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53章 教乱
哈密,古称昆莫、昆吾、伊州,是西域通往内地的门户,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进入西域的“东大门”,西域和中亚各国派往中原王朝的贡使及往来内地商旅必经之路,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素有“西域咽喉,东西孔道”之称。
昔日的哈密王国,其兴衰亦为哈密王室统治家族由信奉佛教到改信真神教的历史。至永乐年间,前明还在其地建哈密卫,任命指挥、千户、百户等镇守官员。彼时,哈密王室及居民还大多信仰佛教,治下居民有回回(信奉真神教者)、畏兀儿、哈刺灰(蒙即古鞑靼人),各部族均有首领、头目,不相统属。
然而,在前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吐鲁番汗国素丹满速儿弟马黑麻攻占哈密,遂自立,亦称素丹,至此哈密王室开始实现了绿化,并向民间扩展,而哈密王国亦从此终结。
在1680年,准噶尔汗国灭亡叶尔羌后,凭借强悍的武力,曾一度压制了真神教在哈密地区的扩展,大兴黄教,提升哈刺灰(蒙古人)的政治地位,将那些信奉真神教的回回和畏兀儿驱为炮灰,贬斥为奴,极尽压榨。
当大秦展开对准噶尔的战争时,这些被压制和奴役的绿教徒着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临阵倒戈、拒绝向准噶尔人缴纳赋税和提供粮食,甚至还集结成伍袭击落单的准噶尔骑兵。
在当地畏兀儿人里应外合之下,乾元十七年(1699年),秦军顺利攻克哈密。乾元十九年(1701年),移汉民六百户,修哈密卫城,名伊州城。乾元二十二年(1704年),朝廷设安西州同知,驻伊州城,自此该地始有大秦正式地方行政机关,安西同知隶属甘肃行省管辖。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整个哈密地区一共建成两座卫城,屯殖堡寨三十余个,辖下居民四万七千,其中内地汉人移民五千六百余。
有鉴于哈密的重要地理位置,大秦军方特意在此驻扎了三千余士兵,在整个西域地区,军队规模数量仅次于北庭都督府驻地轮台。按理说,这么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存在,足以震慑周边一切宵小,让任何潜在的反抗势力都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就在二月的最后一天,距离伊州城一百余公里的镇西堡(今巴里坤县)传来警讯,附近数千名畏兀儿、回回发动暴乱,袭击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的制盐工场,将里面的一百余管事、匠作及盐工悉数杀死,抢夺了他们的火器,然后又开始围攻镇西堡。
安西州同知骆良荣闻报后,勃然大怒,遂命伊州镇副将杨永林立即带兵前去镇压。
要知道,镇西堡那里不仅有制盐工场,在它东边四十多公里的山谷地带,还有一处军方的马场,放养了四千余匹战马。若是让那些暴乱的畏兀儿人将其攻占,抢走了战马,不仅会让他们获得强大的机动性,更加难制,而且还使得北庭和甘肃两地的骑兵(包括龙骑兵)部队的战马需求可能会出现巨大缺口。
这要是朝廷怪罪下来,除了治你一个地方不靖、戡乱地方的重罪外,说不定还要再给你按一个贻误军机的杀头之罪。
“此行平叛,当行霹雳手段,以慑暴民。”骆良荣在部队即将出发之时,对副将杨永林郑重嘱咐道:“当年,我大秦收取伊州之地,仅驱逐了准噶尔蒙鞑势力,对当地畏兀儿、回回等部族行怀柔之策,更是对其聚居部落维持原样,未曾拆分散居。近年来,这些部族因教派不同,信仰有别,而纷争不断,彼此攻杀,甚至屡次波及地方汉人移民屯殖堡寨,已然成为对我伊州安定局势影响的最大因素。故而,将军此去,需让彼辈知道,我大秦之威不容轻衅,朝廷法制律令不可轻慢。”
“大郡丞,且放宽心,末将省的。”杨永林抱拳应诺道:“此次平定地方暴民,自当要以雷霆手段予以强力镇压。这些地方部族,若不杀得他们心服,打掉彼辈残忍嗜杀的性子,怕是将来要贻害无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趁此次暴乱,正好将他们都弄死,腾出地给内地移来的汉民。”
“呃……”
骆良荣看着面前这个丘八杀气腾腾的模样,又突然间犹豫起来,这杀戮太重,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官声和前途?
