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潘季磬 (1/2)
吾玩文学 www.5wwx.com,我与那位尚书大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群无知小辈,竟也敢妄议朝堂诸公。”
这声冷喝如平地惊雷,而这话里的意思更是丝毫不留情面,无疑是把在座的举子都骂了个遍。
众人循声看去,发现这出声之人原来是先前在角落酣睡的男子。一时间,众人脸色各异,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又各自摇了摇头,最后发现竟然没有人认得这位不速之客。
角落里的魏谦一早就看这帮举子不顺眼了,这一声好骂听得魏谦暗爽不已,又隐约觉着这男子的声音有些耳熟。魏谦定睛看去,发现还是位大叔,模样还挺合眼缘的。只见此人浓眉如墨,虎目炯炯,颔颈间髭须浓密,尽显威严。虽然只是身着布衣,但在一众瘦弱的年轻举子中,便如同虎入羊群一般。
魏谦不免又多看了这位大叔两眼,然后转头看向赵崇明。
赵崇明犹自一脸无辜,可对视上魏谦投来的目光,赵崇明双眉一展,两眼一眯,憨然地笑了起来。
魏谦咽了咽口水,心想还是小胖子更可口一些。魏谦已经不禁开始意淫起,把小胖子养成大叔时的模样了。
一旁,王仲礼直起身来,拱手问道:“敢问阁下何人?”
男子双手虚抬,回了一礼,随口答道:“姓潘,单名一个‘定’字。”
王仲礼听潘定的谈吐,显然也是位读书人,只是潘定的服饰打扮却不像是发迹的举人。王仲礼于是又试探问道:“敢问老友是何年发解?”
大约是没想到有这么一问,潘定稍稍顿了片刻,才回答道:“潘某是弘德八年癸酉科举人。”
王仲礼粗略一算,弘德八年距今已有二十年了,便猜想着潘定多半是一名久试不中的落魄老举子,心下难免轻视了几分,低笑了一声,拱手见礼道:“原来是潘前辈。”
其余举子听了,面上难掩轻视之色,而赵崇明看向潘定的眼神中满是惊讶和意外。
也难怪这些举子看不起潘定,虽说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但是要真到了四五十岁才中进士,那官场上的前程也差不多一眼就能望到头了,多半是外放到地方上做个县丞、知县之类的地方官,等到年老的时候,顶多再混个四五品的虚衔致仕归乡。
可在场的举子哪一个不是年少得志,正是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年纪,都是奔着博一个庶吉士的出身去赶赴春闱的,也就自然看不上潘定这么一个二十年前的老举子。
果不其然,得知了潘定的底细后,虞姓举子甩开折扇,率先发难道:“想必潘前辈在此间也听我等晚辈聊了许久,不知潘前辈可有高见,何以教我?”
潘定抬眼看向虞姓举子,也不客气,点了点头,说道:“也好,潘某正好联想起一桩奇事来。”
众举子心里都憋着气,就准备着听潘定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好挑他的刺。
潘定神色淡淡,讲道:“这夜航船上,一向是无奇不有。当年,有一位书生和一名和尚一道在船上夜宿,众人夜话的时候。书生侃侃而谈,无所不知,当真是好不潇洒,和尚便只能蜷着手足,卧在角落。后来和尚听书生说起《论语》时,听出了书生有破绽之处,于是和尚便问书生: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那书生答:是两人。和尚又问:那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书生又答:自然是一人。那和尚便说:听相公这话,还是容小僧伸伸脚罢。”
虞姓举子听完,眉头立皱,面上不悦,问道:“阁下这话又是何意?莫非是要将这不知尧舜,不学无术的书生,与在座的诸位年兄作比不成。”
众举子本就觉得潘定说的这则“奇闻”是在含沙射影,又经虞姓举子这么一挑明,哪里还坐得住,纷纷对潘定怒目而视。看这架势,潘定不给个说法怕是不会罢休了。
面对众人不善的目光,潘定却是面无表情,点头应道:“正是如此。”
这四个字一出口,室内陡然陷入一片寂静。
不过很快,就有两三个血气方刚的举子直起身来,指着潘定呵斥道:
“好胆!”
