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主动给出去的,又岂会没有一点防备 (1/2)
吾玩文学 www.5wwx.com,大唐:本王的封地大了亿点怎么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243章 主动给出去的,又岂会没有一点防备
李元吉目光火热,报纸的想法,也是出来不久,现在他也顾不得还没有完全完善的缺陷了,先试着搞起来,再慢慢完善。
舆论的重要性,李元吉很清楚,而除了舆论,便是便于政策的执行,以及树立强大的信心观念。
这个报纸,不像之前的邸报那般只针对各级衙署,而是针对天下所有人的,让天下人都知道一些实时发生的大事。
在之前,邸报便一直存在,邸报又称朝报、条报、杂报,据说邸报是在西汉时期开始实行,但是否在西汉就开始有,还没有准确定论,反正新闻史研究工作者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能够有证据表明的是,唐初时期就有邸报的存在,有明确证据支撑的。
李元吉也知道大唐是有邸报的,准确来说,这玩意在现在不叫邸报,叫文书,邸报是在宋朝时,才出现的这个名字。
大唐每个道,在长安都有办事处,一些决策、政策,下达地方就是通过各道在长安的办事处的人,将这些传回各道,然后再向下各州、各县进行宣读。
这个邸报,不对,是文书,是可以供各级衙署直接进行观看的,除了政策的下达,还有官员的变动,以及发生的一些时事,各个办事处都会选择录入一些,传回各道。
如今的文书,有类似报纸的基础,却又完全不能当做报纸来看待。
而如今李元吉提出的,就是完全不同,覆盖的人群,就完全不一样。
报纸想要投入到使用之中,除了要有印刷术,还对驿道要有要求。
因为报纸是给天下人看的,基数必然极大,一份报纸的篇幅就不小,若是人为抄录,李元吉得让几千上万人来抄写才行。
而即便有印刷术,纸张也是有着要求的,就比如大唐的纸张,只有宣纸才适合印刷,大唐如今的皮纸与麻纸,根本无法印刷,麻纸就不用说了,皮纸印刷出来的,都模糊不清。
至于使用宣纸印刷,宣纸的制造成本又太高昂,所以如今的大唐,李元吉即便把印刷术已经公布天下,但想要大规模应用都不可能。
这也是他当初将印刷术放出去增加自己声望,却又不担心的重要原因,这个印刷,只有皇宫以及那些大世家,才勉强能用,有那个资本用。
他能能主动给出去的好东西,又岂会没有一点防备。
而驿道也是尤为关键,一旦报纸印刷出来,就需要运送到各府、各州、各县,驿道有修建,那么送到的时间就快,要是道路不好,像那些偏远一点的地方,今年的报纸,估计要明年,那些地方的人才会收到。
驿道的修建完成,意味着可以使用快马进行运输,加上他大力发展水运,水运也会是一个非常不错,且又相对节约成本的运输。
如今这两项基础的,李元吉这里都已经能够解决,报纸的使用,是拥有基础条件的。
一旦报纸运用,到时他这里实行什么政策,天下百姓自己都能够通过报纸知道,下面的那些基层官吏想要蒙骗百姓,无疑更加困难。
而且还能督促各地基层官吏实行政策,而不会出现什么一些地方无视朝廷的政策的事情,即便还有,都会大大得到降低,真正的做皇权下乡。
李元吉如今虽然不是皇权,但也是王权,在他封地之内,跟皇权,又有什么区别?