毕竟,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矣。
“杨将军此次平叛,对首恶倡联之人,可痛下杀手。但那些被裹挟和蛊惑的无知乱民,还是留些余地,勿要赶尽杀绝。彼辈教民,也皆为我大秦治下子民。”
“嗯?”杨永林愣了一下,嘴角不由抽了抽,随即拱手应道:“……哦,末将记下了。”
娘的,这些文官满脑子仁义道德,却不知在这西域杂民混居之地,若不展现我大秦赫赫威势,如何能震慑暴民,从而让那些念经拜佛的真神教信徒老老实实当个顺民,为我官府种地产粮饲养牲口,缴纳赋税。
尼玛的,这些信教的乱民,仗着曾经臂助大秦攻占哈密,以为有天大的功劳,又兼有地方盘根错节的势力,向来都摆出一副桀骜不驯的模样,更是对官府的征缴赋税、收取捐派,屡屡反对。
而且,这些畏兀儿、回回部族,当年趁着准噶尔蒙古势力败退之际,将哈密最为肥沃的耕地和草场全部占据,让后面来的汉人移民根本分不到什么像样的好地,只能在一些绿洲边缘建立一些屯殖点,不论是开垦荒地,还是建设相应的水利设施,都花费了巨大代价。
这些信教的部族,虽然在近二十多年来,深受汉化影响,也逐步接受一些汉人的文化,甚至还有少部分人冠以汉姓,讲汉话,穿汉人衣装,但他们却不愿与汉人混居,坚持住在分开的村庄和社区,有自己同族的邻里,他们追随自己的宗教领袖,祈祷念经,不吃猪肉。
这些教民因有自己专门的职业而更显得特立独行,他们主要从事牲畜养殖,在骆驼、驴马运输行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并在与中亚的商队贸易中很活跃。但他们却抗拒安西州地方政府的征税,不履行一个顺民应尽的义务,着实让官府有些头疼。
更让地方政府忌惮的是,部分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宗教领袖竟然要求获得地方自治权力,由他们管理所在的部落、村镇和社区,并允许获得一定的武装自卫力量。
难道他们不知道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
你们这些真神教民敢这么想,还敢这么做,是几个意思?
我大秦攻略西域二十余载,虽然各地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内地不断发展的其他边疆地区相比,它所登记的纳税民户数量依旧很少。这导致朝廷在西域,尤其是北庭都督府的开支一直是超过收入的-——其实也没多少收入,主要是一点可怜的往来商税和地方军屯粮食产出收入,这就需要朝廷每年都要给予大量财政补助。而供应这一地区军队的重担,就落到了同样财政极为困难的甘肃和陕西两个西北行省的头上,让两省一千余万百姓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而,不论是皇帝陛下,还是内阁政府,每年都要强调包括伊州在内的西域地区要加大地方开发力度,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减轻中央和陕甘两地的财政压力。
说白了,就是希望西域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自给,历数十年的准噶尔战争,还有数千里长的物资补给线,朝廷委实撑不起了。
而包括伊州在内的西域地区,军事开支、行政开支、粮食供应、战马牲畜供应,以及其他各类物资供应,若是全都依赖那十几万汉人移民,无异于杯水车薪。
再说了,为了稳定移居汉人的民心,政府也不能压榨太甚,要不然,人家直接提桶跑路,逃回... -->>
第153章 教乱
哈密,古称昆莫、昆吾、伊州,是西域通往内地的门户,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进入西域的“东大门”,西域和中亚各国派往中原王朝的贡使及往来内地商旅必经之路,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素有“西域咽喉,东西孔道”之称。
昔日的哈密王国,其兴衰亦为哈密王室统治家族由信奉佛教到改信真神教的历史。至永乐年间,前明还在其地建哈密卫,任命指挥、千户、百户等镇守官员。彼时,哈密王室及居民还大多信仰佛教,治下居民有回回(信奉真神教者)、畏兀儿、哈刺灰(蒙即古鞑靼人),各部族均有首领、头目,不相统属。
然而,在前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吐鲁番汗国素丹满速儿弟马黑麻攻占哈密,遂自立,亦称素丹,至此哈密王室开始实现了绿化,并向民间扩展,而哈密王国亦从此终结。
在1680年,准噶尔汗国灭亡叶尔羌后,凭借强悍的武力,曾一度压制了真神教在哈密地区的扩展,大兴黄教,提升哈刺灰(蒙古人)的政治地位,将那些信奉真神教的回回和畏兀儿驱为炮灰,贬斥为奴,极尽压榨。
当大秦展开对准噶尔的战争时,这些被压制和奴役的绿教徒着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临阵倒戈、拒绝向准噶尔人缴纳赋税和提供粮食,甚至还集结成伍袭击落单的准噶尔骑兵。
在当地畏兀儿人里应外合之下,乾元十七年(1699年),秦军顺利攻克哈密。乾元十九年(1701年),移汉民六百户,修哈密卫城,名伊州城。乾元二十二年(1704年),朝廷设安西州同知,驻伊州城,自此该地始有大秦正式地方行政机关,安西同知隶属甘肃行省管辖。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整个哈密地区一共建成两座卫城,屯殖堡寨三十余个,辖下居民四万七千,其中内地汉人移民五千六百余。
