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医学三字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医学源流第一
医之始 本岐黄 黄,黄帝也;岐,岐伯也。君臣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灵枢作 素问详 《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是也。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难经出 更洋洋 洋洋,盛大也。《难经》八十一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即间有与《内经》不合者,其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秦越人,号扁鹊,战国人,着《难经》。
越汉季 有南阳 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沙,东汉人也。着《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经》。
六经辨 圣道彰 《内经》详于针灸,至伊芳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仲师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而集其大成。
伤寒着 金匮藏 王肯堂谓《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金匮玉函,示宝贵秘藏之意也。其方非南阳所自造,乃上古圣人所传之方,所谓经方是也。
其药悉本于《神农本经》。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
垂方法 立津梁 仲师,医中之圣人也。儒者不能舍至圣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师之书以治疗。
李唐后 有千金 唐·孙思邈,华原人,隐居太白山。着《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今本分为九十三卷。较《金匮》虽有浮泛偏杂之处,而用意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
外台继 重医林 唐·王焘着《外台秘要》四十卷,分一千一百四门,论宗巢氏,方多秘传,为医门之类书。
后作者 渐浸淫 等而下之,不足观也已。
红紫色 郑卫音 间色乱正,靡音忘倦。
迨东垣 重脾胃 金·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终,年七十二,旧本亦题元人。作《脾胃论》《辨惑论》《兰室秘藏》。后人附以诸家合刻,有《东垣十书》传世。
温燥行 升清气 如补中益气及升阳散火之法,如苍术、白术、羌活、独活、木香、陈皮、葛根之类,最喜用之。
虽未醇 亦足贵 人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然驳杂之处,不可不知。惟以脾胃为重,故亦可取。
若河间 专主火 金·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事迹俱详《金史·方技传》。主火之说,始自河间。
遵之经 断自我 《原病式》十九条,俱本《内经·至真要大论》,多以火立论,而不能参透经旨。如火之平气曰升明,火之太过曰赫曦,火之不及曰伏明,其虚实之辨,若冰炭之反也。
一二方 奇而妥 如六一散、防风通圣散之类,皆奇而不离于正也。
丹溪出 罕与俦 元·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金华人。其立方视诸家颇高一格。
阴宜补 阳勿浮 《丹溪心法》以补阴为主,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诸家俱辨其非,以人得天地之气以生,有生之气,即是阳气,精血皆其化生也。
杂病法 四字求 谓气、血、痰、郁是也。一切杂病,只以此四字求之。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参差互用,各尽其妙。
若子和 主攻破 张子和(戴人)书中,所主多大黄、芒硝、牵牛、芫花、大戟、甘遂之类,意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
病中良 勿太过 子和之法,实症自不可废,然亦宜中病而即止;若太过,则元气随邪气而俱散,挽无及矣。
四大家 声名噪 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张氏医通》之考核不误。
必读书 错名号 李士材《医宗必读》四大家论,以张为张仲景,误也。仲景为医中之圣,三子岂可与之并论。
明以后 须酌量 言医书充栋汗牛,可以博览之,以广见识,非谓诸家所着皆善本也。
详而备 王肯堂 金坛王宇泰,讳肯堂。着《证治准绳》,虽无所采择,亦医林之备考也。
薛氏按 说骑墙 明·薛己,号立斋,吴县人。着《薛氏医按》十六种,大抵以四君子、六君子、逍遥散、归脾汤、六八味丸主治,语多骑墙。
士材说 守其常 李中梓,号士材,国朝人也。着《医宗必读》《士材三书》。虽曰浅率,却是守常,初学人所不废也。
