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将门女的秀色田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吴管事自然注意到了百姓们的神色反应,但也不说破,只是和古大树和李初说着话。
麦子是在天黑前打完的,十亩地打下九石(读担)左右的麦子。平均一下,亩产不到一石(三斤),也就是二百七十斤左右。这个数字,青舒觉得太低,可农官与看热闹的农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这和他们种的春小麦的产量差不多。
农官拿了记录的本子,手舞足蹈地回了镇子上,决定明日一早就出发,尽快赶回锦阳城去,向陈知府复命的同时,还得拟向上递的折子。
庄子上的男人们将打下来的麦子背进了庄子里,一袋一袋地码好。若是明日天气依然晴好,他们就要将袋子里的麦子倒出来晾晒一番。男人们吃过晚饭,庄子的门一关,休息了一个多时辰,便都悄悄出来,聚到一起,将藏起来的没打麦子的麦秆儿铺到庄子里晒粮食的场子上,默默地拉着石滚子打麦子。
他们急啊,迫切的想知道真正的收成,因此才会按捺不住地说动吴管事趁夜干活儿的。毕竟晚上的视线不好,他们弄到亥时便歇下。天微明的时候,又都不约而同地爬起来,继续未完的活儿。等天大亮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场子收拾干净了,打下来的麦子一过秤,居然有一石四斗左右。众人个个笑咧了嘴,又赶紧把这一石多的麦子藏了起来。
吴管事的脸上也带了笑。这么一来,实际收成是十石四斗,亩产一石绰绰有余,和春小麦的产量持平。这还是第一年试种的结果,如今他们有了经验,再种的时候,若是能保证出苗率,产量还能提高。
有小小子跑来喊吃饭了,吴管事便吆喝着让男人们赶紧洗脸吃饭,吃过饭他们还得下地。小姐说了,这十亩地的麦子后头种苞谷,时令看着是晚了,成不成的,总要种过才知道。不成也没关系,说是可以长经验。
新麦子下来了,晒了一天,青舒便吩咐人取了一袋子新麦子来磨成面粉。面磨好,吴管事等人说颜色有点黑,没有春小麦磨的面白。青舒笑笑,对颜色没发表意见,只是将磨出的面粉一分为二,一半拿到了镇子上的宅子里,一半留给庄子上。
第二天,两头儿都做了白面馒头吃,对白面的颜色有些失望的众人一下又高兴了起来,都说冬小麦磨的面更好吃些。青舒吩咐古强,给白知县、白府、石家和程家这些有走动的人家一家送去五斤,让尝尝鲜。多的,她可给不了。农官走前可是说了,送往京城的冬小麦古府至少要留出三石来。剩下的,选籽粒好的要留种,能拿出去卖的不多,自己都舍不得吃。
在农人们不解的目光中,庄子上用四天时间便完成了十亩地的施肥、翻地、播种等一系列的活计,把苞谷种上。因为是旱地,附近只有一条小溪,无法灌溉,在没有雨水的时候,便只能是靠人挑水来完成浇水的大事。为了让种下去的苞谷种子尽快发芽长出来,庄子上的男人们便拿起了扁担,挑水浇地。
之后过了十天,种下去的苞谷已经破土而出,苗也长的不错。可老天不长脸,一直没有下雨。农人们脸上的喜色褪尽,每日都要看一看天,盼着下一场透雨。同时,大家开始从溪中挑水,一点一点地浇地。附近村屯中的百姓能指望的也只有这条小溪,在干旱的时候溪水都不够抢。
青舒没让庄子上的人和农人抢溪水,而是让他们从庄子上的井里挑水浇地,并且请来了打井的师傅,在地头儿上物色适合打井的地方,一次性打了三口井出来,并且打的比通常的井要深五到七米。
这么一来,浇地的时候不用从远处挑水,只要弄好浇地的小水渠,把水从井里打上来,倒下去,任其顺着水渠流走,慢慢流入垄沟便成。其实这样的浇水法儿很慢很慢,很原始,可现实如此,这已经是省去了挑水的重体力活儿部分,已经很难得了。
为了减轻提水上来的辛苦,青舒一琢磨,想到某些地方井上会装辘辘,便动了心思。她隐约记得收集的一堆农书中似乎在哪一本上提过辘辘,只是叫法不同,但看图像是辘辘无疑。她便请了卢先生帮忙,还叫上青阳和管家古强,四个人对着农书一阵翻腾,用去小半天时间,终于给翻出来了。
青舒一点简单几笔勾勒出的辘辘的图像,“就是它了,找个木匠把它做出来,安到井上,这样提水会省力很多。”
卢先生看过文字部分,捋了捋胡子,“没有记载作法,你让匠人从哪里下手?”
