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办完这些事情,已经十月上旬。汪舜华的身子也差不多将养好,于谦等屡次进言:十一月初一就该颁布来年的大统历,新帝的年号应该定下来。
年号从汉武帝以来,就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与汉唐帝王频繁改元不同,历史上明清两朝除了复辟的明英宗,基本上一位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年号也就成为皇帝的代称。
自太祖开国以来,历代新君颁布继位诏书时,都会宣布明年改元的决定,包括冲龄继位的隐帝和仓促继位的世宗;历史上英宗复辟时,因为事发仓促,临时和群臣商量年号,颁布复位诏书的时候已经午后,还专门被史家记了一笔。但一个多月前,皇帝继承帝位时,虽然循例颁布了安民诏书,却没有宣布新年号,这让原本就惶惑不安的社会人心更添了一分忧虑忐忑。
实在是因为定不下来。
景帝虽然病重了有些日子,也没想过这么快就走,何况还有太多的事情等待安排,自然没心情操心儿子的年号;景帝宾天之后,太子年纪太小,自然是没主意;而汪皇后刚刚分娩,本就身体虚弱,又因先帝去世悲痛欲绝,心力交瘁,因此即便于谦等人再三上疏,还是没能在皇帝正式继位之前定下新的年号。
当然,这是官方的说法。
如今,事情已经不能再拖了,汪舜华也就打点精神认真审阅。
礼部拟了一堆,排在第一的是“垂拱”,不用想就知道是什么意思,汪舜华笑笑,扔到地上了。
垂拱而天下治,如果真有这样的好事,那一定是在梦里。
在这个世界上,不要想不付出代价就得到任何东西。
接下来,还有汪舜华熟悉的成化、弘治等年号,是真的好,但是皇帝太有名,汪舜华不敢用,怕自己精神错乱,那就再想;大同之类的太大了,自己手里肯定实现不了,那就别说,惹人笑话。
不过她嘴贱的问了句:“怎么没有天顺?”
于谦有点诧异的回话:“这个年号元朝用过,元朝第7代皇帝。他父亲泰定帝在上都病逝的时候,他只有九岁,宰相倒剌沙专权自用,迟迟不肯立他为皇帝;结果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迎立元武宗之子元文宗图帖睦尔即位,改元天历,倒剌沙这才拥立阿速吉八为皇帝,改元天顺。接着爆发了两都之战。第二年,大都军队包围上都,倒剌沙等奉皇帝宝出降,倒剌沙在一个月后被杀。他没有庙号和谥号,因此一般称为天顺帝,又称元少帝。所以天顺,真的不是一个吉祥的年号。”
此外,金朝末年红袄军首领杨安儿造反,建立政权,改元天顺。结果当年就被镇压下去,后被部下陷害,堕水而死。
汪舜华有点咂舌。
但还没容得及说话,于谦低着头,又说了一句:“景泰七年六月,钱塘县火居道士李珍自称唐太宗后代,煽动苗人造反,自立为帝,年号天顺;结果没多久就被都指挥湛清生擒,次月就被押解到北京凌迟处死。”
他抬起头:“这些胡酋小寇,怎能与圣主同号?”
汪舜华呆了呆,想了想,好像确实有这么回事。那为什么明英宗复辟以后还用这么个年号?——所以这傻子就是来搞笑的吗?
商辂也认为:“天顺虽然不坏,但是作为年号,确实不吉利,尤其先帝年间,妖道造反就用过,传出去,会失笑于天下的。”
汪舜华扯了扯嘴角:“我也就这么一说。上次听南宫伺候的人回报,石亨等人挟持太上皇作乱的时候,不仅准备好了继位诏书,甚至连年号都准备好了,拟的就是这个天顺。”
于谦没有说话,陈循很是不忿:“这个石亨,真是辜负了世宗皇帝的信赖,居然做出了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
王文则冷笑了一声:“石亨等人都是莽夫,怎么会想得这么周全?这一定又是徐有贞的主意。不过拿着草寇用过的年号来用,徐有贞也未免太不学无术了!也难怪他不能成事。宰相还是要用读书人的!”