景岳出 着新方 明·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山阴人。着《类经质疑录》。全书所用之方,不外新方八阵,其实不足以名方。古圣人明造化之机,探阴阳之本,制出一方,非可以思议及者。若仅以熟地补阴,人参补阳,姜附祛寒,芩连除热,随拈几味,皆可名方,何必定为某方乎?石顽续 温补乡 张璐,字路玉,号石顽,国朝人。着《医通》,立论多本景岳,以温补为主。
献可论 合二张 明·宁波赵献可,号养葵。着《医贯》。大旨重于命门,与张石顽、张景岳之法相同。
诊脉法 濒湖昂 明·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着《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杂收诸说,反乱《神农本经》之旨。卷末刻《脉学》颇佳,今医多宗之。
数子者 各一长 知其所长,择而从之。
揆诸古 亦荒唐 理不本于《内经》,法未熟乎仲景,纵有偶中,亦非不易矩 。
长沙室 尚彷徨 数子虽曰私淑长沙,升堂有人,而入室者少矣!惟韵伯 能宪章 慈溪柯琴,字韵伯,国朝人。着《伤寒论注》、《论翼》,大有功于仲景,而《内经》之旨,赖之以彰。
徐尤着 本喻昌 徐彬,号忠可;尤怡,号在泾。二公《金匮》之注,俱本喻嘉言。考嘉言名昌,江西南昌人。崇祯中以选举入都,卒无所就。遂专务于医,着《尚论篇》,主张太过,而《医门法律》颇能阐发《金匮》之秘旨。
大作者 推钱塘 张志聪,号隐庵;高世 ,号士宗。俱浙江钱塘人也。国朝康熙间,二公同时学医,与时不合,遂闭门着书,以为传道之计。所注《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等书,各出手眼,以发前人所未发,为汉后第一书。今医畏其难,而不敢谈及。
取法上 得慈航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切不可以《医方集解》《本草备要》《医宗必读》《万病回春》《本草纲目》《东医宝鉴》《冯氏锦囊》《景岳全书》《薛氏医按》等书,为快捷方式也。今之医辈,于此书并未寓目,止取数十种庸陋之方,冀图幸中,更不足论也。
中风第二
人百病 首中风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 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骤然得 八方通 中风病骤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痰涌、掣搐、偏枯等症。八方者,谓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也。
闭与脱 大不同 风善行而数变,其所以变者,亦因人之脏腑寒热为转移。其人脏腑素有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而风为热风矣。其人脏腑本属虚寒,则风水相遭,寒冰彻骨,而风为寒风矣。热风多见闭症,宜疏通为先;寒风多见脱症,宜温补为急。
开邪闭 续命雄 小续命汤,风症之雄师也。根据六经见症加减治之,专主驱邪。闭者宜开,或开其表,如续命汤是也;或开其里,如三化汤是也;或开其壅滞之痰,如稀涎散、涤痰汤是也。
固气脱 参附功 脱者宜固,参附汤固守肾气,术附汤固守脾气,耆附汤固守卫气,归附汤固守营气。先固其气,次治其风。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则为标本并治之法。正虚邪盛,必遵此法。
顾其名 思其义 名之曰风,明言八方之风也;名之曰中,明言风自外入也。后人议论穿凿,俱不可从。
若舍风 非其治 既名中风,则不可舍风而别治也。
火气痰 三子备 刘河间举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皆因热甚,故主乎火。大法∶用防风通圣散之类;亦有引火归源,如地黄饮子之类。李东垣以元气不足而邪凑之,令人卒倒如风状,故主乎气虚。大法∶补中益气汤加减。朱丹溪以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大法∶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之类。
不为中 名为类 中者,自外而入于内也。此三者,既非外来之风,则不可仍名为中,时贤名为类中风。
合而言 小家伎 虞天民云∶古人论中风,言其症也。三子论中风,言其因也。盖因气、因湿、因火,挟风而作,何尝有真中、类中之分。
喑 斜 昏仆地 喑者,不能言也。 斜者,口眼不正也。昏仆地者,不省人事,猝倒于地也。口开、目合,或上视、撒手、遗尿、鼾睡、汗出如油者,不治。
急救先 柔润次 柔润熄风,为治中风之秘法。喻嘉言加味六君子汤、资寿解语汤甚妙。
填窍方 宗金匮 《内经》云∶邪害空窍。《金匮》中有侯氏黑散、风引汤,驱风之中,兼填空窍。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矣。喻嘉言曰∶仲景取药积腹中不下,填窍以熄风。后人不知此义,每欲开窍以出其风。究竟窍空而风愈炽,长此安穷哉?三化汤、愈风汤、大秦艽汤皆出《机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则无名下士,煽乱后人见闻,非所谓一盲引众盲耶。
虚痨第三
虚痨病 从何起 咳嗽、吐血、五心烦热、目花、耳鸣、口烂、鼻干、气急、食不知味、羸瘦、惊悸、梦遗、往来寒热、怠惰、嗜卧、疲倦、骨蒸、不寐、女子不月等症,皆成痨病。