青舒说道:“很简单的一个东西不是吗?”然后一指简单勾勒出辘辘轮廓的图案,“这里是摇手,这儿就是缠绕绳子的主体,绳子的一端固定在辘辘上,一端带着勾子用来勾住木桶的。摇下去,就是木桶放下去,盛满水。摇上来,装满水的木桶上来了。一般匠人大概都能弄,好像不太难做。”
卢先生又看了看,“就算做出来了,这样会不会比一桶一桶人力提上来的还要慢?”
青舒想了想,“或许吧,但用上它可以让提水的人不那么辛苦。那么多地浇下来,靠人一桶一桶提上来,就算大家在轮流提水,可铁打的人也受不住啊!”
卢先生点头,“有理,可以一试。”
古强忙道:“小姐,老奴这就去找手艺好的木匠。”
“别急。”青舒说罢,将翻开的农书推向青阳,“小阳,你把这个辘辘画下来,等下让管家拿上找木匠。”
终于有了用武之地,青阳欣然接受这个任务。
于是,在庄子里的人连续提水浇地两日后,木匠做出来的第一个辘辘送到了地头儿,安到其中一个井上,试用了一下,大家都觉得不错。
青舒观察了一阵儿,一点小鱼,“你来试试,若是你能摇的动,不太费劲,那就差不多成功了。”
于是在众人期待的视线中,小鱼试着打了一桶水,说比直接提是省力一些,但摇起来也不容易。
老木匠一听自己上手试了试,左右瞅了瞅,也是不满意。因为古强告诉他,据农书记载,有了它,打水的时候至少要省一半的力气,女人都能摇的轻松。于是老木匠说要回去再改过。
青舒便让留了这个做出来的辘辘下来,让老木匠回去再做,再慢慢琢磨。第二天,老木匠又送来一个辘辘,明显比第一个做的更好用。第三天送来的,比第二个还好用。就这么着,又用了两天时间,庄子里的地终于浇了一遍透水。
当古大树求上门来,希望庄子上地头儿的三口井允许他们村中人过去挑水浇地时,青舒答应了,并要求古大树管束好自己的村人,不许发生任何差错,不许有闹事儿的。
见小古家村人从古府田庄上挑水,大古家村的里正和冯家村的里正也求到了吴管事面前。关于这方面的事,青舒提前交待过,吴管事便答应了,同样不允许有人闹事儿。
正在三个村中人每日里排队打水、挑水浇地的时候,老天终于下雨了,农人们激动的掉了眼泪。
青舒感慨,靠天吃饭太难了。因为庄子上自己打了三口井,浇水及时,地里的庄稼没受太大的影响,产量上应该能保证。可各村百姓的地多少受了干旱影响,或多或少地会减产一些。不过,好在没有形成严重的旱灾。
干旱风波过去没几天,天气越来越炎热,眼看就到了春小麦收获的季节。田间地头儿上,农人们开始了新一轮儿的热火朝天的忙碌。
青舒戴着草帽,穿着布衣,蹲在小菜园子里为西红柿和辣椒除草。这两样在青舒的精心照料下,长势良好,正在开花儿。它们的花儿不大,西红柿的是黄色的... -->>
吴管事自然注意到了百姓们的神色反应,但也不说破,只是和古大树和李初说着话。
麦子是在天黑前打完的,十亩地打下九石(读担)左右的麦子。平均一下,亩产不到一石(三斤),也就是二百七十斤左右。这个数字,青舒觉得太低,可农官与看热闹的农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这和他们种的春小麦的产量差不多。
农官拿了记录的本子,手舞足蹈地回了镇子上,决定明日一早就出发,尽快赶回锦阳城去,向陈知府复命的同时,还得拟向上递的折子。
