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三生轮回罂缘狐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物思想的名篇。其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罂粟说完后,台下的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接下来,我们再学一个有关庄子的故事,鼓盆而歌。”
台下的学生又面面相觑。
罂粟无奈地叹气,涉猎甚少、思想狭隘,这帮学生怎么看都已经人模人样,少说已经有千年修为了,庄子投胎转世也不知道几轮了,他们居然连庄子也不知道.......真不知道他们来私塾学了些什么?
罂粟摇摇头,不急不缓地说,“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其是庄子旧友,觉得有必要去安慰庄子。惠施面罩悲悯之容,严肃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撮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看见惠施吊丧来了,也不招呼,仍欢唱。
惠施问:“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曰:“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罂粟道完故事的原委后,台下的学生议论纷纷:
“这样不合礼仪,太有伤风化了。”
“对啊,在《论语》等典籍中,有不少关于孔子在死亡情境中表现出十分哀伤的记载。他最悲伤的一次是面对其的弟子颜回之逝世所流露的。其认为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亲人离世,悲痛乃人之常情。”
“不,庄子的想法很独特。”
学生们讨论得不可开交,各抒己见。
罂粟听着他们的讨论,用戒尺轻敲了一下桌子,学生顿时缄口不言,齐齐地望着罂粟,齐声道,“望夫子请教。”
罂粟缓缓道来,“鼓盆而歌是庄子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其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之上。他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季的运行一样。‘生’的从无到有,‘死的从有到无,也都是自然的变化。就此而言,站在宏观的宇宙变化理路看来,生不足以喜,死不足以悲。否则就是不知命。他身为凡人,却有这样的领悟,确实难能可贵。”
“在思想史上,孔子与庄子提出了两个不同的生死观,一个代表儒家,一个代表道家。‘死’如果有什么意义,完全靠‘生’的意义来解决。
孔子的思想重点是教人如何实践仁,要仁‘无求生以害仁’,为此人活着而没有仁爱,生命还什么意义呢?所以在必不得已的时候,宁愿杀生成仁。
庄子对生和死有很深透的见解,他说:人之生,也就伴随着死,一个生命的消失,就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宇宙间只不过是一口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但聚与散,只是现象,气的本体则没有所谓的聚散,无聚散之气,是生命的本原,从现象看来,有生灭之相,但灭而不灭,所以说‘死也生之始’。
再者,在《齐物论》中,庄子表明了对死生如一的看法,他认为人生在世上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人生就如做一场梦般,不过当我们在做梦的时候却又不知到我们是正在做梦,梦中又占其梦,唯有在觉醒后才知是大梦。然,人生如梦,那么死后便是觉,到底我们现在是梦呢?还是觉呢?是生呢?抑是死?因此《齐物论》中,庄子梦蝶以寄托有分和无分,所谓的有分就是个体互异,无分就是万物齐一,实质是说:‘万象不齐,有分是现象,是梦幻;而本真则为绝对、无分、齐一、不变。’这可以说是生死如一的基本观念
生和死,在庄子看来,只是生命中的个别现象。之所以会注意这些现象,那是因为人固执着用‘差别相’以审断所谓的生和死;这样的态度致使人‘悦生恶死’,或是‘贪生怕死’。
庄子以整体宇宙的流行来宏观生死的现象,以‘万物毕同毕异’的知性以统合整体的慧心。人与宇宙是为‘一’,不可分;因而,人生的诸般现象,放在宇宙的大化流行中,也都是和谐的,在现象与现象之间没有差别。这也是‘以道观之’的立场。在‘道’的运作下,一切都能‘道通为一’。所以,所提及的‘生’和‘死’之现象,在‘道’的观点下,是没有任何区分的。同时,‘死生同状’‘以死生为一’的思想基础也在‘以道观之’的原则下形成。
其实,道内存于万物,也正是道本体的外现。因此,万物的存在由道的创生而开始、由道的内存延续、而运作;简言之,万物由道而来,终需回归到道;但万物的运作亦是道在引导。
他也提及道,真人、至人、神人由于了解到‘道’的这种特性,因而,亦领悟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论’之境界。
一个人能顺着自然的本性生活,视死生为如夜旦之常,自然就不会悦生恶死,活着不必感到欣喜,死也不必以为是末日临头。如果真懂得生死只不过是自然现象,人是可以无拘无束的来,又无拘无束地去。
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既然生必然要转化为死,死也要转化为生,既然生有生的意义,死也有死得价值,那么人们对生死的态度就应该是坦然地面对它,安然地顺从它。在庄子看来,生是时机,死是顺化,人只有能够坦然地随顺生死之化,才算是真正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庄子主张修养的最高目标为远到至人、神人的胸襟,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因而能够泯合天人,冥绝生死,而至于“心斋”、“坐忘”的胜境,此时一切外在生死成毁的变化,都不能扰乱他内心的宁静。故能齐万物、外生死。此为内圣之道修养的极致,虽非常人所能,但宜心向往之。
庄子的人生是平淡的、寂寞的、理智的、安详的。变化是必然的,死亡只是人生过程中的最后一幕。那是从某一种存在转化为另一种存在,来自无,复归于无,这就是他的生死观。”
罂粟缓缓地、滔滔不绝地讲完自己对庄子的观点后,看向在座的各位学生。
台下所有学生,包括不知道什么时候睡饱醒来的清弦,也用佩服得五体投地的眼神看向罂粟。
罂粟微眯着丹凤眼看向清弦.......
