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皇宫惊变导致洛阳城中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起来,然后这个消息向着四方传去,从太平军攻破洛阳开始,层出不穷的惊天消息传来,让整个天下都快要为之麻木。
最先接到消息的自然是距离洛阳更近的关东,五姓列侯、经学士族以及郡县豪强。
话说五姓列侯返回关东之后,就各自分开返回侯国去剿灭盗匪,好在太平军一路向西进攻洛阳,让他们的压力损失都小了许多。
五州之地正在按部就班的清剿,袁绍、曹操、刘备等人逃走之后,同样加入到这其中,主要是为了壮大实力。
话说袁绍和袁术两人虽然是兄弟,但是家族的定位却完全不同,袁术直接回到了袁氏的大本营汝南郡,那里是大汉人口最多的郡之一,甚至比某些州的人口还多。
袁绍没有袁术的地位,得不到家族在物资上的太多投入,袁氏给予袁绍的主要是虚名这一层面的支持。
袁术往南而走,于是他就向北而行,恰好与太平军一战死了太多的刺史和太守,冀州刺史韩馥和他的上将潘凤死在了张角手中,这给了袁绍机会。
袁绍本来只想要去做个太守而已,但河北士族中的别驾却邀请他前往冀州担任刺史,让袁绍心动不已。
若单纯是个刺史,还真不一定能比得上太守,但现在说是刺史,若是有别驾的协助,那实际上就是州牧!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士族的地位为什么高。
因为在一个州郡之中,最高的自然是州牧或者太守,但是统治一州一郡不可能是一个人。
再加上三互法的要求,本地人是不能担任最高长官的,就算是灵帝这样的独夫,也给了董卓一个假凉州牧,没有破坏这一条政治铁律。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本地士族在本地的利益,州郡士族中最有威望的人,会担任州牧太守的佐官,就像是天子的大丞相一样,协助外来的官员统治当地,自然权力和地位都极高。
刺史太守数年一换,而佐官长年累月又是豪族,会造成什么结果显而易见了。
这些豪族的来源相当的复杂,其中不少甚至能够追溯到六国时代,从国家败落开始,先汉主支不断地被迁徙,但是当地依旧始终留存着支脉,拥有书籍,掌握知识,能够让他们一次次重新发展起来。
河北,主要就是指冀州。
这里因为靠近昭城,相比较其他州,求学更加方便,导致士人极多,受到洛氏的影响也大,进而形成了庞大的士族力量,别的方面不说,单单如何保持自己的地位,学习的极其通透掐寒门优秀苗子的做法就是河北士族推广的。
为什么皇甫嵩之前敢断言只要州郡士族豪强起兵,太平军就必然失败,就是因为天下一半的资源都在士族和豪强手中,只要释放出这些士族,平定农民起义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没有士族支持,纵然有兵不过是流寇而已,士族只要据城而守,饿那么妄图依仗武力的军阀十天半个月,军阀就会乖乖和他们合作了。
袁绍能被河北士族迎接,算是捡了一个大便宜。
韩馥能担任冀州刺史,不是因为他能力强,而是因为家族势力强,他是颍川的望族,家族还出过九卿高官,他前往冀州时,荀谌、辛评这些颍川望族都派人去协助他。
河北士族也不排斥他,比如说沮授这样的大族人才被推出来去辅佐他。
结果天胡开局暴死阵前,冀州一下子无主了,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州郡之间同样如此,河北士族需要一个新的人选来掌管冀州。
数遍天下之间,有这个威望的人,寥寥无几。
当初勤王军一共四路盟主,皇甫嵩死了,无双侯和英侯都是洛氏子,不能担任冀州长官,虽然现在是冀州刺史,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变成冀州牧了。
只剩下袁绍一人。