庄子上的男人们将打下来的麦子背进了庄子里,一袋一袋地码好。若是明日天气依然晴好,他们就要将袋子里的麦子倒出来晾晒一番。男人们吃过晚饭,庄子的门一关,休息了一个多时辰,便都悄悄出来,聚到一起,将藏起来的没打麦子的麦秆儿铺到庄子里晒粮食的场子上,默默地拉着石滚子打麦子。
他们急啊,迫切的想知道真正的收成,因此才会按捺不住地说动吴管事趁夜干活儿的。毕竟晚上的视线不好,他们弄到亥时便歇下。天微明的时候,又都不约而同地爬起来,继续未完的活儿。等天大亮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场子收拾干净了,打下来的麦子一过秤,居然有一石四斗左右。众人个个笑咧了嘴,又赶紧把这一石多的麦子藏了起来。
吴管事的脸上也带了笑。这么一来,实际收成是十石四斗,亩产一石绰绰有余,和春小麦的产量持平。这还是第一年试种的结果,如今他们有了经验,再种的时候,若是能保证出苗率,产量还能提高。
有小小子跑来喊吃饭了,吴管事便吆喝着让男人们赶紧洗脸吃饭,吃过饭他们还得下地。小姐说了,这十亩地的麦子后头种苞谷,时令看着是晚了,成不成的,总要种过才知道。不成也没关系,说是可以长经验。
新麦子下来了,晒了一天,青舒便吩咐人取了一袋子新麦子来磨成面粉。面磨好,吴管事等人说颜色有点黑,没有春小麦磨的面白。青舒笑笑,对颜色没发表意见,只是将磨出的面粉一分为二,一半拿到了镇子上的宅子里,一半留给庄子上。
第二天,两头儿都做了白面馒头吃,对白面的颜色有些失望的众人一下又高兴了起来,都说冬小麦磨的面更好吃些。青舒吩咐古强,给白知县、白府、石家和程家这些有走动的人家一家送去五斤,让尝尝鲜。多的,她可给不了。农官走前可是说了,送往京城的冬小麦古府至少要留出三石来。剩下的,选籽粒好的要留种,能拿出去卖的不多,自己都舍不得吃。
在农人们不解的目光中,庄子上用四天时间便完成了十亩地的施肥、翻地、播种等一系列的活计,把苞谷种上。因为是旱地,附近只有一条小溪,无法灌溉,在没有雨水的时候,便只能是靠人挑水来完成浇水的大事。为了让种下去的苞谷种子尽快发芽长出来,庄子上的男人们便拿起了扁担,挑水浇地。
之后过了十天,种下去的苞谷已经破土而出,苗也长的不错。可老天不长脸,一直没有下雨。农人们脸上的喜色褪尽,每日都要看一看天,盼着下一场透雨。同时,大家开始从溪中挑水,一点一点地浇地。附近村屯中的百姓能指望的也只有这条小溪,在干旱的时候溪水都不够抢。
青舒没让庄子上的人和农人抢溪水,而是让他们从庄子上的井里挑水浇地,并且请来了打井的师傅,在地头儿上物色适合打井的地方,一次性打了三口井出来,并且打的比通常的井要深五到七米。
这么一来,浇地的时候不用从远处挑水,只要弄好浇地的小水渠,把水从井里打上来,倒下去,任其顺着水渠流走,慢慢流入垄沟便成。其实这样的浇水法儿很慢很慢,很原始,可现实如此,这已经是省去了挑水的重体力活儿部分,已经很难得了。
为了减轻提水上来的辛苦,青舒一琢磨,想到某些地方井上会装辘辘,便动了心思。她隐约记得收集的一堆农书中似乎在哪一本上提过辘辘,只是叫法不同,但看图像是辘辘无疑。她便请了卢先生帮忙,还叫上青阳和管家古强,四个人对着农书一阵翻腾,用去小半天时间,终于给翻出来了。
青舒一点简单几笔勾勒出的辘辘的图像,“就是它了,找个木匠把它做出来,安到井上,这样提水会省力很多。”
卢先生看过文字部分,捋了捋胡子,“没有记载作法,你让匠人从哪里下手?”
