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聃聃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这是指父母有意识的家庭教育和无意识的举止、言行对子女的潜移默化作用;而我真正上学读书的第一个老师,却确实是我的母亲。
在我出世前三年,也就是我哥哥才二三个月的时候,本来在我大舅学校里教书的母亲通过了一个什么考试,被教育部门聘任为小学校长。学校就办在我父母家里,有初一到初四四个年级,开有语文、算术、音乐、体育、图画、手工劳作等全部初级小学课程。教师除了母亲,还有叔叔、姨妈和母亲的两位朋友;当时我父亲在离家五里之外的柳市学堂任教。
母亲这个小学办了大约十年。十年中,母亲经历了一场差点置她于死地的小产;在她住院期间,白喉又夺去了我哥哥的性命;后来,有了我,我二弟、三妹。母亲拖着身心创伤和一帮孩子,居然把学校越办越红火,方圆几里的家长都带着孩子投奔而来,教育部门也给母亲的学校嘉奖。
我五岁就开始读书。这不是因为我聪明,而是因为母亲实在分不出身来照顾我,觉得还是让我坐在教室里安生。记得那是个一、四复式班,就是说,一个课堂里坐着一年级和四年级两个级别的学生。母亲教一年级的学生认字、朗读的时候,就让四年级的学生做作业;给四年级学生讲课的时候,又让我们一年级学生抄书写字。这里我不想讨论这种复式教学的利弊,只记得我当时虽然读的是一年级的书,脑袋里却装了不少四年级的故事了。
解放那年,母亲生下我四妹,月子后,她便进入了我小说背景郑家湾——即乐清柳市泮--个颇具规模的完全小学教书,成了新中国第一批吃皇粮的公办教师。不幸的几乎就在同时,我父亲便含冤入狱。母亲从此背着这口可怕的黑锅又掮着全家生活的重担,奔波在家庭到学校的那条小路上。
母亲是用双倍的勤奋和努力,去挣回做人的尊严的。常常是夜深了,母亲还在学校里或备课或批改作业或布置教室园地;要不就耽在哪个学生家里解决什么难题。四妹闹着吃奶哭个不休,一叼着我的指头就狠吮起来,发现了上当她越发哭得厉害,那时我们家连斤白糖都买不起,到后来是四妹哭我也哭,姐弟妹四人哭作一团。
然而母亲的教育工作做得无可挑剔。若有陌生的工作组检查团进了泮小学,不要问,只要转一转,那最安静最整洁最漂亮的教室,必定是母亲班级的;到办公室看看,架子上码得刀切般齐齐崭崭的作业簿,也肯定是我母亲班级的;听课和统考成绩当然是很优秀的。还有个特点:通常每个班级的学生年复一年越读越少,而母亲班级的学生却总是越读越多的。
父亲出狱后找不到工作,家里的日子越发艰难。大跃进期间,我们姐弟妹已增至六人,吃糠噎菜成了家常便饭。四妹大便秘结得得用手指去抠,五弟一闻到当饭的大头菜便吐,本来又白又胖的六弟,饿成屁股一抓一把皮!当时只有母亲食堂里中餐有半斤米饭。这时候,一名叫张兰云的女学生父亲得臌胀病死了,张兰云本人也得了严重的胃病,吃不得糠菜。母亲每天打了这半斤米饭,回避了儿女们饿佬佬的双眼和辘辘饥肠,给三里外的女学生送去,去三里来三里,一直坚持了两三年,直到食堂解散。我想母亲爱生如子甚于子,需要多少坚强的、甚至残酷的毅力!
