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舂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如同西人传统习惯,清池左手无名指上戴有一枚婚戒。戒指式样朴素,佩戴长久深勒手指骨节。这枚戒指重要性,不是在于对婚姻持有循规蹈矩,显然,他内心一部分与此截然相反。而在于他以此与外界划清安全距离,提示相关女子:你可以与我接近,但我在一个范围里面。
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他具备一种开放的探索性。对美持有充沛兴趣,征服欲与生命热量同等强盛。寻求持续而饱满的更新。一种具体的实践又具有超越性的理想主义的形式,同时保持谨慎和警觉。作为商业社会的主流人物,这个男子,清醒自知,有被职业训练出来的逻辑头脑和大局观。他很难被征服。
庆长采访回来,fiona便告知她,不要被许清池一家高贵和美的表象蒙蔽。冯恩健这几年一直意识到与清池出现隔阂,不惜40岁尝试怀孕,试图再生下一个孩子来稳固家庭结构。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同所有正常的婚姻,进入波澜不惊的死水期。一双儿女是唯一联结,很少沟通,联结疏淡。不仅仅因为他们聚少离多,只是,婚姻这个形式,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想象力和激情在日常生活中的消减磨损。
长期婚姻,最后成为一个由习惯、信任、秩序和责任构成的共同体。形式稳定,渐渐脱离自我。人性所具备的脆弱、深邃、变幻、矛盾,奔腾而流动的能量,注定与被框架和模式局限的现实有相悖之处。只有恋爱和来自心灵的驱动,才能靠近这无法言喻的甜美和黑暗。婚姻如此之理性,在剔除动荡起伏的同时,也剔除好奇和深入。一对男女,生下儿女,日夜相对,渐渐失去对彼此的兴趣和探索。
因此,清池在3年前,有了一个女友。
是一个半红不红的模特,17岁跟随他,现在20岁。她叫于姜。清池给她买下一处别墅,一直保持关系。冯恩健装聋作哑,不和他捅破这层薄纸。于姜虽不算盛名,也是公众人物,在所有受访里,称自己单身没有男友。这并不是什么秘密。fiona给她于姜私人日志地址和阅读密码。fiona有渠道得到任何她试图了解的八卦是非。这是她的圈子所热衷的乐趣:窥探,评断,议论,攻击。
fioria显然还带有其他目的,对庆氏也并不隐瞒。
她与清池,早前在派对中相识。她对他一见钟情,他对她暖昧不明。她去北京出差,他们上了床。清池坦呈有家庭有女友,这是他惯有模式,让对方自行决定与他关系的进退。fiona说,庆长,男人都是贪婪的动物。强有力的男人更是如此。像许清池,女人以为能够抓住他,他也貌似从不手民绝推楼,但事实上,他控制局面不可能被制服。这才是劲敌。她又说,不管如何,事情发展没有界限。也许某天他会离婚,也许某天他会和于姜分手。也许某天,我和他会在起。
庆长觉得fiona的灵活之处,在于从任何事情中获得正面积极能量,故意忽略负面不可修正的缺陷。所谓成功男人,商业社会中精于算计的商人,不会不明白女人心中世俗的盘算和需索,除非他们故作痴呆。青春美貌在都会中随处可见遍地可拾。也许值得为了床上片刻欢娱付出若干时间精力,但没有一个聪明男人会为此搭上稳定关系的沉重代价。
阅人无数的fiona得出过结论,成功男人基本上早婚。婚姻对象多为门当户对的大学同学或青梅竹马。妻子相貌平平但有聪明才识。婚姻会维持稳定并且生儿育女。但对婚姻之外的女性,他们从不放弃征服的机会。
征服模式,基本上是批量式追求。所有女性一视同仁,带去吃饭的餐厅,住过的酒店,买的礼物,喝咖啡的露台,说起的音乐,书,电影,一分享的内容没有两样。情感的表达、语言、行为也是有迹可循的复制,用相同形式派发给不同对象。这个无限制造的包装盒子里,排列各式形式精美操作简易的产品,位置和间距都自动成行:照顾。关心。赞美。沟通。精美礼物。热烈性爱。甜言蜜语。异域诱惑。兴趣风雅。见多识广。对方接过盒子,以为得到的是量身订造的珍贵限量版,实质却不过是批发生产的零售品。
终极目的是上床。目标得逞之后,会迅速撤离,保持高度警觉,以冷漠回避让女人自动失去期望。有些会让他们的兴趣保持持久一些,渐渐发展出感情和生活的形式,如同于姜。有些则只能昙花一现,如同fiona。
fiona当然知道自己没戏。但具备身份标签的出色男子,偶尔与之约会、上床又有何不可。女人习惯过高或过低估计男人的情商和智商,使自己受到伤害。如fiona这般活在当下,照实劈直,反而眼目清明,无心无想。
庆长进人于姜的空间。
她是凭借美丽肉身在都会谋求名利的重庆少女,焕发勃勃生机。他比她大20岁,身负要职,压力沉重,需要来自年轻生命的热量和活力,且对美从无抵抗之心。这种联结有其合理结实的基础。他们之间的和谐度也许超乎外人想象,在一起长达年,稳定持续。这和于姜的特质有关。
她做模特,却喜欢混迹艺术圈,经常与一帮作家画家音乐家建筑师设计师等艺术家们搞派对,吃晚餐,做节目,拍地下电影。也写小文章,出版写真集,出席各种公益活动。一度被媒体称为美少女与才女的混合体。
