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杜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处的路径。它直接指向了在作者心灵空间里飘浮的灵魂——它一直在云间飞舞,瞳孔发出散乱的光线,以一颗敏感的心仍在极力眺望,极力猜测,极力联想和呼唤,从而把它一抑再抑的灵性,张扬到了生命的高处。现在想来,也正是这种心灵的冲突和独舞,逼“我”进到了一位作家的立场。这也是我以往不明白的一个问题的答案——作为一名养尊处优的女人,为什么会如此执著地陷入写作者行列。
我们不能否认:艾冬的文字是始终一种徘徊的姿态,并始终带着个人化色彩。她创设了自我文字的灵魂田园,但是她并不去十分苦心地经营。“灰暗的天,街头巷尾的灯亮起来了,我突然想到一种无家的滋味。我的眼睛眯缝着,体味着那种滋味”就是这句话,竟在一瞬把读者的灵魂打散了,然后随着她飞逸,然后她让读者的灵魂也无家可归。她还会制造另一个陷井:在下一个文本里,早就埋藏着这种心灵感觉的答案:“什么都没有什么的。”
同样,作者还把这种灵魂看成是飞不走的蝴蝶。这只蝴蝶包容着的一种深刻的文化缠绵。她的这类东西,寄托了自己的人文理想和对民间叙事文本解构重建的能力。比如:由田螺姑娘幻化而成的电脑姑娘,由江南水乡的月光幻化成闽江边上的呢喃软语,由小常香玉的豫剧幻化成少女怀春的迷蒙,由川妹子说话的声音幻化成对川哥深深的恋情,由女儿的电话幻化成对动物灵性的领味,由梦境、蛇镯、愿望幻化成心底秘境的泄露。这些不仅表达了心灵,同时更多地表达了一定的文化意义。而且,这些都紧紧地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时刻让我处在一种审美与心理困扰之中。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处在世纪交替之际,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所特有的心灵图像——不可避免的困扰、生命意义促使人的对爱情的向往,以及灵魂的飞扬与跌落带来的生命惊惧。
走出纷杂迷离的心灵丛林,进入另一种纯粹的文学审美领地,则是另外一种景象。读书包括读书形式本身和阅读对象本身。它们都会给人的思绪带来最大的空间。作者的手像放在圣经上一样放在一本叫斯巴达克思的书上时,心就早就浮想联翩了。进入了阅读之后,她会一边羡慕“三百骑兵”烘托的爱情,一边向往理性的魅力,直到从弟弟的文章里也读出了“一种神圣得不容置疑的宿命的力量。”
从艾冬的一篇篇读后可以看出,激荡作者心灵最多的文字,全是能够引发多种文化歧义的文本。这本身就是一种仗义直言的阅读。她读席勒的抱怨,读老子的“刍狗”读霍顿的神秘钥匙,读林白的飞翔,读茨威格的同情之罪,读埃斯库罗斯的女神,读阿里西瑛的元曲,读余华的活着,读波德莱尔的恶的花,等等。面对这些朝向各异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的心灵作标准,把它们尽然另存到自己独有的审美文件夹,然后在那里生孕出更独具特色的审美元素。
把生命的每一次经历都当成虚构的梦,甚至把整个生命过程都当作幻想和虚构。准确地说,她是要把“个体生命的出没”当成了时间和历史的“梦与梦境”
她说:苍蝇似的思想,我是说“只取苍蝇的嗅觉和叮咬目标的准确无误。”及至闻一多的诗,才道出了阅读的原委,令人恍然大悟:这是她捕捉文字的敏锐和使用汉语的写作勇气使然。
最触动人心的是她对茨威格的同情的罪和波德莱尔恶之花的顿悟。她转述了一个青年因救一位跛脚的老者,把他背在背上后最终被折磨成奴隶的故事。从而得出同情具有双刃性的看法。在恶之花里,作者不仅体味到“通感的经验”“神圣和兽性的气味”柏拉图式“起点是神秘,终点是虚幻”的爱情,以及“美酒和鸦片对人之灵魂的神奇魔力,恐怖的魔力”她更多地领悟到了“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一具又脏又臭,到处是蛆,已经溃烂的腐尸,竟对着这可怕的形象设想这就是他崇拜的情人,这种骇人的对照构成了绝妙的诗篇——一面是希望永生不死的美人,另一面是正等着这个美人的残酷命运。”
还有,她同样领悟到了“淫猥的猫在女王的脚边徘徊”目的就在于它“爱看她灵与肉同时开花”从而“从容游遍她壮丽的肉体”“在她乳房的荫处懒懒地酣睡”“仿佛山脚下和平的小村庄一样。”
这些转述,本身就是作者的灵魂被它们击倒或被穿越了的证据,即使作者在后面加上了自己更为独到的表述。就是这种从灵魂层面上的阅读,艾冬把对心灵图表达的可能性,推到了最大化的地步。