“你这老匹夫,好生狂妄无礼。”
……
魏谦在角落里看着眼前的这一出好戏,暗中偷笑不已。魏谦本以为他已经算得上是不守规矩的了,不想还有比他更嚣张更放肆的人物,潘定这一顿操作下来,简直就相当于指着这些举子们的鼻子骂:“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但魏谦转又想到,那小胖子岂不是也被这姓潘的给一块骂了。
魏谦于是赶忙抬头张望,发现赵崇明正坐在原地,一言不发,可两道八字眉已经耷拉了下去,眼神闪烁,看上去十分局促。魏谦这下笑不出来了。
潘定环视众人,对着四周的冷眼和怒视,横眉冷笑道:“方才我听诸位谈及海运时,都是颇有见地。既如此,那潘某倒想要问诸位讨教一番。”
潘定先朝一人问道:“阁下方才援引太白诗句:海客谈瀛洲,那可知瀛洲之地所在何处?”
被问的人支支吾吾,不知如何作答,一张脸涨得通红。
潘定便又换了一个人发问:“阁下说:海外皆夷狄。然而夷狄也服王化,其中又有我大明藩属几何?“
这个人倒是光棍,连连摇头,拱手致歉。
潘定还要再问第三个人,但那人已经以袖掩面,不敢面对潘定。
眼见就要问到自己了,龚姓举子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先出声辩驳道:“海外不过是化外蛮荒之地,尽是些蕞尔小国罢了。这些小事,古往今来的圣贤尚且不曾在经书典籍上有所提及,我等即便不知,又有什么干系?”
其余举子自然是连声附和。
潘定鹰眉一挑,淡淡道:“也好。诸位既然不愿谈海运,而要论圣贤之事,那便论上一论好了。”潘定说完,一手推开船窗,外头的河风带着滔滔水声顿时吹进船室之内,吹得烛台上灯火摇晃,明暗不定。
潘定指着夜色中的流水,问道:“自大禹治水以来,无数先贤因为黄河水患而殚精竭虑,可为何千百年来,水患久治不绝,糜烂至今?”
这一问问得众人无话可说,只能继续干瞪眼。
等潘定再一次环顾在座的举子时,众人纷纷躲避潘定的眼神,心虚地不敢与潘定对视。
潘定也没有再咄咄逼问,只淡淡说道:“无论河政还是海事,诸位一概不知,却只听了些上不得台面的传闻,便捕风捉影,妄议朝政,诽谤阁臣,与那位“不知尧舜”的书生又有何异?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望诸位好自为之。”
众举子被潘定这么劈头盖脸地训了一顿,心里当真是憋屈至极。赵崇明的圆脸更是涨得通红,虽然潘定的这顿教训没有刻意针对他,但毕竟那些“上不得台面的传闻”是从他口中说出来的。
赵崇明敛起袖摆,正准备要起身告罪,却听另一侧的魏谦出声反问道:
“好一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如此,那潘前辈又是在这做什么呢?”