在私密的个人空间,庆长看到她漫不经心陈列的日常生活:全国各地表演,去海外度假,家里的布置和摆设,各类聚会,和家人一起的确这个被选中的少女,内心有其聪惹活跃的一面,思维天马行空。她对他感兴趣的一切,也都热衷:美术馆,电影,书籍,旅行,音乐,体育并且极度痴迷海外生活。对物质有向往和虚荣之心。所有种种,都有照片贴出。竭力呈现的,已是这个女孩优越生活的全部源泉。
为了保护清池,她在日志里把他简称为e,从不透露他的细节背景,也没有他的形象出现。
照片上,于姜像一朵线条鲜明的大丽花,形貌不见幽暗充沛的芳香,但有实在丰盛的肉欲。她很女性化,注重打扮,时时变幻时髦行头。
大部分衣物由他从欧洲购买,更孜孜不倦在日志里罗列名单,为这些奢侈品雀跃喜悦。她的相貌流露出一种天性的良善单纯,缺乏庆长的坚硬叛逆,也不如fiona明确坚定。她是对自我无知无识的女子,属性和趋向不明,心态顺受。如同花丛中休憩玩耍的蝴蝶,没有机乙,妙曼起舞。
清池性格强势,喜欢支配和控制女人,拿受引领和教育女人的乐趣。他有能力做她主宰。
fiona说,这些内容我们不会放入采访。事实上,我除了给你看,也没有给过其他人。我们最终都是要保护他,不会让他难堪。只是想不到吧,外表清朗干净的男子,背后有这样隐秘复杂的情爱历史。
庆长关闭页面,说,许清池需要和这样单纯愉快的少女共处。他跟你这般事业女性在一起,上床片刻可以,生活一起会觉得疲累。他足够复杂聪明。他渴望从女人那里得到征服、认同、休憩、放松,不是你所期待的婚姻或其他。他不会再和女人搞这些。他没时间精力,也没心情。他早已解决和安置好现实生活。男人就是这样理性。
冷静说出这些话来,她对自己觉得诧异。不知为何,这隐藏的层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没有丝毫嫉妒、失落或受伤。仿佛这个被议论着的男子,是与她不相识也没有关系的一个人。有妻儿家庭同时情感隐秘复杂的成功男人,是她在写完采访稿后可以被搁置一边的工作任务。而她在心里留下的男子,是那个在弥漫夜色和桂花芳香的房间里凝望她的睡眠,眼神清凉如水的男子。她认得他,把他放在内心的褶皱里面。非常静谧,并且安全。
带着这样的静谧和安全,庆长踏上最后一次工作之旅。
她要去往瞻里。
出于倔强个性,她这次时日不短的采访,放弃与摄影师合作,单身出行。同时只坐火车和当地交通工具,紧缩一切费用。把采访尽可能深入全面做完,然后,离开摇摆不定态度不明的杂志社。这就是她内心的任务和决定。
她做完资料采集和整理工作,计划完路线,拟好采访人物名单和相关问题,制定摄影内容构架,同时清点完毕工作旅途需要用到的物品。她将抵达福建南部一个县城。辗转取道,进入崇山峻岭之中的乡镇,再抵达山谷深处古老村落。一条在地图上持续延展和深入的支线。即使当时看来如同人天般艰辛路途,现在也已铺设便利。
因为历史上数次战乱和迁徙,这些村落成为很多有识之人的隐居地。逸人雅士,饱学诗书品性清雅的高人,从不同来处进人瞻里,遁入散落在高山深谷的各个村落,以隐居方式度过余生。他们带来生活方式的改造,使村庄建筑和气质发生变化。如同一块实验田,山高水深之地被搭建起来的,是对一个时代繁盛太平时期残存下来的风格和物质的留恋重建。所以,在如此僻远的村庄,能够看到高超神奇的蛀桥技术。这些存在令人惊叹。
这些年来,瞻里的古建筑正在被摧毁和消失中。它已失去艰难隔绝的交通屏障带给它的保护。
为了让村庄富裕起来,需要修建公路,拆除占据地理重要位置的桥梁和建筑。它们因地制宜建造,一切做过缤密设想,也正因如此,终究成为开拓崭新前途无可避免的阻挡。这里从来都不是富裕之地。不同的是,贫穷可以是端庄自如。农夫渔耕,士人隐居,搭桥建屋,一切井然有序,天清地远。在失去了价值观支撑之后,贫穷所剩余的,就只有饥饿和不安全。只有野心和欲望。
在现实触乎可及的物质利益面前,以及在岁月更替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的一堆老祖宗遗物面前,家园可以是一堆新造崛起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也可以是时间深处以对世间万物的审美和理解建立起来的精神系统。这是选择。人们会选择哪一种结果。前提来自他们认为哪一种更具备价值。选择结果是:瞻里留下的数十座完美无缺的古老拱桥,目前只剩余三座。一些村落传统结构宅院已被彻底拆除。或者说,有些村落已被摧毁无踪。
庆长在硬席卧铺上度过一晚。车厢里弥漫熟睡中陌生人群居的气味。一种混浊而沉闷的热气,来自污脏衣物、密实行李、未经清洗的肌肤和躯体各自运转的代谢和循环。这是所有交通工具都会具备的气味。令人倦怠窒息,也令人放松自在。这是与她生命如影相形的气味。
她从少女时期开始,就在不断远行。为恋爱,为逃离,为谋生,为工作。一次次踏上路途,走向不可知的远处。她不计算到达过哪些地方,如同从不数算在生命中出现过的他人。不断把过去甩掷在身后,义无反顾,一意孤行,这样才能大步向前行走。才能不被一种血肉深处的心灰意冷所牵绊和折磨。
为了生活下去,她必须始终充满警惕。