有鉴于哈密的重要地理位置,大秦军方特意在此驻扎了三千余士兵,在整个西域地区,军队规模数量仅次于北庭都督府驻地轮台。按理说,这么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存在,足以震慑周边一切宵小,让任何潜在的反抗势力都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就在二月的最后一天,距离伊州城一百余公里的镇西堡(今巴里坤县)传来警讯,附近数千名畏兀儿、回回发动暴乱,袭击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的制盐工场,将里面的一百余管事、匠作及盐工悉数杀死,抢夺了他们的火器,然后又开始围攻镇西堡。
安西州同知骆良荣闻报后,勃然大怒,遂命伊州镇副将杨永林立即带兵前去镇压。
要知道,镇西堡那里不仅有制盐工场,在它东边四十多公里的山谷地带,还有一处军方的马场,放养了四千余匹战马。若是让那些暴乱的畏兀儿人将其攻占,抢走了战马,不仅会让他们获得强大的机动性,更加难制,而且还使得北庭和甘肃两地的骑兵(包括龙骑兵)部队的战马需求可能会出现巨大缺口。
这要是朝廷怪罪下来,除了治你一个地方不靖、戡乱地方的重罪外,说不定还要再给你按一个贻误军机的杀头之罪。
“此行平叛,当行霹雳手段,以慑暴民。”骆良荣在部队即将出发之时,对副将杨永林郑重嘱咐道:“当年,我大秦收取伊州之地,仅驱逐了准噶尔蒙鞑势力,对当地畏兀儿、回回等部族行怀柔之策,更是对其聚居部落维持原样,未曾拆分散居。近年来,这些部族因教派不同,信仰有别,而纷争不断,彼此攻杀,甚至屡次波及地方汉人移民屯殖堡寨,已然成为对我伊州安定局势影响的最大因素。故而,将军此去,需让彼辈知道,我大秦之威不容轻衅,朝廷法制律令不可轻慢。”
“大郡丞,且放宽心,末将省的。”杨永林抱拳应诺道:“此次平定地方暴民,自当要以雷霆手段予以强力镇压。这些地方部族,若不杀得他们心服,打掉彼辈残忍嗜杀的性子,怕是将来要贻害无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趁此次暴乱,正好将他们都弄死,腾出地给内地移来的汉民。”
“呃……”
骆良荣看着面前这个丘八杀气腾腾的模样,又突然间犹豫起来,这杀戮太重,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官声和前途?
毕竟,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矣。
“杨将军此次平叛,对首恶倡联之人,可痛下杀手。但那些被裹挟和蛊惑的无知乱民,还是留些余地,勿要赶尽杀绝。彼辈教民,也皆为我大秦治下子民。”
“嗯?”杨永林愣了一下,嘴角不由抽了抽,随即拱手应道:“……哦,末将记下了。”
娘的,这些文官满脑子仁义道德,却不知在这西域杂民混居之地,若不展现我大秦赫赫威势,如何能震慑暴民,从而让那些念经拜佛的真神教信徒老老实实当个顺民,为我官府种地产粮饲养牲口,缴纳赋税。
尼玛的,这些信教的乱民,仗着曾经臂助大秦攻占哈密,以为有天大的功劳,又兼有地方盘根错节的势力,向来都摆出一副桀骜不驯的模样,更是对官府的征缴赋税、收取捐派,屡屡反对。
而且,这些畏兀儿、回回部族,当年趁着准噶尔蒙古势力败退之际,将哈密最为肥沃的耕地和草场全部占据,让后面来的汉人移民根本分不到什么像样的好地,只能在一些绿洲边缘建立一些屯殖点,不论是开垦荒地,还是建设相应的水利设施,都花费了巨大代价。
这些信教的部族,虽然在近二十多年来,深受汉化影响,也逐步接受一些汉人的文化,甚至还有少部分人冠以汉姓,讲汉话,穿汉人衣装,但他们却不愿与汉人混居,坚持住在分开的村庄和社区,有自己同族的邻里,他们追随自己的宗教领袖,祈祷念经,不吃猪肉。
这些教民因有自己专门的职业而更显得特立独行,他们主要从事牲畜养殖,在骆驼、驴马运输行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并在与中亚的商队贸易中很活跃。但他们却抗拒安西州地方政府的征税,不履行一个顺民应尽的义务,着实让官府有些头疼。
更让地方政府忌惮的是,部分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宗教领袖竟然要求获得地方自治权力,由他们管理所在的部落、村镇和社区,并允许获得一定的武装自卫力量。
难道他们不知道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
你们这些真神教民敢这么想,还敢这么做,是几个意思?
我大秦攻略西域二十余载,虽然各地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内地不断发展的其他边疆地区相比,它所登记的纳税民户数量依旧很少。这导致朝廷在西域,尤其是北庭都督府的开支一直是超过收入的-——其实也没多少收入,主要是一点可怜的往来商税和地方军屯粮食产出收入,这就需要朝廷每年都要给予大量财政补助。而供应这一地区军队的重担,就落到了同样财政极为困难的甘肃和陕西两个西北行省的头上,让两省一千余万百姓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而,不论是皇帝陛下,还是内阁政府,每年都要强调包括伊州在内的西域地区要加大地方开发力度,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减轻中央和陕甘两地的财政压力。
说白了,就是希望西域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自给,历数十年的准噶尔战争,还有数千里长的物资补给线,朝廷委实撑不起了。
而包括伊州在内的西域地区,军事开支、行政开支、粮食供应、战马牲畜供应,以及其他各类物资供应,若是全都依赖那十几万汉人移民,无异于杯水车薪。
再说了,为了稳定移居汉人的民心,政府也不能压榨太甚,要不然,人家直接提桶跑路,逃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