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这个屋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要是许攸的判断是真的呢?
袁绍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会,既然是下属肯定应该不如领导了。作为领导的袁绍不会这样想:我是领导,但具体谋划和具体怎样做,我不如我的下属,我不如我的臣僚;我是领导,我只需要知人善任就很不错了。
领导需要决策,和曹操相比,袁绍的决策输的干干净净。
许攸没有赌气自杀,而是选择了投靠曹操。书中非常生动的描述了曹操的热情。曹操在营帐里面,一听说许攸来了——是跣足而出,来不及穿鞋跑着出来拉着许攸的手进自己的营帐。
许攸是袁绍的谋士,居然来到自己的营中,这不叫变化,还能叫什么?嗅觉敏锐的曹操当然不会放过机会!
许攸问曹操:“你的粮草还剩下多少?”
曹操回答:“没多少了,只剩半年不到了。”
“休瞒我!”
曹操故作犹豫,说道:“不满一月了。”
许攸看着曹操说道:“人言曹操奸诈,果然不假。”
曹操装出很为难的样子,小声附在许攸耳朵边说道:“只剩三日粮。”
许攸干脆说道:“休瞒我,粮尽矣!”随之拿出书信,并告诉了自己向袁绍建议偷袭许都的计划。
这个段落,我的《三国演义》前言部分说“这是曹操奸诈的一个铁证吧!”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这不是曹操奸诈的铁证,这是曹操作为一个社会身份人的特征。曹操如果说“粮尽矣!”许攸会认为对方一下子坦诚相待,也不错。但是,曹操作为一名军事家,政治家,他为了全军的生命安全和共同目标的达成,不轻言底线,不亮底牌,是值得肯定的职业操守。曹操没错,怎么能说他奸诈?说他奸诈,就像说他人品不行。他的工作需要如此,不能用简单的人品去衡量高低的。
许攸拿出书信和说出当初献给袁绍的计划后,曹操这位军事家深感惊险!军事真的就像赌博,就好像一念之差,压错了宝,输得倾尽!可是,这一念之差,又像是诸多差别汇集而成,在一个点上体现出来了。所以军事的结果,不是赌博,是地地道道的综合较量。
曹操恳求许攸:“愿先生教我?”
曹操多么的谦虚!
于是许攸就告诉了曹操最机密信息,他说道:“袁绍屯粮之所,尽在乌巢;守将淳于琼嗜酒如命,这是天赐予明公破袁之机。”
曹操一听,恍然大悟!于是立马召集将领,决定亲自去偷袭乌巢。他的将领们有顾虑,但是这个顾虑只是提醒曹操危险的可能性,就是许攸有可能是奸细。但是敏锐的曹操已经准确的判断,他的胜算就在于此,决定偷袭乌巢。
至于曹操为什么与袁绍不同,能准确的作出正确的判断,这里有人才学方面的范畴,也有观察家们的思路,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乌巢被袭,事关重大,袁绍像是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他营帐内的人才们吵起来了,一类意见是全力救乌巢,以张合为代表;一类意见是分兵,乌巢要救,又去袭取官渡曹军营寨,理由是围魏救赵,代表人物是郭图。
轮到袁绍这个领导决策了,他好不幸苦?不知道该怎么办?既然这样,就采纳郭图的建议,分兵去救乌巢,又去攻打官渡营寨。
究竟是张合的建议好,还是郭图的建议好,笔者认为都不好,因为错不在这里。如果非要二选一的话,那就选张合的,相对靠谱一些。万一乌巢被烧了,这场战争也就输了嘛,不如退后保存实力。守乌巢的那位“名将”已经把自己喝得不省人事,一万精兵被曹操5000人马如入无人之境,很顺利的把乌巢粮草烧了。淳于琼直到被俘虏,还醉醺醺的。这样的酒鬼,能被委以重任,最大的错误就是领导者不能知人善任。
书中,曹操把淳于琼脸上刺了字,羞辱激怒袁绍。袁绍几十万大军顷刻之间就支撑不住了,那种要解体的可怕,让袁绍更容易被谗言蛊惑,军中告密者比比皆是,人心惶惶!郭图害怕被问责,索性把责任推给攻打官渡的张合高览。这个人品都有问题的人激反了张合高览,迫使二人投降了曹操。曹操很信任的接纳了张合高览,这是一个领导者的底气,是一个领导者的魅力。
