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72章 八百里加急到福州
现在已经有人定期把《旬报》送到泉州和漳州去贩卖,甚至建阳那边还出了《旬报》的合订本——都是做成盗版书,甚至卖的比福州城的《旬报》原版还贵,但是销量居然十分不错。
甚至《旬报》已经漂洋过海,许多商人带了旬报上船,使之渐渐流通开。
在朝鲜、日本、西洋华人中都有一些读者,虽然数量不多,但日后肯定会缓慢增加。
这都导致《旬报》越来越挣钱。
如今《旬报》的平均销售数目在一千三百份,每期还有二十多两的广告费,扣去运营成本《旬报》每期给布政使司衙门带来的收入都超过六十两。
每个月发行三期,每月的收入就是小二百两。
《旬报》销售情况不好徐学聚固然会担心,但销售情况太好却也让徐学聚有些措手不及。
因为这笔经费有些难走账。
一切的原因只因地方政府自己并没有钱财。
地方官的俸禄是由朝廷发放的,除此之外,衙门中的脚夫、船夫、力工、印工,甚至衙门一年开宴席所需的牛、猪、鱼、羊——全部要从本地百姓之处征收。
比如此时松江府一年要往内府承运金花银八万多两,但实际上地方政府会多收将近两千两的银子作为“解扛银”,用来缴纳地方政府所需花费的人力开销。
同样收粮食的时候地方政府也要加征“耗米”“舂办米”的费用,甚至依据粮食最终运往的方向还可能加收“夫船银”“车脚银”“大通桥价银”等等繁多的名目。
如果路程太远,地方政府所收的加征数目甚至会超过正税的四分之一。
布政使司衙门作为上级主管单位,它的塘报房就是这样一个由百姓供养起来的地方,每年能够不多收税就已经不错,徐学聚最初是觉得塘报房有这么多冗员,得给他们找份事情做所以才让王文龙开办了《旬报》,结果现在《旬报》的收入每个月能超过二百两,一年就是两千两,越挣越多。
徐学聚已经尽量在花了,给衙门里头又是发米又是发面的,一年到头算下来顶多能用掉一二百两就顶了天。
至于把钱往自己兜里放,徐学聚和王文龙都不会这么做。
两人通过给《旬报》供应蜡纸和油墨挣的就已经不少了。
衙门办事情最怕的就是有人上下其手,他们如果把《旬报》的钱放进自己兜里,过不了几天下属们肯定有样学样。再过不了几天《旬报》不要想挣钱,能不赔钱就不错了,最终肯定是倒闭收常
两人都知道舆论阵地的重要,可不想把自己好不容易养大的《旬报》直接玩死。
王文龙提议说道:“这每年一二千两银子得找个去处,不如投资其他事务。”
徐学聚点点头:“放着不是回事,花又花不出去,自然再做投资,只是投资什么需要好好想想。”
王文龙说道:“既然是衙门办事,总要考虑名声,最好是做些百姓乐见,于咱们也有利益的事情。”
“有建阳这话,我就放心了。”徐学聚哈哈笑道。
徐学聚又不傻,衙门办三产的这点思路不用问王文龙他也想得出来,钱财只要有投资去向能够越滚越大,那就谁也没有权利把这笔钱从布政使司衙门手上弄走,只要不放着生虫就行。
关键是他没时间费心去干预这件事情,想着的还是由王文龙来操作这笔资金,自然得知道王文龙是什么样的想法。现在王文龙的想法正是和他一模一样,徐学聚也是松了一口气。
两人商量一阵,王文龙提了几个建议,比如做红薯粉丝厂之类的,但是这点规模怎么样也消耗不了一年二千两的投入,这笔银子足够做件大事业了。
讨论半天没个定论,好在也不着急,王文龙起身送徐学聚离开。
两人刚刚走出报社还没转进衙门就见一个壮汉骑马过来。
那匹马显然经过长途奔跑,此时口中都吐着热气,马上骑士也是差不多,已经快入冬的天气,却浑身大汗。
只见骑士腰间拴着厚厚的革带,身上悬着一个大铃铛,背后背背包,里面放着雨衣、火铳、火炬、干粮。
一看他这打扮,王文龙和徐学聚同时脸色一怔,接着徐学聚手下的小吏连忙上去:“可是要找藩台大人?”