由于父亲问题的株连,六十年代初,母亲被调到十分僻远的山村任教。几年后又被下放到只有一个教师的村小教书。母亲成年累月的跋涉在乡间的羊肠小道上。有一回,一个踉跄将襁褓中的七妹摔出,恰好嵌进一条刚刚挖好的豆田排水沟里,母亲使劲才把她拉了出来。夜晚家访回来或去大公社开会(那时的会议特别多),常常摔得一身水一身泥,有时还摔得鲜血淋漓。等在家里的六弟七妹们,哭累了哭倦了,躺在冰凉的地上就睡着了。
学校越调越差,反倒激励着母亲要把书教得更好。她自制教具,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吸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开了三复式班。教室里分三排坐着三个级别的学生;她还创造了三轮班教学方法:除了通常的白日班外,在下午4点到5点半时间里开设个傍晚班,让参加农业劳动、从事绣花的孩子们也有读书的机会;夜晚她又办了成人夜校,为农村的扫盲、文化普及做了一定的贡献。
有个村校教室外边就是放牛坦。一个叫郑元田的放牛娃专门跟学校捣乱,率领伙伴用树枝瓦片挑了牛粪往教室里扔,闹得学校办不下去。母亲被调到这个村校首先摸清郑元田情况,了解到这孩子的父亲长期卧病,弟妹众多,家里不让他读书要他挣粮糊口,自卑和嫉妒使他小小心灵扭曲。母亲同情他,尊重他,免他学费送他课本,让他边放牛边听课,晚上还给个别辅导。这孩子彻底变好了,而且逢人就说:郑老师是天下最好的老师。
尽管父亲的阴影浓密地笼罩着,母亲还是群众公认的模范老师。每每将她从一个学校调走,学生和家长常常拉着她的手抹泪。有一次孩子们搬来许多课凳横挡在路口,天真地以为这样就能把他们敬爱的老师留下。
母亲退休在1978年,教育部门授予她“有特殊贡献教师”的光荣称号。母亲退而不休,她和平反后的父亲分别被学校返聘留用。如今,76岁高龄的母亲在我七妹和妹夫的中学里,帮着他们把学生带得更好。昨天,母亲在电话里对我如数家珍:她“带”的学生中,几个考取了名牌大学,几个考取了专科学校
母亲如此迷恋教学事业,终老不悔。我想,她将会伴随着学校和学生们,走完她生命的最后旅程。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这是指父母有意识的家庭教育和无意识的举止、言行对子女的潜移默化作用;而我真正上学读书的第一个老师,却确实是我的母亲。
在我出世前三年,也就是我哥哥才二三个月的时候,本来在我大舅学校里教书的母亲通过了一个什么考试,被教育部门聘任为小学校长。学校就办在我父母家里,有初一到初四四个年级,开有语文、算术、音乐、体育、图画、手工劳作等全部初级小学课程。教师除了母亲,还有叔叔、姨妈和母亲的两位朋友;当时我父亲在离家五里之外的柳市学堂任教。
母亲这个小学办了大约十年。十年中,母亲经历了一场差点置她于死地的小产;在她住院期间,白喉又夺去了我哥哥的性命;后来,有了我,我二弟、三妹。母亲拖着身心创伤和一帮孩子,居然把学校越办越红火,方圆几里的家长都带着孩子投奔而来,教育部门也给母亲的学校嘉奖。
我五岁就开始读书。这不是因为我聪明,而是因为母亲实在分不出身来照顾我,觉得还是让我坐在教室里安生。记得那是个一、四复式班,就是说,一个课堂里坐着一年级和四年级两个级别的学生。母亲教一年级的学生认字、朗读的时候,就让四年级的学生做作业;给四年级学生讲课的时候,又让我们一年级学生抄书写字。这里我不想讨论这种复式教学的利弊,只记得我当时虽然读的是一年级的书,脑袋里却装了不少四年级的故事了。
解放那年,母亲生下我四妹,月子后,她便进入了我小说背景郑家湾——即乐清柳市泮--个颇具规模的完全小学教书,成了新中国第一批吃皇粮的公办教师。不幸的几乎就在同时,我父亲便含冤入狱。母亲从此背着这口可怕的黑锅又掮着全家生活的重担,奔波在家庭到学校的那条小路上。