远远的。循着冬季干涸暴露出鹅卵石和岩石的宽大溪沟,她看到横跨两端峡谷,如同彩蛀般跃起的木拱廊桥。一个均衡而完美的弧形结构。难以轻易遇见的古老虹桥。庆长背着摄影包,在溪沟卵石上跌跌撞撞向它靠紧。她己徒步很久。在冬日旷野天色之下,独自趋向一座桥梁。
此刻,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是村庄现存的最古老的桥,观音阁桥。
曾经存在过的在唐朝建起的锦度桥,在50年前的山洪暴发中,冲垮消失。锦度桥是地方志中所记载的,瞻里历史上最古老优美的一座桥。
现在只能看到故纸堆里它被勾勒出来的结构形状。即使是相对年轻的观音阁桥,也在清朝经历重修。整座木拱廊桥采用虹桥结构。基本组合单元是8根杆件,纵向根,横向根,形成井字。受压磨擦的力量,使构件之间愈加紧密,因此不需要钉铆。这种简单而奇妙的原理,使整座桥坚固均衡。桥面上以粗木立柱顶起屋廊,青瓦铺顶。构件部分用红漆木质挡雨板封起,以免风雨损伤。整个桥体以稳重舒展的八字形式铺排开始。斜脊高高掠起,在空中划出清逸线条。这座老桥,与周围蔓延山峦、溪谷、村落、树林映衬,呈现出浑然一体的端正大气。
冬日乡村萧条冷落,黑自分明。长久无人清理的岸边田径,堆满垃圾,荒凉灌木隐藏动物腐烂中的尸体。白色塑胶袋四处悬挂,像白絮一样侵占树枝、水渠、草丛、水面。田野里全无生机。只有桥头一株古树,枝娅蓬勃舒展,浓绿树冠如一把巨伞撑开,也许可以覆盖百人。她查过资料,这棵古樟的年龄已过千年。溪谷岸边,有一株腊梅,枝节盘错,开出淡黄色芳香花朵。
曾经,夕阳西下中的牧童,骑在水牛背上吹响短笛。山边田地,绿色稻禾在风中如波浪起伏。收工的农夫陆续走向归家路途,孩童们在远处村口嬉戏,欢声笑语和袅袅炊烟一起,飘向空幽山谷。狗吠,鸟鸣,万物祥和,隐居的诗人此刻是否会磨墨铺纸,沏茶弹琴,感受昼夜交替的云光天影。人们建设起家园,一座座精美稳当的廊桥,用以乘凉,过河,避雨,祈祷,祭祀,嬉耍,休憩,远眺,约会,闲聊,对座人世的情感和生存,所有深沉或者轻盈的时刻在一片土地上得着凭靠。
现在这一切血肉交融荡然无存。劳动的人群,喂养的牲畜,旺盛的作物,被洗刷一空。没有声响,没有气息,没有热气,没有烟火。所有生活过的痕迹如云烟逝去,只余空芜。年轻人涌去热闹县城或更遥远的城市,村子里余留老人、妇女和孩子,多以麻将电视取乐。无人经营的田园,流露出沉沉死气。木头腐蚀。河流千涸。土地荒废。
人世变迁。过往溃烂。一场巨大幻梦。村庄余留下一具残骸躯壳。古桥也许是它依旧苟延残喘的强壮心脏,但这颗心脏也即将被摘除。
暮色中,庆长走上饱经沧桑的古桥。脚下踩过的杉木板吱嘎作响。心里一步一步空落下来。廊顶上木柱密密排列,清楚分明,每一根木柱都似在寂静中发出呼吸。是经历百年的树木所持有的肃穆意志。光线昏暗桥廊内,回声荡漾。她看到自己的呼吸,在寒冷中迅速扩散成白气。左侧,一处破损佛完,供奉观世音菩萨。地上蒲团,压迫出长久被众人跪拜的凹痕。香台上蜡烛香枝还有残余,香灰厚厚堆积。一些供品零落摆设,放在盘盏上的水果点心。炉内有烧到尽头的香枝,刚刚接受过祭祀。她在佛完前站立半晌,继续往前走。
这是她在离别之前,第三次来看望这座桥。她对它充满留恋之心。暮色弥漫半封闭长而幽暗的桥体,古老手工的雕琢无与伦比。临近出口木栏板上,有一首没有署名的题词。字迹被风雨侵蚀,模糊不清,墨迹犹存,是有人抄下苏轼的一首旧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抖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她在采访的乡政府领导那里,已证实公路扩建计划。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观音阁桥被决定将在明年4月整体拆除。
这一日,临近黄昏,她搭车从乡巢回去村庄的寄宿地。
车站里各式货车客车一片混乱,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人流顶撞推操,乞丐和小偷形迹可疑,不时擦身而过。她疲惫,饥饿,紧抱着摄影包,寒风中瑟瑟发抖。包里有相机、采访机、笔记本电脑、资料册、钱包、地图、手机等种种工作物品,此刻觉得全都是负担,并深深怀疑这些是否是生命的必需品。她一时不知身处何地。四处兵荒马乱,人群疲于奔忙,生活毫无方向。社会底处,除了贫乏盲目以及顽固的生存意志,再无让人觉得美及愉悦的部分。
若生活失去意识情感自主建设,没有芳香轻盐超脱光亮的质地,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活着,目的何在。还是因为究其实质根本没有其他选择。
她的确在沼泽地里打滚太久。只要停顿下来,就能闻到密实细微而分量十足的烂泥腐烂气味,不知依附和沾染在内心何处。这里不会有任何梦想存在。这是为杂志执行的最后一次任务。所有疑问,根本找不到答案,不过在徒劳挣扎。她逐渐成为一个,白灰意冷的人。这种心灰意冷,是在血肉中闪烁出微弱光泽的核心,而不是皮肤上一块湿布就可以轻轻擦掉的污渍。