汪舜华忍住不让自己笑出来,好像记起来了,明朝确实年号取得很随意,有很多重复的年号,所以有人讥笑“宰相需用读书人”,却没想到左护法居然如此搞笑,反贼的年号也用;景帝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笑出声来,毕竟这反贼可是被他毫不费力的灭了。
当然,汪舜华不知道,明朝的年号真的很随意,不仅和前朝年号重,和前代反贼重,和边疆政权重,和前朝地名重,还和本朝反贼重,和本朝王爵重,和本朝侯爵重,和本朝地名重。比如大名鼎鼎的永乐,其实被用过好几次,最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后面前凉也用过,高句丽太远可能信息不通,但是南汉张遇贤和北宋方腊两个反贼都用过,尤其方腊,名气很不小;宣德,元朝有个宣德府,开国功臣金朝兴受封宣德侯;正德也很尴尬,大理、西夏都用过,唐岐王李业之子李珍密谋作乱时也用了这个年号,所以马文升主持吏部考选时故意那这句话嘲笑内阁首辅刘健;隆庆是个地名,就在宣府下面,因此就有公主、郡王拿来作封号;天启这个年号,北魏用了,南梁用了,南诏也用,偏偏李白还有诗“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难得太白兄真的有预言准确的一次,只可惜大明的阁臣们不能进行诗词检索,否则估计会让皇帝另外换一个。
当然,这也不算什么,更令人称奇的是,当年太祖父母长兄在半个月内相继病逝,他独自料理后事,几经周折,才找到地主刘继祖施舍了一块坟。那一年是农历甲申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16岁;而300年后的1644年,依旧是农历甲申年,明朝灭亡,刚好传承16代。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那一年是1449年,农历己巳年,因此又称己巳之变;崇祯二年,皇太极兵围北京城,最后退兵,这一年是1629年,农历己巳年,也称己巳之变,相隔刚好180年,都是京城被外族所围,唯一不同的是明朝再也没有于谦这样的擎天之柱来... -->>
办完这些事情,已经十月上旬。汪舜华的身子也差不多将养好,于谦等屡次进言:十一月初一就该颁布来年的大统历,新帝的年号应该定下来。
年号从汉武帝以来,就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与汉唐帝王频繁改元不同,历史上明清两朝除了复辟的明英宗,基本上一位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年号也就成为皇帝的代称。
自太祖开国以来,历代新君颁布继位诏书时,都会宣布明年改元的决定,包括冲龄继位的隐帝和仓促继位的世宗;历史上英宗复辟时,因为事发仓促,临时和群臣商量年号,颁布复位诏书的时候已经午后,还专门被史家记了一笔。但一个多月前,皇帝继承帝位时,虽然循例颁布了安民诏书,却没有宣布新年号,这让原本就惶惑不安的社会人心更添了一分忧虑忐忑。
实在是因为定不下来。
景帝虽然病重了有些日子,也没想过这么快就走,何况还有太多的事情等待安排,自然没心情操心儿子的年号;景帝宾天之后,太子年纪太小,自然是没主意;而汪皇后刚刚分娩,本就身体虚弱,又因先帝去世悲痛欲绝,心力交瘁,因此即便于谦等人再三上疏,还是没能在皇帝正式继位之前定下新的年号。
当然,这是官方的说法。
如今,事情已经不能再拖了,汪舜华也就打点精神认真审阅。
礼部拟了一堆,排在第一的是“垂拱”,不用想就知道是什么意思,汪舜华笑笑,扔到地上了。
垂拱而天下治,如果真有这样的好事,那一定是在梦里。
在这个世界上,不要想不付出代价就得到任何东西。
接下来,还有汪舜华熟悉的成化、弘治等年号,是真的好,但是皇帝太有名,汪舜华不敢用,怕自己精神错乱,那就再想;大同之类的太大了,自己手里肯定实现不了,那就别说,惹人笑话。
不过她嘴贱的问了句:“怎么没有天顺?”
