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神秘莫测的悬案故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禹治水,是尽人皆知的一个古老传说。
约在四千多年之前,也就是尧为部落首领时,中国黄河流域频发洪水,浊浪滔天,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灾难;《孟子·滕文公上》对此写道:“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滕文公下》又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大水淹没了庄稼,吞噬了住所,逼迫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迁徙,水患成为当时最大的灾难。
其实,这种巨大灾难,早在尧之前的共工氏族时期就产生了。当时,洪水还没有这样频繁,仍有十分之二的陆地可供选择,人们一边繁衍生息,一边尝试开展对水的斗争,渐渐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采取“撤高垫洼”的办法,对付日益增长的洪水,即从山丘高岗处取来土石,加高自己的住所,获得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若干年后这种办法宣告失败。一是人们忙碌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洪水进逼的速度;二是加高自己的住所,势必影响别人的安全,为此引发了部落之间的战争,共工氏族竟然被唐氏族毫不客气地灭掉了。
现在轮到尧做首领,洪水不仅没有减退,反而更加肆虐。面对生存的严重威胁,尧请众人商议对策,大家认为鲧能治水,公推他为一线指挥官,率领众人展开声势浩大的抗洪斗争。
这位鲧是什么人呢?《史记·夏本纪》讲过他的家世:“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这就是说鲧是黄帝之曾孙。也有的说鲧是黄帝的孙子(如《山海经·海内经》),还有的说“颛顼五世而生鲧”(如《汉书》)。不论哪种说法,都承认鲧是黄帝的后代,有着高贵的身份和血统。更重要的是鲧在众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信和号召力:一是鲧发明过耒耜等常用农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二是他教会了人们种植五谷,驯服驾驭了耕牛,从此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成;三是他创建了城郭;改进了住所,并在防洪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经验,显示了出色的才干,选择鲧做治水首领是很合适的。
鲧的治水经验概括起来就是“水来土掩”。即用填堙的办法阻挡洪水。他总结了共工氏的失败教训,把提高整个居住区的高度改为四周筑以围墙,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搬运土石方的工作量,也使居住区更加集中和有序,提高了战胜水患的整体力量。《尚书·洪范》及《国语·鲁语上》等古籍中,留下了“鲧堙洪水”、“鲧障洪水”和“鲧作三仞之城”等记载,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然而由于人手太少,加之生产工具简陋,开采和搬运土石方的数量远远赶不上筑墙的需要。继续上涨的洪水,冲垮了堵截的土墙,淹死了很多人口,治水面临失败。在此危急关头,鲧想借用神的力量。他记起天帝那里有个名叫“息壤”的宝贝,水涨它也增高,用来可保无虞。鲧果断决定“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想不到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惹怒了天帝,“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可怜一位舍己为民的治水英雄,悲壮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山海经·海内经》)。
鲧被杀之后,灵魂不灭,尸体不腐,天帝知道他不甘心死亡,遂命一位神人用“吴刀”把鲧的肚子剖开,彻底打消他复活的念头。不想鲧的肚子刚被剖开,从中跃出一条生有双角的虬龙,这就是鲧的儿子大禹。
关于禹的出生,还有另外说法。据《遁甲开山图》等史料记载,鲧的妻子名叫女嬉,“得石子如珠,受而吞之,受孕,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洪水”。禹出生时,其母剖腹而产,其地点在广柔县之石纽乡(今四川理县东北)。淮南人甚至认为六月六日是禹的生日,开展过一些纪念活动,后来则演变成水神的节日。
总之,不管鲧是被天帝杀死还是让上司治罪,都是因为治水不利而丢了性命。
鲧死之后,洪水之害并未减缓,新上任的部落首领舜经过考察了解,遂把继续治水的任务交给了鲧的儿子大禹。为了协助禹做好这项宏大工程,舜还委派商族的氏族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夷族首领伯益等前来助阵,据说连共工氏族的后裔四岳也参与此事,可见治水是项很紧迫的工作。
大禹是一位既有领导才干又有实干精神的首领。面对浊浪滔天的洪水和遍地哀鸣的灾民,他感到了肩头责任的重大,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一定消除水患,拯救天下黎民。大禹先是认真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并吸取了其中的经验,《国语·鲁语》说禹“修鲧之功”,就是这个意思。在此基础上,大禹一步一步地实施自己的治水方略:
确定正确方法,搞好全面规划