而百姓只要知道,官府有没有按照政策行事,百姓同样也可以向上报官的,甚至是直接报到他这里来。
包括这次发生的这些事情,恐怕都不会再次发生,尤其是这次对这些官吏的处理,到时公布天下,天下百姓见到,只会更加欢喜鼓舞,会对他更加认可。
又比如倭国如今纳入他的封地之内,他对大唐取得了大胜等等,都可以写入报纸,让所有人知道他如今实力的强大,以及疆域的再次扩大。
报纸能够用到的,还有很多,李元吉一时间想到的,都有无数条。
岑文本听着李元吉所说的报纸,整个人都陷入了沉思,他没有李元吉想得那么多,如今虽有文书,但报纸这个新兴事物,岑文本从未了解,暂时也想不出更多可以运用的。
岑文本所想的,是李元吉现在已经提出来的这些。
岑文本皱眉思考着,李元吉也没有去打扰,此刻他自己都在头脑风暴,哪有时间去打扰岑文本。
过了许久,岑文本缓缓回过神来,目光火热的看向外面。
“杨统领,请进殿中一见。”
听着岑文本的声音,李元吉回过神来,看向岑文本的目光满是疑惑,这事叫杨建河进来做什么?
很快杨建河满脸疑惑的走进来,岑文本当即道:“杨统领,稍后我与大王之间的交谈,你一字不落,全部写出,可否?”
杨建河没有回应,而是看向李元吉,岑文本如今虽然是李元吉之下权力第一人,岑文本想要调动他,还不行。
李元吉这个时候也是知道岑文本想要做什么了,随即看向杨建河。
“去将林轩叫来。”
杨建河拱手下去,李元吉随即看向岑文本。
“林轩为王宫属官,是从长安跟本王一起过来的心腹,如今为舍官,就由他来记录吧。”
不一会的时间,林轩到来,李元吉让人拿来纸砚笔墨,也就是文房四宝。
李元吉随即示意岑文本,岑文本见状,才缓缓开口。
“大王,此所谓报纸,臣虽不知具体为何,但从大王所言,臣已有初步了解。
首先用于天下人观看,臣认为正好可行,如今正是要大力建设学院之际,百姓之中的读书人必然会大量增加,那些学子在学院所学知识,也能传回家中。 有了这个报纸,也不用太过担心许多百姓会看不懂,且各县、各乡、庒必然也有识字之人,在上面写上朝堂政要之事,也能让天下人直接知道,大王大力发展对他们的看重。
... -->>
第243章 主动给出去的,又岂会没有一点防备
李元吉目光火热,报纸的想法,也是出来不久,现在他也顾不得还没有完全完善的缺陷了,先试着搞起来,再慢慢完善。
舆论的重要性,李元吉很清楚,而除了舆论,便是便于政策的执行,以及树立强大的信心观念。
这个报纸,不像之前的邸报那般只针对各级衙署,而是针对天下所有人的,让天下人都知道一些实时发生的大事。
在之前,邸报便一直存在,邸报又称朝报、条报、杂报,据说邸报是在西汉时期开始实行,但是否在西汉就开始有,还没有准确定论,反正新闻史研究工作者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能够有证据表明的是,唐初时期就有邸报的存在,有明确证据支撑的。
李元吉也知道大唐是有邸报的,准确来说,这玩意在现在不叫邸报,叫文书,邸报是在宋朝时,才出现的这个名字。
大唐每个道,在长安都有办事处,一些决策、政策,下达地方就是通过各道在长安的办事处的人,将这些传回各道,然后再向下各州、各县进行宣读。
这个邸报,不对,是文书,是可以供各级衙署直接进行观看的,除了政策的下达,还有官员的变动,以及发生的一些时事,各个办事处都会选择录入一些,传回各道。
如今的文书,有类似报纸的基础,却又完全不能当做报纸来看待。
而如今李元吉提出的,就是完全不同,覆盖的人群,就完全不一样。
报纸想要投入到使用之中,除了要有印刷术,还对驿道要有要求。
因为报纸是给天下人看的,基数必然极大,一份报纸的篇幅就不小,若是人为抄录,李元吉得让几千上万人来抄写才行。