不能分别人才,不能采纳正确的意见,作什么领导?领导缺乏应有的判断力,作什么领导?袁绍之败,败之固然。
如果说先前的预判和对比是理论上二人之间的差别,那么现在事情发展的结局使得领导者之间的差距就摆在台面上了。领导者之间的差别一直都在上演,不停的演绎着决策能力和知人善任的韬略故事。
沮授是死也要忠于河北势力的,所以甘心就戮。
田丰听说袁绍打了败仗,有人跟他说:“这下说明你是对的了,主公回来一定会赦免你。”
田丰在狱中说了一段让人凄楚的话,也是对袁绍这个人的又一次评价,这也是人才站错队之后的悲哀。田丰说道:“袁绍要是打了胜仗,他会大人不计小人过,顶多奚落我一顿,我还能活;要是打了败仗,羞见于我,恼羞成怒,我也就死路一条了。我如今是死期将至了。”
杀田丰这件事,就是袁绍的决定,有人献馋,你领导信了,其实是你领导要这么做,只是需要有个人推波助澜。
相比之下,陈琳把曹操骂的那么惨,曹操还是没有杀他的,还委任了官职。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连同曹操祖宗十八代都骂上了,深度鄙视曹操的家室,不可谓不狠。把曹操骂的头痛病都反而转好了,这样的檄文就是出自于陈琳之笔。曹操没有报复陈琳,但也很生气,问陈琳:“侮辱我也就算了,为什么辱及我祖我父!”
陈琳就是一介文弱书生,却不惧怕,说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袁绍失败了,死前仍然执迷不悟,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没能平等的看待人才和敬重人才。他觉得自己是领导,始终高高在上,死时大呼:“此天亡我也!”
审配仍然坚守邺城,曹操兵临城下。审配下令,把投降曹操的辛毗一家老小,押送到城楼上斩首,一刀一个。
城下的辛毗哭爹喊娘,差点哭昏过去了!邺城被破,曹军进入,俘虏了审配。审配拒不降曹,他说道:“我主在北,可让我面北而死。”
曹操答应了审配这最后的恳求。审配又转身对辛毗说道:“杀你全家的,乃是你的兄长辛评,它生前叮嘱:‘如果吾弟降曹,当戮其全家。’”
曹操于是感慨:“河北多义士,盖袁绍不能用耳!”
曹操说他们是“义士”,在古代战场上,能平等的看待对方阵营的成员,并予以公正的评价,甚至尊重他们,这是很难得的。曹操可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演义》如果说关羽用自己的行为在阐述“义”的内涵,那么曹操是成就他人之义来阐述着自己的大义。就算是“小人”,不是义士,曹操也体现出难得的宽容大度。手下将士搜出一箩筐来往的密信,建议杀掉这些不忠心的人。
曹操说道:“当初两军对垒,连我都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人?都烧了吧,不要看了。”众心乃定。
群雄逐鹿,一个最强大的对手倒下了,河北平定。曹操回眸过去,叹道:“当初我问本初‘如不济事,公当如何?’本初说‘我回河北,雄踞河朔,南临黄河,以观天下。’本初问我,我说‘我以道御之,可无往不利!’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不在人世矣!”
曹操希望袁谭能够识时务,也为了袁绍能存一脉,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袁谭。可袁绍的几个儿子总是不肯消停,袁谭再次背叛之后,曹操还是杀了袁谭。袁尚、袁熙逃去了辽东,途中郭嘉病故,死前告诉曹操不要急于攻打辽东公孙氏。后来果然不出郭嘉所料,辽东公孙与二袁互相猜忌,公孙杀了二袁,给曹操送来人头。郭嘉信中的意思是,对方同患难则相亲,一旦无事平安了,就会互相猜忌,互相攻伐。
北征乌丸,路途遥远,曹操决定一鼓作气解决北方问题,彻底扫平北方带来的威胁,之后一意经略南方。但是北征乌丸,相当凶险,虽然最后获得了胜利,但是回到许都之后,曹操除了奖励有功的将士,也奖励了曾经劝阻北征乌丸的人。曹操没有因为胜利而得意,他很清醒,在领导决策的才能方面,在胜利的现实和失败的可能关系中,他很唯物主义,用科学的态度来指导自己的战略决策。曹操不仅是个明白人,也的确是个好领导。
?要是许攸的判断是真的呢?