有时她去医院,等候在配药的队伍中,看着走廊里来去匆匆的医生和护士。他们肢体生硬,眼神冷漠,面容焦躁。她想,他们是否还能够持有对生命苦痛的怜悯和关爱。如果没有,那绝对不是因为从事职业太久熟能生巧麻木不仁。而是,在痛苦中的人,数量实在太多。多得数不完,多得赶不尽。这种无助的重复的缺乏希望的堆砌,令人对生命失去信仰,对痛苦失去尊重。
她对人世的心灰意冷,是与此相同的属性。
一朵雪花在暮色里飘落,轻轻打在眼睛上。瞻里第一场大雪即将来临。
阴冷严寒天气已持续很久。她在此地孤立无援单枪独斗。原定一个星期工作时间已到期限,她极为渴望与人世产生一次联结。回想手机里的通讯录良久,没有找到一个合适对象。也许,她并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可以对谁说。穿越过人群,走到街口邮局。离规定结束营业时间还有40分钟剩余,邮局内唯一办公人员神情冷漠,做出打洋姿态。她执拗进人,买了明信片和邮票。卡片上是清冷雪光中的观音阁桥,红木青瓦。完美的虹桥。她拿出钢笔,在背面写字:
我在瞻里,看望廊桥。下起一场大雪。我想它不会死去,只会消失。它正在消失中。庆长。
她不觉得这张明信片可以寄给定山,或者fiona。虽然他们是上海这座她生活的城市里最为熟悉的两个人。她的再生纸笔记本里,一直夹有一张名片,插在页码中当作书签。她拿出那张浅蓝色名片,把上面黑色小字抄在明信片收信人栏线里。写上他的名字;许清池。用力挤出塑料瓶里所剩不多呈半千涸状态的胶水,在明信片背面贴上邮票。在把它塞入油漆斑驳的邮筒中的一刻,她发现手指已冻得僵直。走出邮局。眼前片大雪苍茫。
她一直喜欢照片。
比起具备流动感和连续性的摄像来,照片更具有一种独立形式。
此刻当下,在影像定型的瞬间,人与过去、未来、所依存的环境种种,共处于一个时间凸出点上。那分明是一种隔绝的断裂的破碎的尖锐的处境。在照片里,每一个季节,每一个人的表情,每一个地点的样貌,都不可复制。仿佛在快速疾行的高空飞机里跳落,每一次跳跃的落点和速度,都在变动之中。格外需要慎重的勇气。
在只有传统乎动相机的时代,能随意删改图片的家庭数码相机还未出现,人们的拍摄欲望因技术未能提供便利无法得以泛滥成灾。那时拍摄及印制出来的照片,每一张,都呈现着发出亮光般的纯度。
庆长喜欢老式照片,但她家里没有。在过去的年代,丰富有序的照片,是一个家庭稳定和富庶的象征。但这不是庆长的生活。父母离异各奔东西,她由年老祖母带到12岁,转到叔叔家里。由叔婶抚养到16岁,进人寄宿高中。从此独自开始成人式生活。根基虚空无着,枝叶随波逐流肆意疯长,显出生机勃勃的假相。她是叛逆少女。没有人给她拍照。她没有被爱过,所以不觉得自己重要。她也没有爱过,无法感觉到来自内心的力量。她对自己的存在没有信心。
长大后的庆长,不习惯被人拍照。身份证,港澳通行证,护照,记者证,工作证一所有必须拍摄的证件照片,看起来都表情生硬,目光迟疑,五官略微变形。她缺乏经验能够在陌生人操控下表情自然。她怀疑对方及对方手中所持的机器,从无信任。她后来学会使用相机,花费很长时间做这件事情。随身包里携带一只小型定焦相机,积累细节、时刻、素材。并学会自拍。与自身相处的从容和安然,和被别人生硬草率拍下的照片,是相反的两个形态。
这的确是需要被着意关注的部分。如果不曾故意停下来,观察人生痕迹,如同蹲下来仔细观察一把历经百年的古董老旧椅子的雕刻美感,那么,在时间中产生过的意义,就会被耗费忽略。如同一条大河,挟带着种种含混模糊的内容,兀自奔流而去。而反之,人生的强度和厚度将增加一倍。拍下照片,分离出这些存在感。沉淀,提纯,保存,以此检索和反省。
清池给她看过他的家族照片。他知道让她看那些照片,对她具备深层的情感含义,他愿意让她获得满足。大部分从温哥华他父母地方取来,有发黄的黑白照片,也有彩色照片,塞满整个行李箱子,也只是总量的一小部分。他5岁时跟随家庭从北京迁至香港,16岁去温哥华读书,在那里工作,结婚,又把父母一起挪过去。她试图追赶她没有抵达的与他13年的生命间隔。他的个人历史有一部分对她来说,存在于亡失之中。他是她终其一生无法完全了解清楚的男子。她早已心知。
她看到他穿着日本和服的曾祖母。盘着发髻,神情恻抑,细长凤眼微微挑起。她在25岁之后一直生活在中国,再未回去故乡。事实上,在她年老的时候,她的装束已是个中国女人。穿旗袍,烫头发,说流利的北方普通话。
她看到他少女时期的母亲。刘海优雅挽起耸立在前额发际,穿着偏襟盘纽扣丝质上衣,脸部有严肃表情。看到他父母结婚照。看到他们工作时期,穿着正式衣装出席各种公众场合,去国外访问以及与各国学者的合影。
她看到他5岁时和哥哥姐姐合影。短短平头,敦敦实实。他是幼子最受疼爱。穿蓝白条圆领汗衫,健壮清秀。
她看到他到了温哥华之后,渐渐成为一个注重仪态略显矜持的少年。20岁,他穿正式西装出席聚会,有一张水仙般临水自照的面容。
她看到他与同学冯恩健的约会照片。年轻女子温柔宜人,眉目端正,穿连身裙和高跟鞋。他们在海边拥抱在一起,脸贴着脸,十分亲昵。结婚照。教堂里的西式婚礼。新娘婚纱款式算是保守,头上戴一圈白色玉臀花,看起来比清池成熟。