袁绍从遇到埋伏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却没有半分的沮丧,反而努力的振作局势,所言所行,可圈可点,基本上做到了最好,真不负天下俊秀之名。
这些都被河北士族看在眼里,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合作对象,那些跟随韩馥出身颍川的人同样不反对,汝颍一家,袁氏上位不是坏事。
于是这一份泼天的富贵就落到了袁绍头上。
袁绍当然很清楚冀州是个是非之地,作为天下第一州,其中事务极其的繁杂,需要极高的手腕才行若是事有不待,可能就是身死的结局。
但他不是畏缩不前之人,只稍微一思考,就果断的接受了邀请。
在冀州的边境,沮授率领着冀州的文武百官前来迎接袁绍,声势相当的浩大。
沮授等人亲自将袁绍扶上马,然后进入了邺城之中,冀州的治所。
初来冀州的袁绍自然还没有什么权力,而且说句不好听的,河北士族的人才是真的多,有沮授这种顶级的王佐之才在,就算是把一头只会说对的猪放在上面,冀州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但袁绍显然不愿意成为一个傀儡,在河北士族的重压之下,以及天下局势变幻莫测的重压之下,他展现出了一个英主所应该拥有的一切优秀品质。
无论是河北士族还是颍川诸人,面对始终处于超神状态的袁绍,只能感慨一句,盛名之下无虚士,天下俊秀袁本初实在是名不虚传,很快就有人心折于袁绍,拜为主公,而不仅仅是当初和韩馥那种合作的心思。
首先传到冀州的是灵帝被上了谥号的消息,邺城之中,众人面面相觑,欲言又止。
袁绍见状明白这些人都不好开口,毕竟都是属官,只有自己是当初直接听命的诸侯。
袁绍不怕自己说错话,身为主公就是要有担当,下属觉得为难的事情,就要迎难而上,于是直接说道:“这谥号经过素王上皇的确认,那独夫之名,是已经确认了,之后一切的言辞行动,都要以此作为根据。”
众人缓缓点头,想要成为独夫可不容易,为什么没有那么多人打着诛独夫的旗号造反,... -->>
皇宫惊变导致洛阳城中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起来,然后这个消息向着四方传去,从太平军攻破洛阳开始,层出不穷的惊天消息传来,让整个天下都快要为之麻木。
最先接到消息的自然是距离洛阳更近的关东,五姓列侯、经学士族以及郡县豪强。
话说五姓列侯返回关东之后,就各自分开返回侯国去剿灭盗匪,好在太平军一路向西进攻洛阳,让他们的压力损失都小了许多。
五州之地正在按部就班的清剿,袁绍、曹操、刘备等人逃走之后,同样加入到这其中,主要是为了壮大实力。
话说袁绍和袁术两人虽然是兄弟,但是家族的定位却完全不同,袁术直接回到了袁氏的大本营汝南郡,那里是大汉人口最多的郡之一,甚至比某些州的人口还多。
袁绍没有袁术的地位,得不到家族在物资上的太多投入,袁氏给予袁绍的主要是虚名这一层面的支持。
袁术往南而走,于是他就向北而行,恰好与太平军一战死了太多的刺史和太守,冀州刺史韩馥和他的上将潘凤死在了张角手中,这给了袁绍机会。
袁绍本来只想要去做个太守而已,但河北士族中的别驾却邀请他前往冀州担任刺史,让袁绍心动不已。
若单纯是个刺史,还真不一定能比得上太守,但现在说是刺史,若是有别驾的协助,那实际上就是州牧!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士族的地位为什么高。
因为在一个州郡之中,最高的自然是州牧或者太守,但是统治一州一郡不可能是一个人。
再加上三互法的要求,本地人是不能担任最高长官的,就算是灵帝这样的独夫,也给了董卓一个假凉州牧,没有破坏这一条政治铁律。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本地士族在本地的利益,州郡士族中最有威望的人,会担任州牧太守的佐官,就像是天子的大丞相一样,协助外来的官员统治当地,自然权力和地位都极高。
刺史太守数年一换,而佐官长年累月又是豪族,会造成什么结果显而易见了。
