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逆流伐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历史上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满清的统治直到康熙亲政时,依然不得人心。如果不是吴三桂抛弃明统,自号“周王”;如果不是人们局限于狂隘的正统观念,而以汉人的角度来对待吴三桂叛清;如果不是吴三桂接连犯下致命错误……历史的改写是值得期待的。
而历史上的吴三桂也看出了广大汉人对异族统治者的怨恨和猜忌,当有人——一个有名望、有实力的人,敢于率先行动,他们就会随之而动。吴三桂就扮演了人们所希望出现的角色,他凭借自己的地位和实力,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吴三桂和他的谋士正是估计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敢以云贵两省为根基,发动叛清内战,向清朝夺权,并且充满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因为吴三桂这批人已参与了清政权的缔造和建设,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了清统治阶级和掌握政权的统治集团中的一员。叛清性质则更象是清统治阶级中两个集团,即以满族贵族为核心的主导派,与原明降官降将士绅为非主导派的权力之争,也就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争。
清廷显然对整个形势是估计不足的,尽管他们在几个战略要地部署兵力,但却是预防性的,不曾料到明军的实力增长得如此之快,不曾想到统治区的民怨会猛然爆发。等到他们意识到这不是南北政权,或是新旧政权的较量,而是一个人数庞大且觉醒的民族对一个异族的反攻倒算时,胜负的天平已经飞快地倾斜。
现在,改写历史的重担落在了朱永兴的肩上,战争的性质也发生了完全的变化。而且他比吴三桂干得更漂亮。于绝地崛起,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汉民族同异民族统治者的再次大较量。
起义,反叛,反正,投诚……参加和响应明军的,无一例外都是汉人。其主要成员或骨干,多是原明朝降将,李自成、张献忠、郑成功余部及南明残余部属。兵士也皆是汉军,并吸收了当地汉人百姓参加。他们或跟明廷暗有联系,很多人却丝毫无联系。这无关紧要,只要他们不喜欢异民族建立的这个新政权就够了。
在历史的大事变面前,人们——各阶层的人,所抱有的目的并不尽相同。一些人不过是为维护他及其集团的根本利益而奋起抗争,继而变更宗旨。以拥护胜利者为目的,向清朝展开攻击;另外一些人,出于忠明之志,欲趁此转机灭清复明,重建大明江山;也有一些人,确有家恨难消,为报仇雪恨而参加了这场纷争,如此等等。他们各自的目的不同。但在灭清这个总目标上,却是不约而同地取得了一致。
所以。朱永兴固然扛起了抗清的大旗,并成为人们拥戴的领袖,但也非是他个人力量所能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来参加这场国战。他的行动,不过反映了清朝统治下汉人的普遍反抗心理和要求,亦是人们对清政权不满情绪的总爆发。
当济南城不是因为坑道爆破和大炮轰击所攻破,而是由反正清兵打开城门;当山东总督祖泽溥在府内被兵丁从房梁上的绳套中解救出来。然后五花大绑送到明军面前;当都统勒德洪仓惶逃出济南,却在德州郊外被几个猎户杀死;当成千上万的漕丁自发地帮助明军拔除堵塞运河的木桩和打捞沉船,使运河以最快的速度被疏浚;当江淮的清军集团撤过黄河,抵达沂州,发现五万多人只剩下不足两万的时候。这场国战虽然还在进行。但最终的结局已经确定,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满清低估了明军实力的增长和民众反抗的意志,而明朝显然也高估了敌人的战力和能支撑下去的时间。目前的战局已经不是一两次战役的胜利能够扭转的,人心变了,一个各怀心思的利益集团的分崩离析正在加速。而人们的希望越大,反抗越强,动力越足,清统区的暴动、叛乱以迅猛之势,继续蔓延、发展,清朝的统治险象丛生了。
……………
“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家破人亡者不知凡几,饿馁遍地、嚎天泣地者怨恨填胸……”
“必因家主责治过严,难以度日,情极势迫使然。旗下逃避四方者,一丁缉获,必牵一二十家,甚则五六十人。所获之家固倾家而荡产矣;其经过之处,或不过一餐,或止留一宿,必逐日追究明白,又必牵连地方四邻。逃人亦暂寄监,奉之惟恐不至。蠹吏狱卒,更导之扳害殷实有家者,于中攫取货财。逃人高坐狱中,而破家者不知其几矣。”
“凡在京城三百里内外,八旗庄头及奴仆人等,将各州县村庄汉人逼勒投充,特别是各色工匠务令投充,以致民心不安,唯思逃窜。正如此,投充法为害最烈……”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又有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常熟之屠、苏州之屠、海宁之屠、广州之屠、赣州之屠、湘潭之屠、大同之屠、四川之屠等等。杀戮情形,目不忍睹,惨绝人寰!此非禽兽而不能为,又何敢自称为人,又有何颜面自居统治……”
紫禁城养心殿内,鎏金珐琅鼎里百合香的气味浓烈,却压遏不住康熙心头的烦闷和愁绪。他读着搜罗来的传自南方的控诉和痛斥宣传,不耐烦地叫人将鼎中香全撤了出去,然而却还是坐不住,一甩手走出养心殿,站在丹墀下深深吸了一口气,好象要用这稍微新鲜的空气驱散一下胸中的郁闷。
铅灰色的天空,云层沉重而缓慢地向南移动,康熙仰望着神秘而变化无常的苍穹默默不语。