袁绍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会,既然是下属肯定应该不如领导了。作为领导的袁绍不会这样想:我是领导,但具体谋划和具体怎样做,我不如我的下属,我不如我的臣僚;我是领导,我只需要知人善任就很不错了。
领导需要决策,和曹操相比,袁绍的决策输的干干净净。
许攸没有赌气自杀,而是选择了投靠曹操。书中非常生动的描述了曹操的热情。曹操在营帐里面,一听说许攸来了——是跣足而出,来不及穿鞋跑着出来拉着许攸的手进自己的营帐。
许攸是袁绍的谋士,居然来到自己的营中,这不叫变化,还能叫什么?嗅觉敏锐的曹操当然不会放过机会!
许攸问曹操:“你的粮草还剩下多少?”
曹操回答:“没多少了,只剩半年不到了。”
“休瞒我!”
曹操故作犹豫,说道:“不满一月了。”
许攸看着曹操说道:“人言曹操奸诈,果然不假。”
曹操装出很为难的样子,小声附在许攸耳朵边说道:“只剩三日粮。”
许攸干脆说道:“休瞒我,粮尽矣!”随之拿出书信,并告诉了自己向袁绍建议偷袭许都的计划。
这个段落,我的《三国演义》前言部分说“这是曹操奸诈的一个铁证吧!”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这不是曹操奸诈的铁证,这是曹操作为一个社会身份人的特征。曹操如果说“粮尽矣!”许攸会认为对方一下子坦诚相待,也不错。但是,曹操作为一名军事家,政治家,他为了全军的生命安全和共同目标的达成,不轻言底线,不亮底牌,是值得肯定的职业操守。曹操没错,怎么能说他奸诈?说他奸诈,就像说他人品不行。他的工作需要如此,不能用简单的人品去衡量高低的。
许攸拿出书信和说出当初献给袁绍的计划后,曹操这位军事家深感惊险!军事真的就像赌博,就好像一念之差,压错了宝,输得倾尽!可是,这一念之差,又像是诸多差别汇集而成,在一个点上体现出来了。所以军事的结果,不是赌博,是地地道道的综合较量。
曹操恳求许攸:“愿先生教我?”
曹操多么的谦虚!
于是许攸就告诉了曹操最机密信息,他说道:“袁绍屯粮之所,尽在乌巢;守将淳于琼嗜酒如命,这是天赐予明公破袁之机。”
曹操一听,恍然大悟!于是立马召集将领,决定亲自去偷袭乌巢。他的将领们有顾虑,但是这个顾虑只是提醒曹操危险的可能性,就是许攸有可能是奸细。但是敏锐的曹操已经准确的判断,他的胜算就在于此,决定偷袭乌巢。
至于曹操为什么与袁绍不同,能准确的作出正确的判断,这里有人才学方面的范畴,也有观察家们的思路,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乌巢被袭,事关重大,袁绍像是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他营帐内的人才们吵起来了,一类意见是全力救乌巢,以张合为代表;一类意见是分兵,乌巢要救,又去袭取官渡曹军营寨,理由是围魏救赵,代表人物是郭图。
轮到袁绍这个领导决策了,他好不幸苦?不知道该怎么办?既然这样,就采纳郭图的建议,分兵去救乌巢,又去攻打官渡营寨。
究竟是张合的建议好,还是郭图的建议好,笔者认为都不好,因为错不在这里。如果非要二选一的话,那就选张合的,相对靠谱一些。万一乌巢被烧了,这场战争也就输了嘛,不如退后保存实力。守乌巢的那位“名将”已经把自己喝得不省人事,一万精兵被曹操5000人马如入无人之境,很顺利的把乌巢粮草烧了。淳于琼直到被俘虏,还醉醺醺的。这样的酒鬼,能被委以重任,最大的错误就是领导者不能知人善任。
书中,曹操把淳于琼脸上刺了字,羞辱激怒袁绍。袁绍几十万大军顷刻之间就支撑不住了,那种要解体的可怕,让袁绍更容易被谗言蛊惑,军中告密者比比皆是,人心惶惶!郭图害怕被问责,索性把责任推给攻打官渡的张合高览。这个人品都有问题的人激反了张合高览,迫使二人投降了曹操。曹操很信任的接纳了张合高览,这是一个领导者的底气,是一个领导者的魅力。
不能分别人才,不能采纳正确的意见,作什么领导?领导缺乏应有的判断力,作什么领导?袁绍之败,败之固然。
如果说先前的预判和对比是理论上二人之间的差别,那么现在事情发展的结局使得领导者之间的差距就摆在台面上了。领导者之间的差别一直都在上演,不停的演绎着决策能力和知人善任的韬略故事。