青舒说道:“很简单的一个东西不是吗?”然后一指简单勾勒出辘辘轮廓的图案,“这里是摇手,这儿就是缠绕绳子的主体,绳子的一端固定在辘辘上,一端带着勾子用来勾住木桶的。摇下去,就是木桶放下去,盛满水。摇上来,装满水的木桶上来了。一般匠人大概都能弄,好像不太难做。”
卢先生又看了看,“就算做出来了,这样会不会比一桶一桶人力提上来的还要慢?”
青舒想了想,“或许吧,但用上它可以让提水的人不那么辛苦。那么多地浇下来,靠人一桶一桶提上来,就算大家在轮流提水,可铁打的人也受不住啊!”
卢先生点头,“有理,可以一试。”
古强忙道:“小姐,老奴这就去找手艺好的木匠。”
“别急。”青舒说罢,将翻开的农书推向青阳,“小阳,你把这个辘辘画下来,等下让管家拿上找木匠。”
终于有了用武之地,青阳欣然接受这个任务。
于是,在庄子里的人连续提水浇地两日后,木匠做出来的第一个辘辘送到了地头儿,安到其中一个井上,试用了一下,大家都觉得不错。
青舒观察了一阵儿,一点小鱼,“你来试试,若是你能摇的动,不太费劲,那就差不多成功了。”
于是在众人期待的视线中,小鱼试着打了一桶水,说比直接提是省力一些,但摇起来也不容易。
老木匠一听自己上手试了试,左右瞅了瞅,也是不满意。因为古强告诉他,据农书记载,有了它,打水的时候至少要省一半的力气,女人都能摇的轻松。于是老木匠说要回去再改过。
青舒便让留了这个做出来的辘辘下来,让老木匠回去再做,再慢慢琢磨。第二天,老木匠又送来一个辘辘,明显比第一个做的更好用。第三天送来的,比第二个还好用。就这么着,又用了两天时间,庄子里的地终于浇了一遍透水。
当古大树求上门来,希望庄子上地头儿的三口井允许他们村中人过去挑水浇地时,青舒答应了,并要求古大树管束好自己的村人,不许发生任何差错,不许有闹事儿的。
见小古家村人从古府田庄上挑水,大古家村的里正和冯家村的里正也求到了吴管事面前。关于这方面的事,青舒提前交待过,吴管事便答应了,同样不允许有人闹事儿。
正在三个村中人每日里排队打水、挑水浇地的时候,老天终于下雨了,农人们激动的掉了眼泪。
青舒感慨,靠天吃饭太难了。因为庄子上自己打了三口井,浇水及时,地里的庄稼没受太大的影响,产量上应该能保证。可各村百姓的地多少受了干旱影响,或多或少地会减产一些。不过,好在没有形成严重的旱灾。
干旱风波过去没几天,天气越来越炎热,眼看就到了春小麦收获的季节。田间地头儿上,农人们开始了新一轮儿的热火朝天的忙碌。
青舒戴着草帽,穿着布衣,蹲在小菜园子里为西红柿和辣椒除草。这两样在青舒的精心照料下,长势良好,正在开花儿。它们的花儿不大,西红柿的是黄色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