必须心平气和,心静如水,每天清早坐在桌前,渴望跨越人世污浊的河,超越生死间的种种受苦。我得原谅这些磨难,我把自己的感情融入阿难,若你爱阿难,你就会爱我。
中国经济起飞了,人民富起来了,一部分人成了资本家,这好不好?当然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一部分城里人已经过上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当然是大好事。这点必须肯定。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副作用——没有副作用的药物不存在,况且是全社会商业化这样的猛剂。首先当然是改富之“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即职业道德,资本家也得有职业道德,至少有名牌意识。现在没有。一个个首富之垮台,大邱庄禹作敏、南德公司牟其中、厦门远华的赖昌星,都是恶例甚至罪犯,这个问题太大,阿难只是触及。
书中叙述者“我”既是女作家,同时也是北京的一个调查人员,她负责监视的有重大走
私嫌疑的南方一个大财团董事长,突然失踪。她得到情报,说是此人可能逃入印度。她觉得这没有可能,因为经济犯人一般逃亡欧美。但是她还是循迹追去,从德里开始,一路逐渐发现此人在印度流浪的踪迹,这个富商原先是流浪摇滚歌手,艺名阿难,现在似乎在重操旧业;她也发现此人上辈的身世,他的父亲二次大战中是中国远征军军官,流亡到印度,并且爱上一个印度女子。我书中主人公的追踪,引出两代人流浪的故事。最后,当她决定离开时,发生了事想不到的事。
此小说中流浪的路线,正是二千五百年前释伽牟尼与他的弟子阿难等流浪传教路线,一千多年前玄奘和尚也游历这一带。不同的是,如今的阿难流浪时已经没有信仰,在金钱诱惑下犯过罪,但有着漂流的愿望。他最后的结局,似乎不完全是畏罪,好像是这个漂流愿望的自然延伸。
小说暗示了佛教徒出家云游,四海为家,作为生活方式,远胜于正在迅速商业化的社会
中人心的污浊。解脱贪婪仇恨的办法,似乎是回向流浪的纯净。
阿难一直存在于我的心灵深处。阿难好似一本言情甚至惨情小说,但实际上是有趣情节掩盖的问题小说——不仅是当今社会现实,而是我们灵魂如何安置的问题。
2.于“海归”文学
王干:虹影这两部小说写得很好,我真是刮目相看。
很早以前我在钟山当编辑,1994年时我编辑过她的小说,那个时候虹影的小说还没有这么和谐,这么在节奏上掌握得很有分寸感。k控制得不好就会有海淫海盗之嫌,但如果控制得很和谐,就会让你觉得审美意义上的、文化意义上的冲突,谋求东西方文化的沟通。
一般女性作家写不出来,就是碰上这个题材也不会写成这种模样,这和虹影的经历有关系。她原来在国内创作,后来到英国。她有机会也有可能同时反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能够比较冷静地、客观地把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有比较清晰的理解、把握。k把虹影这么多年来对东西方文化的感性认识全部放进去,我们在小说中处处能感觉到她对东西方文化的感悟。
刚才我们是说小说以外的意义,从小说层面上讲,小说和谐、舒服是虹影采取了“零距离”的叙述手法。传统小说讲究跟人物之间的距离,不论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总是与笔下人物保持某种距离。k作家跟人物之间没有距离,这样看上去人物感受自然,亲切,不经意去看有一种日记风在里面。这跟作家的文化经历、文化准备、文化审美分不开。
k里林写得最充分。朱利安呢,也零距离,这跟她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理解有关系。
饥饿的女儿带有自传的色彩,用零距离也能解释,饥饿的女儿也有东方女性主义,是写中国西南地区女性的成长史,大量的苦难,对西方人来讲也不能理解,不可想象,也是东方景观。
她早先的小说有先锋文化的痕迹,诗性大于真实性,饥饿的女儿与k是从诗性叙述到智性叙述,小说的内涵和寓义也比较丰富。虹影本身也是一个螺旋式的回归,她早期写诗,诗性叙述受西方先锋派文学的影响比较明显,她到英国以后,又回过头来发现了东方叙述的魅力,k里的叙述语言很宁静、很白描的,是不繁复的、欧化的方式。她是从对西方文化的追随到对东方文化的参悟,也是回归,代表了现在“海归文学”的倾向。我正编一套书,叫“海归女作家文丛”因为现在中国出现了一批从海外归来的女作家,像虹影、严歌苓、张辛欣、刘索拉、张仁槿、周槿、维敏,大概有七八十个都是从海外归来的女作家,她们真的不一样,表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和更真切的本土意识。
比如k、饥饿的女儿一看就本土意识很强,一看就是中国式的苦难、中国式的文化,很明显。而比如上海宝贝,如果说是翻译小说也很像,是一厢情愿地与西方文化接轨、靠拢、认同。
海归现象是中国文化现象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记者:现在一说“海归”人们想的都是科技方面、经济方面的海归。
王干:海归不仅是经济的、科技的,它是文化的。其实中国新文化的诞生就是“海归”造成的,胡适、鲁迅、郭沫若,老舍
记者:都是“老海归”
王干:中国新文学怎么产生的,就是一大批海归人士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钱钟书归来的围城一开始就是写海归的过程。
新世纪的文学“海归”加盟越来越多,而且“海归”里女作家,据我了解也越来越多。很多女性到国外以后,特别是学文科的,很快就搞创作,原先不搞的也搞。什么原因?一是对母语的热爱,一是有闲暇,再一是用文字思乡、怀念,因为出去后与周围文化很隔膜,很孤独,只有文学表达内心的焦虑、安慰。
记者:可是您列举的那些人,包括虹影,人未必已“归”反而是作品先“海归”这和科技、经济方面的人略有不同吧。
王干:很多人也已回来了。中国文学的土壤是发展的空间,所以不要只看经济的“海归”实际上是对文化的“海归”
记者:虹影,你认为自己算“海归”吗?在海外和在国内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
虹影:中国是我的祖国,不归来是不可能的,没有不想归来的人。暂时居住在国外,是命运使然。中国有整整几代最出色的头脑,都在国外。国内有些文化人,心里总有点“茶凉学”既然你们出去了,国内就是我的地盘。我自己多年来遇到过几个女同行这样的打整。这不好,不好在哪里?因为祖国是共同的,是我们大家的。任何一行,有人在国外,对我们中国只有好处。你看以色列就明白,没有一大帮犹太人住在国外,哪来他们在各方面的回旋余地?
我这是朝简单方面说。我是写小说的,就谈小说吧:我是中文作家,在西方出版社请人翻译出版各种语言版本,我当然喜欢看到原文书,只有原文书会让我内心欣慰。中文是我唯一能“玩得转,玩得精美”的语言。但是身居海外,而不是旅客走马观花,的确让我看到事情的复杂,多长了不少见识。
我当然是“海归”我在国内住半年,在国外住半年,毕竟论到写作时,任何地方都一样,都得关起门来,六亲不认,集中心思,一个人写字。
关于那些“妖”什么的,我想最好给别人点长大成熟的时间。不会太长,她们就会成熟的。
记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