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杜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种语言一经产生,就像一个人一样,会融入到某种特定的社会和人群,然后迅速随着时间河流生长起伏、旺盛、直到湮灭。即使是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北方方言,即使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四大语系,也都逃避不掉这样一种命运。出生,成长,富有活力,然后变异或者消亡。一种必然的过程。在这种过程里面,那些不能像实物一样捕捉的语言,随着时间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令人震惊的变化。对那些大的方言语种而言,也许因为文字与声像,它们被湮灭的速度会慢一些;对于那些非常小、非常珍贵的小语种,则相对要快一些。甚至当人们还没意识到,它们就被时间像八国联军对待圆明园一样,被焚烧一尽。实物的历史废墟可以让人扼腕,甚至叹息痛心。但是,这种存在于口头上的,除了学者不会引起足够注意的地方方言(特别是那些当代性很强的地区),无不在一年又一年的时间中消陨。而且让许多人没有知觉。
上个世纪末,可能我们国家又悄悄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一些读音最后向无知作了妥协,比如“叶公好龙”的叶,就不再读se了。因为这,我突然萌生了一句话,就是“语言也是文物”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我国民间文学泰斗贾芝老先生的话确认了。他说:"民间文学活在人民的口头上。口头文学是活的文学,活的文化,对它们进行抢救、保存和科学研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工作。”现在,三峡大学文学院推出了的这套三峡文化研究丛书,王作新生博士著的三峡方言研究更是非常鲜明地凸现了这一意图,看到这本书时,我的眼睛一亮,心也就释然了。得闲细细读了,感觉感受良多。从书本身而言,三峡方言研究体例非常简明,分类也不复杂。但是应当说,在三峡方言研究里,于作者和我而言,大多数方言就是我们对过去和乡村的记忆。这些记忆因为这些方言的点拨,展现在我们心灵之间往往更多的是一幅幅温馨伤感的乡村图景。正如作者在前言里面所说的:“作为一名生于斯且长于斯的语言文化工作者,有什么理由不去冒昧地做一点发掘和整理的工作,从而来为显现她在今天以及未来的价值做一些微薄的贡献呢?”我想,正是著者这句透露了他的初衷,也透露了我读这部作品的初衷。作为同是三峡地区的土著,我们有着非常强烈的同感。最鲜明的感觉,就是这本书里所搜集的每个词语背后都站着一幅乡村图景。这些我们记忆里的乡村图景,实则就是相应的故事或传说。是我们记忆最生动的元素。归结到底,很多时候,或者说在一些关键时间里,是乡村给了我们以物质和心灵。在我们心里,乡村和乡村的人民不仅仅养育了我们生命,更多的是他们的精神与文化赐予了我们难以言说的生命给养。三峡方言研究把这些连结乡村的“引线”召集起来了,这令我们非常惊喜。面对这些昔日就是我们生活里的词语,我们很不仅感到亲切,感到与他们关联在一起的生命温暖,更感到敬畏。而且,这种温暖和敬畏会诱发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永远温暖我们的心灵。
宜昌方言,就我的体会而言,在宜昌大多数乡村现在仍然或多或少地活着。有些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发生了变异和缩小,但是它们仍然保存在乡村的记忆之中。只有少部分随着许多百八十岁的老人仙去而失散了。因此,它们现在还存在着,还有着一定的生命力,而且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口头存在着。但是,有一个基本事实是,在王作新的三峡方言研究出来之前,它们存在的载体不是书本,而是口舌。这里面有两层意味。首先是口舌第一要紧的是关联着一个个的人。而每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则不不相同的。哲学告诉我们,连树叶都没有相同的。连河流都永远都不可能两次进入同一条。那么,作为世界主体的人及其心灵图景,则会更加大相径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乡村生活里面,我们... -->>
一种语言一经产生,就像一个人一样,会融入到某种特定的社会和人群,然后迅速随着时间河流生长起伏、旺盛、直到湮灭。即使是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北方方言,即使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四大语系,也都逃避不掉这样一种命运。出生,成长,富有活力,然后变异或者消亡。一种必然的过程。在这种过程里面,那些不能像实物一样捕捉的语言,随着时间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令人震惊的变化。对那些大的方言语种而言,也许因为文字与声像,它们被湮灭的速度会慢一些;对于那些非常小、非常珍贵的小语种,则相对要快一些。甚至当人们还没意识到,它们就被时间像八国联军对待圆明园一样,被焚烧一尽。实物的历史废墟可以让人扼腕,甚至叹息痛心。但是,这种存在于口头上的,除了学者不会引起足够注意的地方方言(特别是那些当代性很强的地区),无不在一年又一年的时间中消陨。而且让许多人没有知觉。
上个世纪末,可能我们国家又悄悄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一些读音最后向无知作了妥协,比如“叶公好龙”的叶,就不再读se了。因为这,我突然萌生了一句话,就是“语言也是文物”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我国民间文学泰斗贾芝老先生的话确认了。他说:"民间文学活在人民的口头上。口头文学是活的文学,活的文化,对它们进行抢救、保存和科学研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工作。”现在,三峡大学文学院推出了的这套三峡文化研究丛书,王作新生博士著的三峡方言研究更是非常鲜明地凸现了这一意图,看到这本书时,我的眼睛一亮,心也就释然了。得闲细细读了,感觉感受良多。从书本身而言,三峡方言研究体例非常简明,分类也不复杂。但是应当说,在三峡方言研究里,于作者和我而言,大多数方言就是我们对过去和乡村的记忆。这些记忆因为这些方言的点拨,展现在我们心灵之间往往更多的是一幅幅温馨伤感的乡村图景。正如作者在前言里面所说的:“作为一名生于斯且长于斯的语言文化工作者,有什么理由不去冒昧地做一点发掘和整理的工作,从而来为显现她在今天以及未来的价值做一些微薄的贡献呢?”我想,正是著者这句透露了他的初衷,也透露了我读这部作品的初衷。作为同是三峡地区的土著,我们有着非常强烈的同感。最鲜明的感觉,就是这本书里所搜集的每个词语背后都站着一幅乡村图景。这些我们记忆里的乡村图景,实则就是相应的故事或传说。是我们记忆最生动的元素。归结到底,很多时候,或者说在一些关键时间里,是乡村给了我们以物质和心灵。在我们心里,乡村和乡村的人民不仅仅养育了我们生命,更多的是他们的精神与文化赐予了我们难以言说的生命给养。三峡方言研究把这些连结乡村的“引线”召集起来了,这令我们非常惊喜。面对这些昔日就是我们生活里的词语,我们很不仅感到亲切,感到与他们关联在一起的生命温暖,更感到敬畏。而且,这种温暖和敬畏会诱发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永远温暖我们的心灵。
宜昌方言,就我的体会而言,在宜昌大多数乡村现在仍然或多或少地活着。有些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发生了变异和缩小,但是它们仍然保存在乡村的记忆之中。只有少部分随着许多百八十岁的老人仙去而失散了。因此,它们现在还存在着,还有着一定的生命力,而且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口头存在着。但是,有一个基本事实是,在王作新的三峡方言研究出来之前,它们存在的载体不是书本,而是口舌。这里面有两层意味。首先是口舌第一要紧的是关联着一个个的人。而每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则不不相同的。哲学告诉我们,连树叶都没有相同的。连河流都永远都不可能两次进入同一条。那么,作为世界主体的人及其心灵图景,则会更加大相径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乡村生活里面,我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