那汉子见到徐学聚也知是个大官,连忙下马跪下,呈上一副夹板保护着的书信,又拿出自己的驿符和回历。
“我是福清寄递铺的,京城有书信八百里加急呈报福州徐藩台。”
徐学聚点点头连忙将夹板接过。
朱元璋时期明代就建立了非常完善的驿站制度。
... -->>
第172章 八百里加急到福州
现在已经有人定期把《旬报》送到泉州和漳州去贩卖,甚至建阳那边还出了《旬报》的合订本——都是做成盗版书,甚至卖的比福州城的《旬报》原版还贵,但是销量居然十分不错。
甚至《旬报》已经漂洋过海,许多商人带了旬报上船,使之渐渐流通开。
在朝鲜、日本、西洋华人中都有一些读者,虽然数量不多,但日后肯定会缓慢增加。
这都导致《旬报》越来越挣钱。
如今《旬报》的平均销售数目在一千三百份,每期还有二十多两的广告费,扣去运营成本《旬报》每期给布政使司衙门带来的收入都超过六十两。
每个月发行三期,每月的收入就是小二百两。
《旬报》销售情况不好徐学聚固然会担心,但销售情况太好却也让徐学聚有些措手不及。
因为这笔经费有些难走账。
一切的原因只因地方政府自己并没有钱财。
地方官的俸禄是由朝廷发放的,除此之外,衙门中的脚夫、船夫、力工、印工,甚至衙门一年开宴席所需的牛、猪、鱼、羊——全部要从本地百姓之处征收。
比如此时松江府一年要往内府承运金花银八万多两,但实际上地方政府会多收将近两千两的银子作为“解扛银”,用来缴纳地方政府所需花费的人力开销。
同样收粮食的时候地方政府也要加征“耗米”“舂办米”的费用,甚至依据粮食最终运往的方向还可能加收“夫船银”“车脚银”“大通桥价银”等等繁多的名目。
如果路程太远,地方政府所收的加征数目甚至会超过正税的四分之一。
布政使司衙门作为上级主管单位,它的塘报房就是这样一个由百姓供养起来的地方,每年能够不多收税就已经不错,徐学聚最初是觉得塘报房有这么多冗员,得给他们找份事情做所以才让王文龙开办了《旬报》,结果现在《旬报》的收入每个月能超过二百两,一年就是两千两,越挣越多。
徐学聚已经尽量在花了,给衙门里头又是发米又是发面的,一年到头算下来顶多能用掉一二百两就顶了天。
至于把钱往自己兜里放,徐学聚和王文龙都不会这么做。
两人通过给《旬报》供应蜡纸和油墨挣的就已经不少了。
衙门办事情最怕的就是有人上下其手,他们如果把《旬报》的钱放进自己兜里,过不了几天下属们肯定有样学样。再过不了几天《旬报》不要想挣钱,能不赔钱就不错了,最终肯定是倒闭收常
两人都知道舆论阵地的重要,可不想把自己好不容易养大的《旬报》直接玩死。
王文龙提议说道:“这每年一二千两银子得找个去处,不如投资其他事务。”
徐学聚点点头:“放着不是回事,花又花不出去,自然再做投资,只是投资什么需要好好想想。”
王文龙说道:“既然是衙门办事,总要考虑名声,最好是做些百姓乐见,于咱们也有利益的事情。”
“有建阳这话,我就放心了。”徐学聚哈哈笑道。
徐学聚又不傻,衙门办三产的这点思路不用问王文龙他也想得出来,钱财只要有投资去向能够越滚越大,那就谁也没有权利把这笔钱从布政使司衙门手上弄走,只要不放着生虫就行。
关键是他没时间费心去干预这件事情,想着的还是由王文龙来操作这笔资金,自然得知道王文龙是什么样的想法。现在王文龙的想法正是和他一模一样,徐学聚也是松了一口气。
两人商量一阵,王文龙提了几个建议,比如做红薯粉丝厂之类的,但是这点规模怎么样也消耗不了一年二千两的投入,这笔银子足够做件大事业了。
讨论半天没个定论,好在也不着急,王文龙起身送徐学聚离开。
两人刚刚走出报社还没转进衙门就见一个壮汉骑马过来。
那匹马显然经过长途奔跑,此时口中都吐着热气,马上骑士也是差不多,已经快入冬的天气,却浑身大汗。
只见骑士腰间拴着厚厚的革带,身上悬着一个大铃铛,背后背背包,里面放着雨衣、火铳、火炬、干粮。
一看他这打扮,王文龙和徐学聚同时脸色一怔,接着徐学聚手下的小吏连忙上去:“可是要找藩台大人?”
那汉子见到徐学聚也知是个大官,连忙下马跪下,呈上一副夹板保护着的书信,又拿出自己的驿符和回历。
“我是福清寄递铺的,京城有书信八百里加急呈报福州徐藩台。”
徐学聚点点头连忙将夹板接过。
朱元璋时期明代就建立了非常完善的驿站制度。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