沮授是死也要忠于河北势力的,所以甘心就戮。
田丰听说袁绍打了败仗,有人跟他说:“这下说明你是对的了,主公回来一定会赦免你。”
田丰在狱中说了一段让人凄楚的话,也是对袁绍这个人的又一次评价,这也是人才站错队之后的悲哀。田丰说道:“袁绍要是打了胜仗,他会大人不计小人过,顶多奚落我一顿,我还能活;要是打了败仗,羞见于我,恼羞成怒,我也就死路一条了。我如今是死期将至了。”
杀田丰这件事,就是袁绍的决定,有人献馋,你领导信了,其实是你领导要这么做,只是需要有个人推波助澜。
相比之下,陈琳把曹操骂的那么惨,曹操还是没有杀他的,还委任了官职。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连同曹操祖宗十八代都骂上了,深度鄙视曹操的家室,不可谓不狠。把曹操骂的头痛病都反而转好了,这样的檄文就是出自于陈琳之笔。曹操没有报复陈琳,但也很生气,问陈琳:“侮辱我也就算了,为什么辱及我祖我父!”
陈琳就是一介文弱书生,却不惧怕,说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袁绍失败了,死前仍然执迷不悟,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没能平等的看待人才和敬重人才。他觉得自己是领导,始终高高在上,死时大呼:“此天亡我也!”
审配仍然坚守邺城,曹操兵临城下。审配下令,把投降曹操的辛毗一家老小,押送到城楼上斩首,一刀一个。
城下的辛毗哭爹喊娘,差点哭昏过去了!邺城被破,曹军进入,俘虏了审配。审配拒不降曹,他说道:“我主在北,可让我面北而死。”
曹操答应了审配这最后的恳求。审配又转身对辛毗说道:“杀你全家的,乃是你的兄长辛评,它生前叮嘱:‘如果吾弟降曹,当戮其全家。’”
曹操于是感慨:“河北多义士,盖袁绍不能用耳!”
曹操说他们是“义士”,在古代战场上,能平等的看待对方阵营的成员,并予以公正的评价,甚至尊重他们,这是很难得的。曹操可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演义》如果说关羽用自己的行为在阐述“义”的内涵,那么曹操是成就他人之义来阐述着自己的大义。就算是“小人”,不是义士,曹操也体现出难得的宽容大度。手下将士搜出一箩筐来往的密信,建议杀掉这些不忠心的人。
曹操说道:“当初两军对垒,连我都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人?都烧了吧,不要看了。”众心乃定。
群雄逐鹿,一个最强大的对手倒下了,河北平定。曹操回眸过去,叹道:“当初我问本初‘如不济事,公当如何?’本初说‘我回河北,雄踞河朔,南临黄河,以观天下。’本初问我,我说‘我以道御之,可无往不利!’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不在人世矣!”
曹操希望袁谭能够识时务,也为了袁绍能存一脉,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袁谭。可袁绍的几个儿子总是不肯消停,袁谭再次背叛之后,曹操还是杀了袁谭。袁尚、袁熙逃去了辽东,途中郭嘉病故,死前告诉曹操不要急于攻打辽东公孙氏。后来果然不出郭嘉所料,辽东公孙与二袁互相猜忌,公孙杀了二袁,给曹操送来人头。郭嘉信中的意思是,对方同患难则相亲,一旦无事平安了,就会互相猜忌,互相攻伐。
北征乌丸,路途遥远,曹操决定一鼓作气解决北方问题,彻底扫平北方带来的威胁,之后一意经略南方。但是北征乌丸,相当凶险,虽然最后获得了胜利,但是回到许都之后,曹操除了奖励有功的将士,也奖励了曾经劝阻北征乌丸的人。曹操没有因为胜利而得意,他很清醒,在领导决策的才能方面,在胜利的现实和失败的可能关系中,他很唯物主义,用科学的态度来指导自己的战略决策。曹操不仅是个明白人,也的确是个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