这些豪族的来源相当的复杂,其中不少甚至能够追溯到六国时代,从国家败落开始,先汉主支不断地被迁徙,但是当地依旧始终留存着支脉,拥有书籍,掌握知识,能够让他们一次次重新发展起来。
河北,主要就是指冀州。
这里因为靠近昭城,相比较其他州,求学更加方便,导致士人极多,受到洛氏的影响也大,进而形成了庞大的士族力量,别的方面不说,单单如何保持自己的地位,学习的极其通透掐寒门优秀苗子的做法就是河北士族推广的。
为什么皇甫嵩之前敢断言只要州郡士族豪强起兵,太平军就必然失败,就是因为天下一半的资源都在士族和豪强手中,只要释放出这些士族,平定农民起义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没有士族支持,纵然有兵不过是流寇而已,士族只要据城而守,饿那么妄图依仗武力的军阀十天半个月,军阀就会乖乖和他们合作了。
袁绍能被河北士族迎接,算是捡了一个大便宜。
韩馥能担任冀州刺史,不是因为他能力强,而是因为家族势力强,他是颍川的望族,家族还出过九卿高官,他前往冀州时,荀谌、辛评这些颍川望族都派人去协助他。
河北士族也不排斥他,比如说沮授这样的大族人才被推出来去辅佐他。
结果天胡开局暴死阵前,冀州一下子无主了,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州郡之间同样如此,河北士族需要一个新的人选来掌管冀州。
数遍天下之间,有这个威望的人,寥寥无几。
当初勤王军一共四路盟主,皇甫嵩死了,无双侯和英侯都是洛氏子,不能担任冀州长官,虽然现在是冀州刺史,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变成冀州牧了。
只剩下袁绍一人。
袁绍从遇到埋伏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却没有半分的沮丧,反而努力的振作局势,所言所行,可圈可点,基本上做到了最好,真不负天下俊秀之名。
这些都被河北士族看在眼里,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合作对象,那些跟随韩馥出身颍川的人同样不反对,汝颍一家,袁氏上位不是坏事。
于是这一份泼天的富贵就落到了袁绍头上。
袁绍当然很清楚冀州是个是非之地,作为天下第一州,其中事务极其的繁杂,需要极高的手腕才行若是事有不待,可能就是身死的结局。
但他不是畏缩不前之人,只稍微一思考,就果断的接受了邀请。
在冀州的边境,沮授率领着冀州的文武百官前来迎接袁绍,声势相当的浩大。
沮授等人亲自将袁绍扶上马,然后进入了邺城之中,冀州的治所。
初来冀州的袁绍自然还没有什么权力,而且说句不好听的,河北士族的人才是真的多,有沮授这种顶级的王佐之才在,就算是把一头只会说对的猪放在上面,冀州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但袁绍显然不愿意成为一个傀儡,在河北士族的重压之下,以及天下局势变幻莫测的重压之下,他展现出了一个英主所应该拥有的一切优秀品质。
无论是河北士族还是颍川诸人,面对始终处于超神状态的袁绍,只能感慨一句,盛名之下无虚士,天下俊秀袁本初实在是名不虚传,很快就有人心折于袁绍,拜为主公,而不仅仅是当初和韩馥那种合作的心思。
首先传到冀州的是灵帝被上了谥号的消息,邺城之中,众人面面相觑,欲言又止。
袁绍见状明白这些人都不好开口,毕竟都是属官,只有自己是当初直接听命的诸侯。
袁绍不怕自己说错话,身为主公就是要有担当,下属觉得为难的事情,就要迎难而上,于是直接说道:“这谥号经过素王上皇的确认,那独夫之名,是已经确认了,之后一切的言辞行动,都要以此作为根据。”
众人缓缓点头,想要成为独夫可不容易,为什么没有那么多人打着诛独夫的旗号造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