见有人出头,众人纷纷循声望去,都想看看是何方神圣要替他们找回场子,可看清了魏谦的扮相后才发现居然只是一个书童。
魏谦早已经打好了腹稿,转而说道:“潘前辈方才所问,在下不妨替我家老爷一答:所谓瀛洲,就是如今的倭国,从辽东出海,往东航行千余里便到了。至于南洋藩属,小国众多,近有暹罗、越南,远有吕宋、琉球、爪哇。”
潘定听了魏谦的回答,不置可否,只皱了皱眉,心中似乎想起了什么,看向魏谦的眼神中多了几分玩味之意。
而魏谦也犯着心虚,这个时代的地名和后世难免有出入,他也是凭记忆说出些古称而已。还好潘定没有质疑追问,不然魏谦就得露馅了。
魏谦壮了壮胆,继续扬声说道:
“再说黄河水患,其根在河沙。黄河上游水急,两岸又多是沙土,一旦遇上雨降雪融,河水便会挟杂泥沙而下。到了下游水流平缓处,泥沙便淤积了下来。天长日久,下游积沙越厚、河床越高,也就成了地上悬河。一旦春夏汛... -->>
“一群无知小辈,竟也敢妄议朝堂诸公。”
这声冷喝如平地惊雷,而这话里的意思更是丝毫不留情面,无疑是把在座的举子都骂了个遍。
众人循声看去,发现这出声之人原来是先前在角落酣睡的男子。一时间,众人脸色各异,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又各自摇了摇头,最后发现竟然没有人认得这位不速之客。
角落里的魏谦一早就看这帮举子不顺眼了,这一声好骂听得魏谦暗爽不已,又隐约觉着这男子的声音有些耳熟。魏谦定睛看去,发现还是位大叔,模样还挺合眼缘的。只见此人浓眉如墨,虎目炯炯,颔颈间髭须浓密,尽显威严。虽然只是身着布衣,但在一众瘦弱的年轻举子中,便如同虎入羊群一般。
魏谦不免又多看了这位大叔两眼,然后转头看向赵崇明。
赵崇明犹自一脸无辜,可对视上魏谦投来的目光,赵崇明双眉一展,两眼一眯,憨然地笑了起来。
魏谦咽了咽口水,心想还是小胖子更可口一些。魏谦已经不禁开始意淫起,把小胖子养成大叔时的模样了。
一旁,王仲礼直起身来,拱手问道:“敢问阁下何人?”
男子双手虚抬,回了一礼,随口答道:“姓潘,单名一个‘定’字。”
王仲礼听潘定的谈吐,显然也是位读书人,只是潘定的服饰打扮却不像是发迹的举人。王仲礼于是又试探问道:“敢问老友是何年发解?”
大约是没想到有这么一问,潘定稍稍顿了片刻,才回答道:“潘某是弘德八年癸酉科举人。”
王仲礼粗略一算,弘德八年距今已有二十年了,便猜想着潘定多半是一名久试不中的落魄老举子,心下难免轻视了几分,低笑了一声,拱手见礼道:“原来是潘前辈。”
其余举子听了,面上难掩轻视之色,而赵崇明看向潘定的眼神中满是惊讶和意外。
也难怪这些举子看不起潘定,虽说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但是要真到了四五十岁才中进士,那官场上的前程也差不多一眼就能望到头了,多半是外放到地方上做个县丞、知县之类的地方官,等到年老的时候,顶多再混个四五品的虚衔致仕归乡。
可在场的举子哪一个不是年少得志,正是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年纪,都是奔着博一个庶吉士的出身去赶赴春闱的,也就自然看不上潘定这么一个二十年前的老举子。
果不其然,得知了潘定的底细后,虞姓举子甩开折扇,率先发难道:“想必潘前辈在此间也听我等晚辈聊了许久,不知潘前辈可有高见,何以教我?”
潘定抬眼看向虞姓举子,也不客气,点了点头,说道:“也好,潘某正好联想起一桩奇事来。”
众举子心里都憋着气,就准备着听潘定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好挑他的刺。
潘定神色淡淡,讲道:“这夜航船上,一向是无奇不有。当年,有一位书生和一名和尚一道在船上夜宿,众人夜话的时候。书生侃侃而谈,无所不知,当真是好不潇洒,和尚便只能蜷着手足,卧在角落。后来和尚听书生说起《论语》时,听出了书生有破绽之处,于是和尚便问书生: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那书生答:是两人。和尚又问:那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书生又答:自然是一人。那和尚便说:听相公这话,还是容小僧伸伸脚罢。”
虞姓举子听完,眉头立皱,面上不悦,问道:“阁下这话又是何意?莫非是要将这不知尧舜,不学无术的书生,与在座的诸位年兄作比不成。”
众举子本就觉得潘定说的这则“奇闻”是在含沙射影,又经虞姓举子这么一挑明,哪里还坐得住,纷纷对潘定怒目而视。看这架势,潘定不给个说法怕是不会罢休了。
面对众人不善的目光,潘定却是面无表情,点头应道:“正是如此。”
这四个字一出口,室内陡然陷入一片寂静。
不过很快,就有两三个血气方刚的举子直起身来,指着潘定呵斥道:
“好胆!”