嘉懿看到对视的两人后,咬着嘴唇,怒瞪罂粟.......
罂粟转移视线,缓缓开口道,“各位还有什么不懂吗?没有的话就下课。”
“夫子,下节课还讲庄子么?”
“嗯!那散了吧。”罂粟说完,怒瞪了清弦一眼,身形一隐,便离开了学思斋。
清弦光明正大地对她笑了笑。
本想多与美人夫子进一步探讨庄子和生死观的学生看到夫子如此急不可耐地消失了,不禁悻悻然地叹气,“还不知道夫子姓甚名谁呢!”
“夫子如此美貌如花,你说她芳龄多大了......”
“咳咳.....”瑾瑜假装咳嗽一声。
讨论的学生顿时停止了议论。
瑾瑜说,“闲谈莫论人言。”
其他学生点点头,毕恭毕敬地回答道,“是,大皇子。”说完,便一一散去。
物思想的名篇。其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罂粟说完后,台下的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接下来,我们再学一个有关庄子的故事,鼓盆而歌。”
台下的学生又面面相觑。
罂粟无奈地叹气,涉猎甚少、思想狭隘,这帮学生怎么看都已经人模人样,少说已经有千年修为了,庄子投胎转世也不知道几轮了,他们居然连庄子也不知道.......真不知道他们来私塾学了些什么?
罂粟摇摇头,不急不缓地说,“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其是庄子旧友,觉得有必要去安慰庄子。惠施面罩悲悯之容,严肃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撮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看见惠施吊丧来了,也不招呼,仍欢唱。
惠施问:“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曰:“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罂粟道完故事的原委后,台下的学生议论纷纷:
“这样不合礼仪,太有伤风化了。”
“对啊,在《论语》等典籍中,有不少关于孔子在死亡情境中表现出十分哀伤的记载。他最悲伤的一次是面对其的弟子颜回之逝世所流露的。其认为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亲人离世,悲痛乃人之常情。”
“不,庄子的想法很独特。”
学生们讨论得不可开交,各抒己见。
罂粟听着他们的讨论,用戒尺轻敲了一下桌子,学生顿时缄口不言,齐齐地望着罂粟,齐声道,“望夫子请教。”
罂粟缓缓道来,“鼓盆而歌是庄子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其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之上。他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季的运行一样。‘生’的从无到有,‘死的从有到无,也都是自然的变化。就此而言,站在宏观的宇宙变化理路看来,生不足以喜,死不足以悲。否则就是不知命。他身为凡人,却有这样的领悟,确实难能可贵。”
“在思想史上,孔子与庄子提出了两个不同的生死观,一个代表儒家,一个代表道家。‘死’如果有什么意义,完全靠‘生’的意义来解决。
孔子的思想重点是教人如何实践仁,要仁‘无求生以害仁’,为此人活着而没有仁爱,生命还什么意义呢?所以在必不得已的时候,宁愿杀生成仁。
庄子对生和死有很深透的见解,他说:人之生,也就伴随着死,一个生命的消失,就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宇宙间只不过是一口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但聚与散,只是现象,气的本体则没有所谓的聚散,无聚散之气,是生命的本原,从现象看来,有生灭之相,但灭而不灭,所以说‘死也生之始’。