头一个孩子是男孩。冯恩健抱着孩子在温哥华家里花园留影。男婴穿红色衣服,绿色袜子,头发浓黑,漂亮而健硕。次女是在... -->>
如同西人传统习惯,清池左手无名指上戴有一枚婚戒。戒指式样朴素,佩戴长久深勒手指骨节。这枚戒指重要性,不是在于对婚姻持有循规蹈矩,显然,他内心一部分与此截然相反。而在于他以此与外界划清安全距离,提示相关女子:你可以与我接近,但我在一个范围里面。
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他具备一种开放的探索性。对美持有充沛兴趣,征服欲与生命热量同等强盛。寻求持续而饱满的更新。一种具体的实践又具有超越性的理想主义的形式,同时保持谨慎和警觉。作为商业社会的主流人物,这个男子,清醒自知,有被职业训练出来的逻辑头脑和大局观。他很难被征服。
庆长采访回来,fiona便告知她,不要被许清池一家高贵和美的表象蒙蔽。冯恩健这几年一直意识到与清池出现隔阂,不惜40岁尝试怀孕,试图再生下一个孩子来稳固家庭结构。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同所有正常的婚姻,进入波澜不惊的死水期。一双儿女是唯一联结,很少沟通,联结疏淡。不仅仅因为他们聚少离多,只是,婚姻这个形式,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想象力和激情在日常生活中的消减磨损。
长期婚姻,最后成为一个由习惯、信任、秩序和责任构成的共同体。形式稳定,渐渐脱离自我。人性所具备的脆弱、深邃、变幻、矛盾,奔腾而流动的能量,注定与被框架和模式局限的现实有相悖之处。只有恋爱和来自心灵的驱动,才能靠近这无法言喻的甜美和黑暗。婚姻如此之理性,在剔除动荡起伏的同时,也剔除好奇和深入。一对男女,生下儿女,日夜相对,渐渐失去对彼此的兴趣和探索。
因此,清池在3年前,有了一个女友。
是一个半红不红的模特,17岁跟随他,现在20岁。她叫于姜。清池给她买下一处别墅,一直保持关系。冯恩健装聋作哑,不和他捅破这层薄纸。于姜虽不算盛名,也是公众人物,在所有受访里,称自己单身没有男友。这并不是什么秘密。fiona给她于姜私人日志地址和阅读密码。fiona有渠道得到任何她试图了解的八卦是非。这是她的圈子所热衷的乐趣:窥探,评断,议论,攻击。
fioria显然还带有其他目的,对庆氏也并不隐瞒。
她与清池,早前在派对中相识。她对他一见钟情,他对她暖昧不明。她去北京出差,他们上了床。清池坦呈有家庭有女友,这是他惯有模式,让对方自行决定与他关系的进退。fiona说,庆长,男人都是贪婪的动物。强有力的男人更是如此。像许清池,女人以为能够抓住他,他也貌似从不手民绝推楼,但事实上,他控制局面不可能被制服。这才是劲敌。她又说,不管如何,事情发展没有界限。也许某天他会离婚,也许某天他会和于姜分手。也许某天,我和他会在起。
庆长觉得fiona的灵活之处,在于从任何事情中获得正面积极能量,故意忽略负面不可修正的缺陷。所谓成功男人,商业社会中精于算计的商人,不会不明白女人心中世俗的盘算和需索,除非他们故作痴呆。青春美貌在都会中随处可见遍地可拾。也许值得为了床上片刻欢娱付出若干时间精力,但没有一个聪明男人会为此搭上稳定关系的沉重代价。
阅人无数的fiona得出过结论,成功男人基本上早婚。婚姻对象多为门当户对的大学同学或青梅竹马。妻子相貌平平但有聪明才识。婚姻会维持稳定并且生儿育女。但对婚姻之外的女性,他们从不放弃征服的机会。
征服模式,基本上是批量式追求。所有女性一视同仁,带去吃饭的餐厅,住过的酒店,买的礼物,喝咖啡的露台,说起的音乐,书,电影,一分享的内容没有两样。情感的表达、语言、行为也是有迹可循的复制,用相同形式派发给不同对象。这个无限制造的包装盒子里,排列各式形式精美操作简易的产品,位置和间距都自动成行:照顾。关心。赞美。沟通。精美礼物。热烈性爱。甜言蜜语。异域诱惑。兴趣风雅。见多识广。对方接过盒子,以为得到的是量身订造的珍贵限量版,实质却不过是批发生产的零售品。
终极目的是上床。目标得逞之后,会迅速撤离,保持高度警觉,以冷漠回避让女人自动失去期望。有些会让他们的兴趣保持持久一些,渐渐发展出感情和生活的形式,如同于姜。有些则只能昙花一现,如同fiona。
fiona当然知道自己没戏。但具备身份标签的出色男子,偶尔与之约会、上床又有何不可。女人习惯过高或过低估计男人的情商和智商,使自己受到伤害。如fiona这般活在当下,照实劈直,反而眼目清明,无心无想。
庆长进人于姜的空间。
她是凭借美丽肉身在都会谋求名利的重庆少女,焕发勃勃生机。他比她大20岁,身负要职,压力沉重,需要来自年轻生命的热量和活力,且对美从无抵抗之心。这种联结有其合理结实的基础。他们之间的和谐度也许超乎外人想象,在一起长达年,稳定持续。这和于姜的特质有关。
她做模特,却喜欢混迹艺术圈,经常与一帮作家画家音乐家建筑师设计师等艺术家们搞派对,吃晚餐,做节目,拍地下电影。也写小文章,出版写真集,出席各种公益活动。一度被媒体称为美少女与才女的混合体。