而即便有印刷术,纸张也是有着要求的,就比如大唐的纸张,只有宣纸才适合印刷,大唐如今的皮纸与麻纸,根本无法印刷,麻纸就不用说了,皮纸印刷出来的,都模糊不清。
至于使用宣纸印刷,宣纸的制造成本又太高昂,所以如今的大唐,李元吉即便把印刷术已经公布天下,但想要大规模应用都不可能。
这也是他当初将印刷术放出去增加自己声望,却又不担心的重要原因,这个印刷,只有皇宫以及那些大世家,才勉强能用,有那个资本用。
他能能主动给出去的好东西,又岂会没有一点防备。
而驿道也是尤为关键,一旦报纸印刷出来,就需要运送到各府、各州、各县,驿道有修建,那么送到的时间就快,要是道路不好,像那些偏远一点的地方,今年的报纸,估计要明年,那些地方的人才会收到。
驿道的修建完成,意味着可以使用快马进行运输,加上他大力发展水运,水运也会是一个非常不错,且又相对节约成本的运输。
如今这两项基础的,李元吉这里都已经能够解决,报纸的使用,是拥有基础条件的。
一旦报纸运用,到时他这里实行什么政策,天下百姓自己都能够通过报纸知道,下面的那些基层官吏想要蒙骗百姓,无疑更加困难。
而且还能督促各地基层官吏实行政策,而不会出现什么一些地方无视朝廷的政策的事情,即便还有,都会大大得到降低,真正的做皇权下乡。
李元吉如今虽然不是皇权,但也是王权,在他封地之内,跟皇权,又有什么区别?
而百姓只要知道,官府有没有按照政策行事,百姓同样也可以向上报官的,甚至是直接报到他这里来。
包括这次发生的这些事情,恐怕都不会再次发生,尤其是这次对这些官吏的处理,到时公布天下,天下百姓见到,只会更加欢喜鼓舞,会对他更加认可。
又比如倭国如今纳入他的封地之内,他对大唐取得了大胜等等,都可以写入报纸,让所有人知道他如今实力的强大,以及疆域的再次扩大。
报纸能够用到的,还有很多,李元吉一时间想到的,都有无数条。
岑文本听着李元吉所说的报纸,整个人都陷入了沉思,他没有李元吉想得那么多,如今虽有文书,但报纸这个新兴事物,岑文本从未了解,暂时也想不出更多可以运用的。
岑文本所想的,是李元吉现在已经提出来的这些。
岑文本皱眉思考着,李元吉也没有去打扰,此刻他自己都在头脑风暴,哪有时间去打扰岑文本。
过了许久,岑文本缓缓回过神来,目光火热的看向外面。
“杨统领,请进殿中一见。”
听着岑文本的声音,李元吉回过神来,看向岑文本的目光满是疑惑,这事叫杨建河进来做什么?
很快杨建河满脸疑惑的走进来,岑文本当即道:“杨统领,稍后我与大王之间的交谈,你一字不落,全部写出,可否?”
杨建河没有回应,而是看向李元吉,岑文本如今虽然是李元吉之下权力第一人,岑文本想要调动他,还不行。
李元吉这个时候也是知道岑文本想要做什么了,随即看向杨建河。
“去将林轩叫来。”
杨建河拱手下去,李元吉随即看向岑文本。
“林轩为王宫属官,是从长安跟本王一起过来的心腹,如今为舍官,就由他来记录吧。”
不一会的时间,林轩到来,李元吉让人拿来纸砚笔墨,也就是文房四宝。
李元吉随即示意岑文本,岑文本见状,才缓缓开口。
“大王,此所谓报纸,臣虽不知具体为何,但从大王所言,臣已有初步了解。
首先用于天下人观看,臣认为正好可行,如今正是要大力建设学院之际,百姓之中的读书人必然会大量增加,那些学子在学院所学知识,也能传回家中。 有了这个报纸,也不用太过担心许多百姓会看不懂,且各县、各乡、庒必然也有识字之人,在上面写上朝堂政要之事,也能让天下人直接知道,大王大力发展对他们的看重。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