说到底,他现在还是个孩子,即便有皇家的教育,也不够心狠手辣,读到满清弊政的残酷暴虐,不可能没有触动。而且,尽管辅政大臣在极力遮掩,但奏折他也能看到一些,形势的不利也是有所了解。(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历史上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满清的统治直到康熙亲政时,依然不得人心。如果不是吴三桂抛弃明统,自号“周王”;如果不是人们局限于狂隘的正统观念,而以汉人的角度来对待吴三桂叛清;如果不是吴三桂接连犯下致命错误……历史的改写是值得期待的。
而历史上的吴三桂也看出了广大汉人对异族统治者的怨恨和猜忌,当有人——一个有名望、有实力的人,敢于率先行动,他们就会随之而动。吴三桂就扮演了人们所希望出现的角色,他凭借自己的地位和实力,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吴三桂和他的谋士正是估计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敢以云贵两省为根基,发动叛清内战,向清朝夺权,并且充满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因为吴三桂这批人已参与了清政权的缔造和建设,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了清统治阶级和掌握政权的统治集团中的一员。叛清性质则更象是清统治阶级中两个集团,即以满族贵族为核心的主导派,与原明降官降将士绅为非主导派的权力之争,也就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争。
清廷显然对整个形势是估计不足的,尽管他们在几个战略要地部署兵力,但却是预防性的,不曾料到明军的实力增长得如此之快,不曾想到统治区的民怨会猛然爆发。等到他们意识到这不是南北政权,或是新旧政权的较量,而是一个人数庞大且觉醒的民族对一个异族的反攻倒算时,胜负的天平已经飞快地倾斜。
现在,改写历史的重担落在了朱永兴的肩上,战争的性质也发生了完全的变化。而且他比吴三桂干得更漂亮。于绝地崛起,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汉民族同异民族统治者的再次大较量。
起义,反叛,反正,投诚……参加和响应明军的,无一例外都是汉人。其主要成员或骨干,多是原明朝降将,李自成、张献忠、郑成功余部及南明残余部属。兵士也皆是汉军,并吸收了当地汉人百姓参加。他们或跟明廷暗有联系,很多人却丝毫无联系。这无关紧要,只要他们不喜欢异民族建立的这个新政权就够了。
在历史的大事变面前,人们——各阶层的人,所抱有的目的并不尽相同。一些人不过是为维护他及其集团的根本利益而奋起抗争,继而变更宗旨。以拥护胜利者为目的,向清朝展开攻击;另外一些人,出于忠明之志,欲趁此转机灭清复明,重建大明江山;也有一些人,确有家恨难消,为报仇雪恨而参加了这场纷争,如此等等。他们各自的目的不同。但在灭清这个总目标上,却是不约而同地取得了一致。
所以。朱永兴固然扛起了抗清的大旗,并成为人们拥戴的领袖,但也非是他个人力量所能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来参加这场国战。他的行动,不过反映了清朝统治下汉人的普遍反抗心理和要求,亦是人们对清政权不满情绪的总爆发。
当济南城不是因为坑道爆破和大炮轰击所攻破,而是由反正清兵打开城门;当山东总督祖泽溥在府内被兵丁从房梁上的绳套中解救出来。然后五花大绑送到明军面前;当都统勒德洪仓惶逃出济南,却在德州郊外被几个猎户杀死;当成千上万的漕丁自发地帮助明军拔除堵塞运河的木桩和打捞沉船,使运河以最快的速度被疏浚;当江淮的清军集团撤过黄河,抵达沂州,发现五万多人只剩下不足两万的时候。这场国战虽然还在进行。但最终的结局已经确定,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满清低估了明军实力的增长和民众反抗的意志,而明朝显然也高估了敌人的战力和能支撑下去的时间。目前的战局已经不是一两次战役的胜利能够扭转的,人心变了,一个各怀心思的利益集团的分崩离析正在加速。而人们的希望越大,反抗越强,动力越足,清统区的暴动、叛乱以迅猛之势,继续蔓延、发展,清朝的统治险象丛生了。
……………
“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家破人亡者不知凡几,饿馁遍地、嚎天泣地者怨恨填胸……”
“必因家主责治过严,难以度日,情极势迫使然。旗下逃避四方者,一丁缉获,必牵一二十家,甚则五六十人。所获之家固倾家而荡产矣;其经过之处,或不过一餐,或止留一宿,必逐日追究明白,又必牵连地方四邻。逃人亦暂寄监,奉之惟恐不至。蠹吏狱卒,更导之扳害殷实有家者,于中攫取货财。逃人高坐狱中,而破家者不知其几矣。”
“凡在京城三百里内外,八旗庄头及奴仆人等,将各州县村庄汉人逼勒投充,特别是各色工匠务令投充,以致民心不安,唯思逃窜。正如此,投充法为害最烈……”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又有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常熟之屠、苏州之屠、海宁之屠、广州之屠、赣州之屠、湘潭之屠、大同之屠、四川之屠等等。杀戮情形,目不忍睹,惨绝人寰!此非禽兽而不能为,又何敢自称为人,又有何颜面自居统治……”
紫禁城养心殿内,鎏金珐琅鼎里百合香的气味浓烈,却压遏不住康熙心头的烦闷和愁绪。他读着搜罗来的传自南方的控诉和痛斥宣传,不耐烦地叫人将鼎中香全撤了出去,然而却还是坐不住,一甩手走出养心殿,站在丹墀下深深吸了一口气,好象要用这稍微新鲜的空气驱散一下胸中的郁闷。
铅灰色的天空,云层沉重而缓慢地向南移动,康熙仰望着神秘而变化无常的苍穹默默不语。
说到底,他现在还是个孩子,即便有皇家的教育,也不够心狠手辣,读到满清弊政的残酷暴虐,不可能没有触动。而且,尽管辅政大臣在极力遮掩,但奏折他也能看到一些,形势的不利也是有所了解。(未完待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