于谦有点诧异的回话:“这个年号元朝用过,元朝第7代皇帝。他父亲泰定帝在上都病逝的时候,他只有九岁,宰相倒剌沙专权自用,迟迟不肯立他为皇帝;结果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迎立元武宗之子元文宗图帖睦尔即位,改元天历,倒剌沙这才拥立阿速吉八为皇帝,改元天顺。接着爆发了两都之战。第二年,大都军队包围上都,倒剌沙等奉皇帝宝出降,倒剌沙在一个月后被杀。他没有庙号和谥号,因此一般称为天顺帝,又称元少帝。所以天顺,真的不是一个吉祥的年号。”
此外,金朝末年红袄军首领杨安儿造反,建立政权,改元天顺。结果当年就被镇压下去,后被部下陷害,堕水而死。
汪舜华有点咂舌。
但还没容得及说话,于谦低着头,又说了一句:“景泰七年六月,钱塘县火居道士李珍自称唐太宗后代,煽动苗人造反,自立为帝,年号天顺;结果没多久就被都指挥湛清生擒,次月就被押解到北京凌迟处死。”
他抬起头:“这些胡酋小寇,怎能与圣主同号?”
汪舜华呆了呆,想了想,好像确实有这么回事。那为什么明英宗复辟以后还用这么个年号?——所以这傻子就是来搞笑的吗?
商辂也认为:“天顺虽然不坏,但是作为年号,确实不吉利,尤其先帝年间,妖道造反就用过,传出去,会失笑于天下的。”
汪舜华扯了扯嘴角:“我也就这么一说。上次听南宫伺候的人回报,石亨等人挟持太上皇作乱的时候,不仅准备好了继位诏书,甚至连年号都准备好了,拟的就是这个天顺。”
于谦没有说话,陈循很是不忿:“这个石亨,真是辜负了世宗皇帝的信赖,居然做出了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
王文则冷笑了一声:“石亨等人都是莽夫,怎么会想得这么周全?这一定又是徐有贞的主意。不过拿着草寇用过的年号来用,徐有贞也未免太不学无术了!也难怪他不能成事。宰相还是要用读书人的!”
汪舜华忍住不让自己笑出来,好像记起来了,明朝确实年号取得很随意,有很多重复的年号,所以有人讥笑“宰相需用读书人”,却没想到左护法居然如此搞笑,反贼的年号也用;景帝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笑出声来,毕竟这反贼可是被他毫不费力的灭了。
当然,汪舜华不知道,明朝的年号真的很随意,不仅和前朝年号重,和前代反贼重,和边疆政权重,和前朝地名重,还和本朝反贼重,和本朝王爵重,和本朝侯爵重,和本朝地名重。比如大名鼎鼎的永乐,其实被用过好几次,最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后面前凉也用过,高句丽太远可能信息不通,但是南汉张遇贤和北宋方腊两个反贼都用过,尤其方腊,名气很不小;宣德,元朝有个宣德府,开国功臣金朝兴受封宣德侯;正德也很尴尬,大理、西夏都用过,唐岐王李业之子李珍密谋作乱时也用了这个年号,所以马文升主持吏部考选时故意那这句话嘲笑内阁首辅刘健;隆庆是个地名,就在宣府下面,因此就有公主、郡王拿来作封号;天启这个年号,北魏用了,南梁用了,南诏也用,偏偏李白还有诗“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难得太白兄真的有预言准确的一次,只可惜大明的阁臣们不能进行诗词检索,否则估计会让皇帝另外换一个。
当然,这也不算什么,更令人称奇的是,当年太祖父母长兄在半个月内相继病逝,他独自料理后事,几经周折,才找到地主刘继祖施舍了一块坟。那一年是农历甲申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16岁;而300年后的1644年,依旧是农历甲申年,明朝灭亡,刚好传承16代。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那一年是1449年,农历己巳年,因此又称己巳之变;崇祯二年,皇太极兵围北京城,最后退兵,这一年是1629年,农历己巳年,也称己巳之变,相隔刚好180年,都是京城被外族所围,唯一不同的是明朝再也没有于谦这样的擎天之柱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