在大禹看来,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单纯填堵,这种方法虽能奏效一时,但解决不了长远问题,因为人的力量有限,不可能堵住这么大的洪水。于是大禹经过周密思考,确定了堙塞与疏导相结合的方式。后秦王嘉的《拾遗记》说“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这里说的黄龙又叫应龙,生有强劲的翅膀和有力的尾巴,能帮助大禹勘察地形,用尾巴划开地面,引导洪水滚滚向前。玄龟,即当年帮助鲧治水的鸱龟,它能拖尾留痕,鲧曾沿痕筑堤。大禹改为按痕挖沟,形成新的河流。青泥,即鲧从天帝那里偷来的“息壤”,可以筑成一道道堤坝。大禹采取这种堵、引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顺应了水的流动规律,一方面灵活处理了水与土的相互关系,无疑是治水工作的正确策略。
治理大面积的洪水不仅要有正确的方法,还应制定全面规划,否则不是顾此失彼,就是抓不住重点,仍是功不补患。为此,大禹实地勘察山川地形,作出重要标示,使治水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据《尸子辑本》载:“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中。”《拾遗记》等古籍还说大禹一心一意治水,感动了一些神仙,人面蛇身的伏羲送给大禹一支一尺二寸长的“玉简”,使他拿来量度大地,平定水土;马首龙身的汶川神帮助大禹推倒两座大山,打开洪水排泄的通道。
以上虽是神话传说,却可以看出大禹一有“观于河”的求实精神,二有“河图”具体规划,三有“玉简”得力工具,四有几位神仙的大力帮助,从而为他的治水工作铺平了成功的道路。
抓好重点工程,解决治水难点
要把洪水引向远处,免不了遇到大山高岗的拦截,大禹以无比的勇气和魄力,劈山斩石,导引洪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头一项重点工程是治理长江。江水必须通过三峡,而当时的三峡无水路可走。大禹挥起神斧劈山,山体不为所动;又命神牛用角去撬,结果撬弯了牛角,仍然不见寸功。后来,在天帝的提示下,大禹改用神凿开山,很快凿成了三峡。他怕山神生出草木,借以阻碍水路,又命火神燃起大火,烧碎了三峡石壁,至今寸草不生。
再就是疏理黄河。大禹先从青海积石山下动工,一路顺利导水,到了龙门山与吕梁山相接之处,没有了黄河的去路。大禹拿起神斧,把龙门山劈为两半,河水呼啸而出,至今留有龙门。最有名的是大禹开凿三门峡的故事。黄河出龙门之后,行不上几百里,被一座砥柱山再次拦住去路,大禹跃马山上,观看山势走向,然后奋力把山凿成三门,河水分流,包山而过,至今山崖上尚有两个明显的圆坑,颇似马蹄印痕,相传是大禹神马留下的足迹。
大禹治水,不仅开河导流,还要治山造田。经禹治理充填的名山有南山和梁山等,如《诗经·小雅·信南山》载:“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大雅·韩奕》也说:“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在... -->>
大禹治水,是尽人皆知的一个古老传说。
约在四千多年之前,也就是尧为部落首领时,中国黄河流域频发洪水,浊浪滔天,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灾难;《孟子·滕文公上》对此写道:“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滕文公下》又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大水淹没了庄稼,吞噬了住所,逼迫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迁徙,水患成为当时最大的灾难。
其实,这种巨大灾难,早在尧之前的共工氏族时期就产生了。当时,洪水还没有这样频繁,仍有十分之二的陆地可供选择,人们一边繁衍生息,一边尝试开展对水的斗争,渐渐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采取“撤高垫洼”的办法,对付日益增长的洪水,即从山丘高岗处取来土石,加高自己的住所,获得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若干年后这种办法宣告失败。一是人们忙碌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洪水进逼的速度;二是加高自己的住所,势必影响别人的安全,为此引发了部落之间的战争,共工氏族竟然被唐氏族毫不客气地灭掉了。
现在轮到尧做首领,洪水不仅没有减退,反而更加肆虐。面对生存的严重威胁,尧请众人商议对策,大家认为鲧能治水,公推他为一线指挥官,率领众人展开声势浩大的抗洪斗争。
这位鲧是什么人呢?《史记·夏本纪》讲过他的家世:“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这就是说鲧是黄帝之曾孙。也有的说鲧是黄帝的孙子(如《山海经·海内经》),还有的说“颛顼五世而生鲧”(如《汉书》)。不论哪种说法,都承认鲧是黄帝的后代,有着高贵的身份和血统。更重要的是鲧在众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信和号召力:一是鲧发明过耒耜等常用农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二是他教会了人们种植五谷,驯服驾驭了耕牛,从此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成;三是他创建了城郭;改进了住所,并在防洪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经验,显示了出色的才干,选择鲧做治水首领是很合适的。