在私密的个人空间,庆长看到她漫不经心陈列的日常生活:全国各地表演,去海外度假,家里的布置和摆设,各类聚会,和家人一起的确这个被选中的少女,内心有其聪惹活跃的一面,思维天马行空。她对他感兴趣的一切,也都热衷:美术馆,电影,书籍,旅行,音乐,体育并且极度痴迷海外生活。对物质有向往和虚荣之心。所有种种,都有照片贴出。竭力呈现的,已是这个女孩优越生活的全部源泉。
为了保护清池,她在日志里把他简称为e,从不透露他的细节背景,也没有他的形象出现。
照片上,于姜像一朵线条鲜明的大丽花,形貌不见幽暗充沛的芳香,但有实在丰盛的肉欲。她很女性化,注重打扮,时时变幻时髦行头。
大部分衣物由他从欧洲购买,更孜孜不倦在日志里罗列名单,为这些奢侈品雀跃喜悦。她的相貌流露出一种天性的良善单纯,缺乏庆长的坚硬叛逆,也不如fiona明确坚定。她是对自我无知无识的女子,属性和趋向不明,心态顺受。如同花丛中休憩玩耍的蝴蝶,没有机乙,妙曼起舞。
清池性格强势,喜欢支配和控制女人,拿受引领和教育女人的乐趣。他有能力做她主宰。
fiona说,这些内容我们不会放入采访。事实上,我除了给你看,也没有给过其他人。我们最终都是要保护他,不会让他难堪。只是想不到吧,外表清朗干净的男子,背后有这样隐秘复杂的情爱历史。
庆长关闭页面,说,许清池需要和这样单纯愉快的少女共处。他跟你这般事业女性在一起,上床片刻可以,生活一起会觉得疲累。他足够复杂聪明。他渴望从女人那里得到征服、认同、休憩、放松,不是你所期待的婚姻或其他。他不会再和女人搞这些。他没时间精力,也没心情。他早已解决和安置好现实生活。男人就是这样理性。
冷静说出这些话来,她对自己觉得诧异。不知为何,这隐藏的层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没有丝毫嫉妒、失落或受伤。仿佛这个被议论着的男子,是与她不相识也没有关系的一个人。有妻儿家庭同时情感隐秘复杂的成功男人,是她在写完采访稿后可以被搁置一边的工作任务。而她在心里留下的男子,是那个在弥漫夜色和桂花芳香的房间里凝望她的睡眠,眼神清凉如水的男子。她认得他,把他放在内心的褶皱里面。非常静谧,并且安全。
带着这样的静谧和安全,庆长踏上最后一次工作之旅。
她要去往瞻里。
出于倔强个性,她这次时日不短的采访,放弃与摄影师合作,单身出行。同时只坐火车和当地交通工具,紧缩一切费用。把采访尽可能深入全面做完,然后,离开摇摆不定态度不明的杂志社。这就是她内心的任务和决定。
她做完资料采集和整理工作,计划完路线,拟好采访人物名单和相关问题,制定摄影内容构架,同时清点完毕工作旅途需要用到的物品。她将抵达福建南部一个县城。辗转取道,进入崇山峻岭之中的乡镇,再抵达山谷深处古老村落。一条在地图上持续延展和深入的支线。即使当时看来如同人天般艰辛路途,现在也已铺设便利。
因为历史上数次战乱和迁徙,这些村落成为很多有识之人的隐居地。逸人雅士,饱学诗书品性清雅的高人,从不同来处进人瞻里,遁入散落在高山深谷的各个村落,以隐居方式度过余生。他们带来生活方式的改造,使村庄建筑和气质发生变化。如同一块实验田,山高水深之地被搭建起来的,是对一个时代繁盛太平时期残存下来的风格和物质的留恋重建。所以,在如此僻远的村庄,能够看到高超神奇的蛀桥技术。这些存在令人惊叹。
这些年来,瞻里的古建筑正在被摧毁和消失中。它已失去艰难隔绝的交通屏障带给它的保护。
为了让村庄富裕起来,需要修建公路,拆除占据地理重要位置的桥梁和建筑。它们因地制宜建造,一切做过缤密设想,也正因如此,终究成为开拓崭新前途无可避免的阻挡。这里从来都不是富裕之地。不同的是,贫穷可以是端庄自如。农夫渔耕,士人隐居,搭桥建屋,一切井然有序,天清地远。在失去了价值观支撑之后,贫穷所剩余的,就只有饥饿和不安全。只有野心和欲望。
在现实触乎可及的物质利益面前,以及在岁月更替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的一堆老祖宗遗物面前,家园可以是一堆新造崛起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也可以是时间深处以对世间万物的审美和理解建立起来的精神系统。这是选择。人们会选择哪一种结果。前提来自他们认为哪一种更具备价值。选择结果是:瞻里留下的数十座完美无缺的古老拱桥,目前只剩余三座。一些村落传统结构宅院已被彻底拆除。或者说,有些村落已被摧毁无踪。
庆长在硬席卧铺上度过一晚。车厢里弥漫熟睡中陌生人群居的气味。一种混浊而沉闷的热气,来自污脏衣物、密实行李、未经清洗的肌肤和躯体各自运转的代谢和循环。这是所有交通工具都会具备的气味。令人倦怠窒息,也令人放松自在。这是与她生命如影相形的气味。
她从少女时期开始,就在不断远行。为恋爱,为逃离,为谋生,为工作。一次次踏上路途,走向不可知的远处。她不计算到达过哪些地方,如同从不数算在生命中出现过的他人。不断把过去甩掷在身后,义无反顾,一意孤行,这样才能大步向前行走。才能不被一种血肉深处的心灰意冷所牵绊和折磨。
为了生活下去,她必须始终充满警惕。
远远的。循着冬季干涸暴露出鹅卵石和岩石的宽大溪沟,她看到横跨两端峡谷,如同彩蛀般跃起的木拱廊桥。一个均衡而完美的弧形结构。难以轻易遇见的古老虹桥。庆长背着摄影包,在溪沟卵石上跌跌撞撞向它靠紧。她己徒步很久。在冬日旷野天色之下,独自趋向一座桥梁。