处的路径。它直接指向了在作者心灵空间里飘浮的灵魂——它一直在云间飞舞,瞳孔发出散乱的光线,以一颗敏感的心仍在极力眺望,极力猜测,极力联想和呼唤,从而把它一抑再抑的灵性,张扬到了生命的高处。现在想来,也正是这种心灵的冲突和独舞,逼“我”进到了一位作家的立场。这也是我以往不明白的一个问题的答案——作为一名养尊处优的女人,为什么会如此执著地陷入写作者行列。
我们不能否认:艾冬的文字是始终一种徘徊的姿态,并始终带着个人化色彩。她创设了自我文字的灵魂田园,但是她并不去十分苦心地经营。“灰暗的天,街头巷尾的灯亮起来了,我突然想到一种无家的滋味。我的眼睛眯缝着,体味着那种滋味”就是这句话,竟在一瞬把读者的灵魂打散了,然后随着她飞逸,然后她让读者的灵魂也无家可归。她还会制造另一个陷井:在下一个文本里,早就埋藏着这种心灵感觉的答案:“什么都没有什么的。”
同样,作者还把这种灵魂看成是飞不走的蝴蝶。这只蝴蝶包容着的一种深刻的文化缠绵。她的这类东西,寄托了自己的人文理想和对民间叙事文本解构重建的能力。比如:由田螺姑娘幻化而成的电脑姑娘,由江南水乡的月光幻化成闽江边上的呢喃软语,由小常香玉的豫剧幻化成少女怀春的迷蒙,由川妹子说话的声音幻化成对川哥深深的恋情,由女儿的电话幻化成对动物灵性的领味,由梦境、蛇镯、愿望幻化成心底秘境的泄露。这些不仅表达了心灵,同时更多地表达了一定的文化意义。而且,这些都紧紧地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时刻让我处在一种审美与心理困扰之中。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处在世纪交替之际,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所特有的心灵图像——不可避免的困扰、生命意义促使人的对爱情的向往,以及灵魂的飞扬与跌落带来的生命惊惧。
走出纷杂迷离的心灵丛林,进入另一种纯粹的文学审美领地,则是另外一种景象。读书包括读书形式本身和阅读对象本身。它们都会给人的思绪带来最大的空间。作者的手像放在圣经上一样放在一本叫斯巴达克思的书上时,心就早就浮想联翩了。进入了阅读之后,她会一边羡慕“三百骑兵”烘托的爱情,一边向往理性的魅力,直到从弟弟的文章里也读出了“一种神圣得不容置疑的宿命的力量。”
从艾冬的一篇篇读后可以看出,激荡作者心灵最多的文字,全是能够引发多种文化歧义的文本。这本身就是一种仗义直言的阅读。她读席勒的抱怨,读老子的“刍狗”读霍顿的神秘钥匙,读林白的飞翔,读茨威格的同情之罪,读埃斯库罗斯的女神,读阿里西瑛的元曲,读余华的活着,读波德莱尔的恶的花,等等。面对这些朝向各异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的心灵作标准,把它们尽然另存到自己独有的审美文件夹,然后在那里生孕出更独具特色的审美元素。
把生命的每一次经历都当成虚构的梦,甚至把整个生命过程都当作幻想和虚构。准确地说,她是要把“个体生命的出没”当成了时间和历史的“梦与梦境”
她说:苍蝇似的思想,我是说“只取苍蝇的嗅觉和叮咬目标的准确无误。”及至闻一多的诗,才道出了阅读的原委,令人恍然大悟:这是她捕捉文字的敏锐和使用汉语的写作勇气使然。
最触动人心的是她对茨威格的同情的罪和波德莱尔恶之花的顿悟。她转述了一个青年因救一位跛脚的老者,把他背在背上后最终被折磨成奴隶的故事。从而得出同情具有双刃性的看法。在恶之花里,作者不仅体味到“通感的经验”“神圣和兽性的气味”柏拉图式“起点是神秘,终点是虚幻”的爱情,以及“美酒和鸦片对人之灵魂的神奇魔力,恐怖的魔力”她更多地领悟到了“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一具又脏又臭,到处是蛆,已经溃烂的腐尸,竟对着这可怕的形象设想这就是他崇拜的情人,这种骇人的对照构成了绝妙的诗篇——一面是希望永生不死的美人,另一面是正等着这个美人的残酷命运。”
还有,她同样领悟到了“淫猥的猫在女王的脚边徘徊”目的就在于它“爱看她灵与肉同时开花”从而“从容游遍她壮丽的肉体”“在她乳房的荫处懒懒地酣睡”“仿佛山脚下和平的小村庄一样。”
这些转述,本身就是作者的灵魂被它们击倒或被穿越了的证据,即使作者在后面加上了自己更为独到的表述。就是这种从灵魂层面上的阅读,艾冬把对心灵图表达的可能性,推到了最大化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