鲧的治水经验概括起来就是“水来土掩”。即用填堙的办法阻挡洪水。他总结了共工氏的失败教训,把提高整个居住区的高度改为四周筑以围墙,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搬运土石方的工作量,也使居住区更加集中和有序,提高了战胜水患的整体力量。《尚书·洪范》及《国语·鲁语上》等古籍中,留下了“鲧堙洪水”、“鲧障洪水”和“鲧作三仞之城”等记载,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然而由于人手太少,加之生产工具简陋,开采和搬运土石方的数量远远赶不上筑墙的需要。继续上涨的洪水,冲垮了堵截的土墙,淹死了很多人口,治水面临失败。在此危急关头,鲧想借用神的力量。他记起天帝那里有个名叫“息壤”的宝贝,水涨它也增高,用来可保无虞。鲧果断决定“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想不到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惹怒了天帝,“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可怜一位舍己为民的治水英雄,悲壮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山海经·海内经》)。
鲧被杀之后,灵魂不灭,尸体不腐,天帝知道他不甘心死亡,遂命一位神人用“吴刀”把鲧的肚子剖开,彻底打消他复活的念头。不想鲧的肚子刚被剖开,从中跃出一条生有双角的虬龙,这就是鲧的儿子大禹。
关于禹的出生,还有另外说法。据《遁甲开山图》等史料记载,鲧的妻子名叫女嬉,“得石子如珠,受而吞之,受孕,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洪水”。禹出生时,其母剖腹而产,其地点在广柔县之石纽乡(今四川理县东北)。淮南人甚至认为六月六日是禹的生日,开展过一些纪念活动,后来则演变成水神的节日。
总之,不管鲧是被天帝杀死还是让上司治罪,都是因为治水不利而丢了性命。
鲧死之后,洪水之害并未减缓,新上任的部落首领舜经过考察了解,遂把继续治水的任务交给了鲧的儿子大禹。为了协助禹做好这项宏大工程,舜还委派商族的氏族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夷族首领伯益等前来助阵,据说连共工氏族的后裔四岳也参与此事,可见治水是项很紧迫的工作。
大禹是一位既有领导才干又有实干精神的首领。面对浊浪滔天的洪水和遍地哀鸣的灾民,他感到了肩头责任的重大,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一定消除水患,拯救天下黎民。大禹先是认真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并吸取了其中的经验,《国语·鲁语》说禹“修鲧之功”,就是这个意思。在此基础上,大禹一步一步地实施自己的治水方略:
确定正确方法,搞好全面规划
在大禹看来,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单纯填堵,这种方法虽能奏效一时,但解决不了长远问题,因为人的力量有限,不可能堵住这么大的洪水。于是大禹经过周密思考,确定了堙塞与疏导相结合的方式。后秦王嘉的《拾遗记》说“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这里说的黄龙又叫应龙,生有强劲的翅膀和有力的尾巴,能帮助大禹勘察地形,用尾巴划开地面,引导洪水滚滚向前。玄龟,即当年帮助鲧治水的鸱龟,它能拖尾留痕,鲧曾沿痕筑堤。大禹改为按痕挖沟,形成新的河流。青泥,即鲧从天帝那里偷来的“息壤”,可以筑成一道道堤坝。大禹采取这种堵、引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顺应了水的流动规律,一方面灵活处理了水与土的相互关系,无疑是治水工作的正确策略。
治理大面积的洪水不仅要有正确的方法,还应制定全面规划,否则不是顾此失彼,就是抓不住重点,仍是功不补患。为此,大禹实地勘察山川地形,作出重要标示,使治水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据《尸子辑本》载:“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中。”《拾遗记》等古籍还说大禹一心一意治水,感动了一些神仙,人面蛇身的伏羲送给大禹一支一尺二寸长的“玉简”,使他拿来量度大地,平定水土;马首龙身的汶川神帮助大禹推倒两座大山,打开洪水排泄的通道。
以上虽是神话传说,却可以看出大禹一有“观于河”的求实精神,二有“河图”具体规划,三有“玉简”得力工具,四有几位神仙的大力帮助,从而为他的治水工作铺平了成功的道路。
抓好重点工程,解决治水难点
要把洪水引向远处,免不了遇到大山高岗的拦截,大禹以无比的勇气和魄力,劈山斩石,导引洪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头一项重点工程是治理长江。江水必须通过三峡,而当时的三峡无水路可走。大禹挥起神斧劈山,山体不为所动;又命神牛用角去撬,结果撬弯了牛角,仍然不见寸功。后来,在天帝的提示下,大禹改用神凿开山,很快凿成了三峡。他怕山神生出草木,借以阻碍水路,又命火神燃起大火,烧碎了三峡石壁,至今寸草不生。
再就是疏理黄河。大禹先从青海积石山下动工,一路顺利导水,到了龙门山与吕梁山相接之处,没有了黄河的去路。大禹拿起神斧,把龙门山劈为两半,河水呼啸而出,至今留有龙门。最有名的是大禹开凿三门峡的故事。黄河出龙门之后,行不上几百里,被一座砥柱山再次拦住去路,大禹跃马山上,观看山势走向,然后奋力把山凿成三门,河水分流,包山而过,至今山崖上尚有两个明显的圆坑,颇似马蹄印痕,相传是大禹神马留下的足迹。
大禹治水,不仅开河导流,还要治山造田。经禹治理充填的名山有南山和梁山等,如《诗经·小雅·信南山》载:“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大雅·韩奕》也说:“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