此刻,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是村庄现存的最古老的桥,观音阁桥。
曾经存在过的在唐朝建起的锦度桥,在50年前的山洪暴发中,冲垮消失。锦度桥是地方志中所记载的,瞻里历史上最古老优美的一座桥。
现在只能看到故纸堆里它被勾勒出来的结构形状。即使是相对年轻的观音阁桥,也在清朝经历重修。整座木拱廊桥采用虹桥结构。基本组合单元是8根杆件,纵向根,横向根,形成井字。受压磨擦的力量,使构件之间愈加紧密,因此不需要钉铆。这种简单而奇妙的原理,使整座桥坚固均衡。桥面上以粗木立柱顶起屋廊,青瓦铺顶。构件部分用红漆木质挡雨板封起,以免风雨损伤。整个桥体以稳重舒展的八字形式铺排开始。斜脊高高掠起,在空中划出清逸线条。这座老桥,与周围蔓延山峦、溪谷、村落、树林映衬,呈现出浑然一体的端正大气。
冬日乡村萧条冷落,黑自分明。长久无人清理的岸边田径,堆满垃圾,荒凉灌木隐藏动物腐烂中的尸体。白色塑胶袋四处悬挂,像白絮一样侵占树枝、水渠、草丛、水面。田野里全无生机。只有桥头一株古树,枝娅蓬勃舒展,浓绿树冠如一把巨伞撑开,也许可以覆盖百人。她查过资料,这棵古樟的年龄已过千年。溪谷岸边,有一株腊梅,枝节盘错,开出淡黄色芳香花朵。
曾经,夕阳西下中的牧童,骑在水牛背上吹响短笛。山边田地,绿色稻禾在风中如波浪起伏。收工的农夫陆续走向归家路途,孩童们在远处村口嬉戏,欢声笑语和袅袅炊烟一起,飘向空幽山谷。狗吠,鸟鸣,万物祥和,隐居的诗人此刻是否会磨墨铺纸,沏茶弹琴,感受昼夜交替的云光天影。人们建设起家园,一座座精美稳当的廊桥,用以乘凉,过河,避雨,祈祷,祭祀,嬉耍,休憩,远眺,约会,闲聊,对座人世的情感和生存,所有深沉或者轻盈的时刻在一片土地上得着凭靠。
现在这一切血肉交融荡然无存。劳动的人群,喂养的牲畜,旺盛的作物,被洗刷一空。没有声响,没有气息,没有热气,没有烟火。所有生活过的痕迹如云烟逝去,只余空芜。年轻人涌去热闹县城或更遥远的城市,村子里余留老人、妇女和孩子,多以麻将电视取乐。无人经营的田园,流露出沉沉死气。木头腐蚀。河流千涸。土地荒废。
人世变迁。过往溃烂。一场巨大幻梦。村庄余留下一具残骸躯壳。古桥也许是它依旧苟延残喘的强壮心脏,但这颗心脏也即将被摘除。
暮色中,庆长走上饱经沧桑的古桥。脚下踩过的杉木板吱嘎作响。心里一步一步空落下来。廊顶上木柱密密排列,清楚分明,每一根木柱都似在寂静中发出呼吸。是经历百年的树木所持有的肃穆意志。光线昏暗桥廊内,回声荡漾。她看到自己的呼吸,在寒冷中迅速扩散成白气。左侧,一处破损佛完,供奉观世音菩萨。地上蒲团,压迫出长久被众人跪拜的凹痕。香台上蜡烛香枝还有残余,香灰厚厚堆积。一些供品零落摆设,放在盘盏上的水果点心。炉内有烧到尽头的香枝,刚刚接受过祭祀。她在佛完前站立半晌,继续往前走。
这是她在离别之前,第三次来看望这座桥。她对它充满留恋之心。暮色弥漫半封闭长而幽暗的桥体,古老手工的雕琢无与伦比。临近出口木栏板上,有一首没有署名的题词。字迹被风雨侵蚀,模糊不清,墨迹犹存,是有人抄下苏轼的一首旧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抖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她在采访的乡政府领导那里,已证实公路扩建计划。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观音阁桥被决定将在明年4月整体拆除。
这一日,临近黄昏,她搭车从乡巢回去村庄的寄宿地。
车站里各式货车客车一片混乱,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人流顶撞推操,乞丐和小偷形迹可疑,不时擦身而过。她疲惫,饥饿,紧抱着摄影包,寒风中瑟瑟发抖。包里有相机、采访机、笔记本电脑、资料册、钱包、地图、手机等种种工作物品,此刻觉得全都是负担,并深深怀疑这些是否是生命的必需品。她一时不知身处何地。四处兵荒马乱,人群疲于奔忙,生活毫无方向。社会底处,除了贫乏盲目以及顽固的生存意志,再无让人觉得美及愉悦的部分。
若生活失去意识情感自主建设,没有芳香轻盐超脱光亮的质地,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活着,目的何在。还是因为究其实质根本没有其他选择。
她的确在沼泽地里打滚太久。只要停顿下来,就能闻到密实细微而分量十足的烂泥腐烂气味,不知依附和沾染在内心何处。这里不会有任何梦想存在。这是为杂志执行的最后一次任务。所有疑问,根本找不到答案,不过在徒劳挣扎。她逐渐成为一个,白灰意冷的人。这种心灰意冷,是在血肉中闪烁出微弱光泽的核心,而不是皮肤上一块湿布就可以轻轻擦掉的污渍。
有时她去医院,等候在配药的队伍中,看着走廊里来去匆匆的医生和护士。他们肢体生硬,眼神冷漠,面容焦躁。她想,他们是否还能够持有对生命苦痛的怜悯和关爱。如果没有,那绝对不是因为从事职业太久熟能生巧麻木不仁。而是,在痛苦中的人,数量实在太多。多得数不完,多得赶不尽。这种无助的重复的缺乏希望的堆砌,令人对生命失去信仰,对痛苦失去尊重。