再者,在《齐物论》中,庄子表明了对死生如一的看法,他认为人生在世上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人生就如做一场梦般,不过当我们在做梦的时候却又不知到我们是正在做梦,梦中又占其梦,唯有在觉醒后才知是大梦。然,人生如梦,那么死后便是觉,到底我们现在是梦呢?还是觉呢?是生呢?抑是死?因此《齐物论》中,庄子梦蝶以寄托有分和无分,所谓的有分就是个体互异,无分就是万物齐一,实质是说:‘万象不齐,有分是现象,是梦幻;而本真则为绝对、无分、齐一、不变。’这可以说是生死如一的基本观念
生和死,在庄子看来,只是生命中的个别现象。之所以会注意这些现象,那是因为人固执着用‘差别相’以审断所谓的生和死;这样的态度致使人‘悦生恶死’,或是‘贪生怕死’。
庄子以整体宇宙的流行来宏观生死的现象,以‘万物毕同毕异’的知性以统合整体的慧心。人与宇宙是为‘一’,不可分;因而,人生的诸般现象,放在宇宙的大化流行中,也都是和谐的,在现象与现象之间没有差别。这也是‘以道观之’的立场。在‘道’的运作下,一切都能‘道通为一’。所以,所提及的‘生’和‘死’之现象,在‘道’的观点下,是没有任何区分的。同时,‘死生同状’‘以死生为一’的思想基础也在‘以道观之’的原则下形成。
其实,道内存于万物,也正是道本体的外现。因此,万物的存在由道的创生而开始、由道的内存延续、而运作;简言之,万物由道而来,终需回归到道;但万物的运作亦是道在引导。
他也提及道,真人、至人、神人由于了解到‘道’的这种特性,因而,亦领悟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论’之境界。
一个人能顺着自然的本性生活,视死生为如夜旦之常,自然就不会悦生恶死,活着不必感到欣喜,死也不必以为是末日临头。如果真懂得生死只不过是自然现象,人是可以无拘无束的来,又无拘无束地去。
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既然生必然要转化为死,死也要转化为生,既然生有生的意义,死也有死得价值,那么人们对生死的态度就应该是坦然地面对它,安然地顺从它。在庄子看来,生是时机,死是顺化,人只有能够坦然地随顺生死之化,才算是真正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庄子主张修养的最高目标为远到至人、神人的胸襟,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因而能够泯合天人,冥绝生死,而至于“心斋”、“坐忘”的胜境,此时一切外在生死成毁的变化,都不能扰乱他内心的宁静。故能齐万物、外生死。此为内圣之道修养的极致,虽非常人所能,但宜心向往之。
庄子的人生是平淡的、寂寞的、理智的、安详的。变化是必然的,死亡只是人生过程中的最后一幕。那是从某一种存在转化为另一种存在,来自无,复归于无,这就是他的生死观。”
罂粟缓缓地、滔滔不绝地讲完自己对庄子的观点后,看向在座的各位学生。
台下所有学生,包括不知道什么时候睡饱醒来的清弦,也用佩服得五体投地的眼神看向罂粟。
罂粟微眯着丹凤眼看向清弦.......
嘉懿看到对视的两人后,咬着嘴唇,怒瞪罂粟.......
罂粟转移视线,缓缓开口道,“各位还有什么不懂吗?没有的话就下课。”
“夫子,下节课还讲庄子么?”
“嗯!那散了吧。”罂粟说完,怒瞪了清弦一眼,身形一隐,便离开了学思斋。
清弦光明正大地对她笑了笑。
本想多与美人夫子进一步探讨庄子和生死观的学生看到夫子如此急不可耐地消失了,不禁悻悻然地叹气,“还不知道夫子姓甚名谁呢!”
“夫子如此美貌如花,你说她芳龄多大了......”
“咳咳.....”瑾瑜假装咳嗽一声。
讨论的学生顿时停止了议论。
瑾瑜说,“闲谈莫论人言。”
其他学生点点头,毕恭毕敬地回答道,“是,大皇子。”说完,便一一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