“你这老匹夫,好生狂妄无礼。”
……
魏谦在角落里看着眼前的这一出好戏,暗中偷笑不已。魏谦本以为他已经算得上是不守规矩的了,不想还有比他更嚣张更放肆的人物,潘定这一顿操作下来,简直就相当于指着这些举子们的鼻子骂:“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但魏谦转又想到,那小胖子岂不是也被这姓潘的给一块骂了。
魏谦于是赶忙抬头张望,发现赵崇明正坐在原地,一言不发,可两道八字眉已经耷拉了下去,眼神闪烁,看上去十分局促。魏谦这下笑不出来了。
潘定环视众人,对着四周的冷眼和怒视,横眉冷笑道:“方才我听诸位谈及海运时,都是颇有见地。既如此,那潘某倒想要问诸位讨教一番。”
潘定先朝一人问道:“阁下方才援引太白诗句:海客谈瀛洲,那可知瀛洲之地所在何处?”
被问的人支支吾吾,不知如何作答,一张脸涨得通红。
潘定便又换了一个人发问:“阁下说:海外皆夷狄。然而夷狄也服王化,其中又有我大明藩属几何?“
这个人倒是光棍,连连摇头,拱手致歉。
潘定还要再问第三个人,但那人已经以袖掩面,不敢面对潘定。
眼见就要问到自己了,龚姓举子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先出声辩驳道:“海外不过是化外蛮荒之地,尽是些蕞尔小国罢了。这些小事,古往今来的圣贤尚且不曾在经书典籍上有所提及,我等即便不知,又有什么干系?”
其余举子自然是连声附和。
潘定鹰眉一挑,淡淡道:“也好。诸位既然不愿谈海运,而要论圣贤之事,那便论上一论好了。”潘定说完,一手推开船窗,外头的河风带着滔滔水声顿时吹进船室之内,吹得烛台上灯火摇晃,明暗不定。
潘定指着夜色中的流水,问道:“自大禹治水以来,无数先贤因为黄河水患而殚精竭虑,可为何千百年来,水患久治不绝,糜烂至今?”
这一问问得众人无话可说,只能继续干瞪眼。
等潘定再一次环顾在座的举子时,众人纷纷躲避潘定的眼神,心虚地不敢与潘定对视。
潘定也没有再咄咄逼问,只淡淡说道:“无论河政还是海事,诸位一概不知,却只听了些上不得台面的传闻,便捕风捉影,妄议朝政,诽谤阁臣,与那位“不知尧舜”的书生又有何异?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望诸位好自为之。”
众举子被潘定这么劈头盖脸地训了一顿,心里当真是憋屈至极。赵崇明的圆脸更是涨得通红,虽然潘定的这顿教训没有刻意针对他,但毕竟那些“上不得台面的传闻”是从他口中说出来的。
赵崇明敛起袖摆,正准备要起身告罪,却听另一侧的魏谦出声反问道:
“好一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如此,那潘前辈又是在这做什么呢?”
见有人出头,众人纷纷循声望去,都想看看是何方神圣要替他们找回场子,可看清了魏谦的扮相后才发现居然只是一个书童。
魏谦早已经打好了腹稿,转而说道:“潘前辈方才所问,在下不妨替我家老爷一答:所谓瀛洲,就是如今的倭国,从辽东出海,往东航行千余里便到了。至于南洋藩属,小国众多,近有暹罗、越南,远有吕宋、琉球、爪哇。”
潘定听了魏谦的回答,不置可否,只皱了皱眉,心中似乎想起了什么,看向魏谦的眼神中多了几分玩味之意。
而魏谦也犯着心虚,这个时代的地名和后世难免有出入,他也是凭记忆说出些古称而已。还好潘定没有质疑追问,不然魏谦就得露馅了。
魏谦壮了壮胆,继续扬声说道:
“再说黄河水患,其根在河沙。黄河上游水急,两岸又多是沙土,一旦遇上雨降雪融,河水便会挟杂泥沙而下。到了下游水流平缓处,泥沙便淤积了下来。天长日久,下游积沙越厚、河床越高,也就成了地上悬河。一旦春夏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