她对人世的心灰意冷,是与此相同的属性。
一朵雪花在暮色里飘落,轻轻打在眼睛上。瞻里第一场大雪即将来临。
阴冷严寒天气已持续很久。她在此地孤立无援单枪独斗。原定一个星期工作时间已到期限,她极为渴望与人世产生一次联结。回想手机里的通讯录良久,没有找到一个合适对象。也许,她并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可以对谁说。穿越过人群,走到街口邮局。离规定结束营业时间还有40分钟剩余,邮局内唯一办公人员神情冷漠,做出打洋姿态。她执拗进人,买了明信片和邮票。卡片上是清冷雪光中的观音阁桥,红木青瓦。完美的虹桥。她拿出钢笔,在背面写字:
我在瞻里,看望廊桥。下起一场大雪。我想它不会死去,只会消失。它正在消失中。庆长。
她不觉得这张明信片可以寄给定山,或者fiona。虽然他们是上海这座她生活的城市里最为熟悉的两个人。她的再生纸笔记本里,一直夹有一张名片,插在页码中当作书签。她拿出那张浅蓝色名片,把上面黑色小字抄在明信片收信人栏线里。写上他的名字;许清池。用力挤出塑料瓶里所剩不多呈半千涸状态的胶水,在明信片背面贴上邮票。在把它塞入油漆斑驳的邮筒中的一刻,她发现手指已冻得僵直。走出邮局。眼前片大雪苍茫。
她一直喜欢照片。
比起具备流动感和连续性的摄像来,照片更具有一种独立形式。
此刻当下,在影像定型的瞬间,人与过去、未来、所依存的环境种种,共处于一个时间凸出点上。那分明是一种隔绝的断裂的破碎的尖锐的处境。在照片里,每一个季节,每一个人的表情,每一个地点的样貌,都不可复制。仿佛在快速疾行的高空飞机里跳落,每一次跳跃的落点和速度,都在变动之中。格外需要慎重的勇气。
在只有传统乎动相机的时代,能随意删改图片的家庭数码相机还未出现,人们的拍摄欲望因技术未能提供便利无法得以泛滥成灾。那时拍摄及印制出来的照片,每一张,都呈现着发出亮光般的纯度。
庆长喜欢老式照片,但她家里没有。在过去的年代,丰富有序的照片,是一个家庭稳定和富庶的象征。但这不是庆长的生活。父母离异各奔东西,她由年老祖母带到12岁,转到叔叔家里。由叔婶抚养到16岁,进人寄宿高中。从此独自开始成人式生活。根基虚空无着,枝叶随波逐流肆意疯长,显出生机勃勃的假相。她是叛逆少女。没有人给她拍照。她没有被爱过,所以不觉得自己重要。她也没有爱过,无法感觉到来自内心的力量。她对自己的存在没有信心。
长大后的庆长,不习惯被人拍照。身份证,港澳通行证,护照,记者证,工作证一所有必须拍摄的证件照片,看起来都表情生硬,目光迟疑,五官略微变形。她缺乏经验能够在陌生人操控下表情自然。她怀疑对方及对方手中所持的机器,从无信任。她后来学会使用相机,花费很长时间做这件事情。随身包里携带一只小型定焦相机,积累细节、时刻、素材。并学会自拍。与自身相处的从容和安然,和被别人生硬草率拍下的照片,是相反的两个形态。
这的确是需要被着意关注的部分。如果不曾故意停下来,观察人生痕迹,如同蹲下来仔细观察一把历经百年的古董老旧椅子的雕刻美感,那么,在时间中产生过的意义,就会被耗费忽略。如同一条大河,挟带着种种含混模糊的内容,兀自奔流而去。而反之,人生的强度和厚度将增加一倍。拍下照片,分离出这些存在感。沉淀,提纯,保存,以此检索和反省。
清池给她看过他的家族照片。他知道让她看那些照片,对她具备深层的情感含义,他愿意让她获得满足。大部分从温哥华他父母地方取来,有发黄的黑白照片,也有彩色照片,塞满整个行李箱子,也只是总量的一小部分。他5岁时跟随家庭从北京迁至香港,16岁去温哥华读书,在那里工作,结婚,又把父母一起挪过去。她试图追赶她没有抵达的与他13年的生命间隔。他的个人历史有一部分对她来说,存在于亡失之中。他是她终其一生无法完全了解清楚的男子。她早已心知。
她看到他穿着日本和服的曾祖母。盘着发髻,神情恻抑,细长凤眼微微挑起。她在25岁之后一直生活在中国,再未回去故乡。事实上,在她年老的时候,她的装束已是个中国女人。穿旗袍,烫头发,说流利的北方普通话。
她看到他少女时期的母亲。刘海优雅挽起耸立在前额发际,穿着偏襟盘纽扣丝质上衣,脸部有严肃表情。看到他父母结婚照。看到他们工作时期,穿着正式衣装出席各种公众场合,去国外访问以及与各国学者的合影。
她看到他5岁时和哥哥姐姐合影。短短平头,敦敦实实。他是幼子最受疼爱。穿蓝白条圆领汗衫,健壮清秀。
她看到他到了温哥华之后,渐渐成为一个注重仪态略显矜持的少年。20岁,他穿正式西装出席聚会,有一张水仙般临水自照的面容。
她看到他与同学冯恩健的约会照片。年轻女子温柔宜人,眉目端正,穿连身裙和高跟鞋。他们在海边拥抱在一起,脸贴着脸,十分亲昵。结婚照。教堂里的西式婚礼。新娘婚纱款式算是保守,头上戴一圈白色玉臀花,看起来比清池成熟。
头一个孩子是男孩。冯恩健抱着孩子在温哥华家里花园留影。男婴穿红色衣服,绿色袜子,头发浓黑,漂亮而健硕。次女是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