母亲是用双倍的勤奋和努力,去挣回做人的尊严的。常常是夜深了,母亲还在学校里或备课或批改作业或布置教室园地;要不就耽在哪个学生家里解决什么难题。四妹闹着吃奶哭个不休,一叼着我的指头就狠吮起来,发现了上当她越发哭得厉害,那时我们家连斤白糖都买不起,到后来是四妹哭我也哭,姐弟妹四人哭作一团。
然而母亲的教育工作做得无可挑剔。若有陌生的工作组检查团进了泮小学,不要问,只要转一转,那最安静最整洁最漂亮的教室,必定是母亲班级的;到办公室看看,架子上码得刀切般齐齐崭崭的作业簿,也肯定是我母亲班级的;听课和统考成绩当然是很优秀的。还有个特点:通常每个班级的学生年复一年越读越少,而母亲班级的学生却总是越读越多的。
父亲出狱后找不到工作,家里的日子越发艰难。大跃进期间,我们姐弟妹已增至六人,吃糠噎菜成了家常便饭。四妹大便秘结得得用手指去抠,五弟一闻到当饭的大头菜便吐,本来又白又胖的六弟,饿成屁股一抓一把皮!当时只有母亲食堂里中餐有半斤米饭。这时候,一名叫张兰云的女学生父亲得臌胀病死了,张兰云本人也得了严重的胃病,吃不得糠菜。母亲每天打了这半斤米饭,回避了儿女们饿佬佬的双眼和辘辘饥肠,给三里外的女学生送去,去三里来三里,一直坚持了两三年,直到食堂解散。我想母亲爱生如子甚于子,需要多少坚强的、甚至残酷的毅力!
由于父亲问题的株连,六十年代初,母亲被调到十分僻远的山村任教。几年后又被下放到只有一个教师的村小教书。母亲成年累月的跋涉在乡间的羊肠小道上。有一回,一个踉跄将襁褓中的七妹摔出,恰好嵌进一条刚刚挖好的豆田排水沟里,母亲使劲才把她拉了出来。夜晚家访回来或去大公社开会(那时的会议特别多),常常摔得一身水一身泥,有时还摔得鲜血淋漓。等在家里的六弟七妹们,哭累了哭倦了,躺在冰凉的地上就睡着了。
学校越调越差,反倒激励着母亲要把书教得更好。她自制教具,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吸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开了三复式班。教室里分三排坐着三个级别的学生;她还创造了三轮班教学方法:除了通常的白日班外,在下午4点到5点半时间里开设个傍晚班,让参加农业劳动、从事绣花的孩子们也有读书的机会;夜晚她又办了成人夜校,为农村的扫盲、文化普及做了一定的贡献。
有个村校教室外边就是放牛坦。一个叫郑元田的放牛娃专门跟学校捣乱,率领伙伴用树枝瓦片挑了牛粪往教室里扔,闹得学校办不下去。母亲被调到这个村校首先摸清郑元田情况,了解到这孩子的父亲长期卧病,弟妹众多,家里不让他读书要他挣粮糊口,自卑和嫉妒使他小小心灵扭曲。母亲同情他,尊重他,免他学费送他课本,让他边放牛边听课,晚上还给个别辅导。这孩子彻底变好了,而且逢人就说:郑老师是天下最好的老师。
尽管父亲的阴影浓密地笼罩着,母亲还是群众公认的模范老师。每每将她从一个学校调走,学生和家长常常拉着她的手抹泪。有一次孩子们搬来许多课凳横挡在路口,天真地以为这样就能把他们敬爱的老师留下。
母亲退休在1978年,教育部门授予她“有特殊贡献教师”的光荣称号。母亲退而不休,她和平反后的父亲分别被学校返聘留用。如今,76岁高龄的母亲在我七妹和妹夫的中学里,帮着他们把学生带得更好。昨天,母亲在电话里对我如数家珍:她“带”的学生中,几个考取了名牌大学,几个考取了专科学校
母亲如此迷恋教学事业,终老不悔。我想,她将会伴随着学校和学生们,走完她生命的最后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