七情伤 上损是 扁鹊谓损其阳自上而下,一损肺、二损心、三损胃,过于胃则不可治。其说本于《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按心脾上也,至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则上极而下矣。
归脾汤 二阳旨 即《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也。此方为养神法,六味丸为补精法,高鼓峰并用之。
下损由 房帏迩 扁鹊谓损其阴自下而上,一损肾、二损肝、三损脾,过于脾则不可治。其说本于《内经》∶五脏主藏精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无气,无气则死矣。按精生于五脏而统司于肾,如色欲过度,则积伤而下损;至于失守无气,则下极而上矣。
伤元阳 亏肾水 肾气,即元阳也。元阳伤,为困倦、食少、便溏、腰痛、阳痿等症。
肾水,即元阴也。元阴亏,为蒸热、咳嗽、吐血、便血、遗精、喉痛、口疮、齿牙浮动等症。
肾水亏 六味拟 六味地黄丸为补肾水之主方,景岳左归饮、左归丸亦妙。推之三才汤、八仙长寿丸、都气丸、天王补心丹,皆可因症互服。
元阳伤 八味使 崔氏肾气丸,后人为八味地黄丸。立方之意,原为暖肾逐水,非补养元气。明·薛立斋及赵养葵始用以温补命火,时医遂奉为温补肾命之主方。景岳右归饮、右归丸皆本诸此。如火未大衰者,以还少丹代之;阳虚极者宜近效白术汤。
各医书 伎止此 苦寒败胃及辛热耗阴,固无论已。即六味、归脾,何尝非流俗之套法。
甘药调 回生理 扁鹊云∶针药莫治者,调以甘药。仲景因之。喻嘉言曰∶寿命之本,积精自刚;然精生于谷,谷入少则不能生血,血少则不能化精。《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五谷之味也,补以味而节其劳,则积贮渐富,大命不倾也。
建中汤 金匮轨 小建中汤及加黄 、加人参、加当归、加白术等汤,皆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但用稼穑作甘之本味,而酸辛苦咸在所不用,盖舍此别无良法也。按炙甘草汤即此汤化为润剂,喻氏清燥汤即此汤化为凉剂。
薯蓣丸 风气弭 《金匮》薯蓣丸。自注云∶治虚痨诸不足,风气百疾。
虫丸 干血已 《金匮》大黄 虫丸。自注∶治五痨诸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
二神方 能起死 尤在泾云∶风气不去,则足以贼正气而生长不荣,以薯蓣丸为要方。
干血不去,则足以留新血而灌溉不周,以 虫丸为上剂。今之医辈,能梦见此二方否?
咳嗽第四
气上呛 咳嗽生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然肺为气之市,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肺最重 胃非轻 《内经》虽分五脏诸咳,而所尤重者,在聚于胃关于肺六字。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转溉诸脏,只是留积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胃中既为痰饮所滞,则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
肺如钟 撞则鸣 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肺体属金,譬若钟然,一外一内,皆所以撞之使鸣也。
风寒入 外撞鸣 经云∶微寒微咳。可见咳嗽多因于风寒也。风从皮毛而入于肺,寒从背俞而入于肺,皆主乎外也。后注虽言热、言湿、言燥,令不自行,亦必假风寒以为之帅也。
痨损积 内撞鸣 痨伤、咳嗽,主乎内也。二者不治,至于咳嗽失音,是金破不鸣矣。
谁治外 六安行 六安煎虽无深义,却亦平稳。然外感诸咳,当辨风热、风燥二症。如冬时先伤非节之暖,复加风寒外遏,以致咳嗽、痰结、咽肿、身重、自汗、脉浮者,风热也,宜萎蕤汤辛润之剂,切勿辛热发散。而风燥一症,辨治尤难。盖燥为秋气,令不独行,必假风寒之威,而令乃振,咳乃发也。《内经》只言秋伤于湿,何也?以长夏受湿土郁蒸之气,随秋令收敛,伏于肺胃之间,直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兼容,至冬而为咳嗽也。此症有肺燥、胃湿两难分解之势,唯《千金》麦门冬汤、五味子汤独得其秘,后人以敛散不分,燥润杂出弃之,昧之甚也。
谁治内 虚痨程 宜于《虚痨门》择其对症之方。审是房痨伤精,则补精;审是思郁伤脾,则养神。
挟水气 小龙平 柯韵伯治咳嗽,不论冬夏,不拘浅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多效。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盖以肺家沉寒痼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奏效哉。
兼郁火 小柴清 寒热往来咳嗽者,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治之。
姜细味 一齐烹 《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学人不可不深思其故也。徐忠可《金匮辨注》有论。
长沙法 细而精 《金匮》痰饮咳嗽治法,宜熟读之。
疟疾第五
疟为病 属少阳 少阳为半表半里,邪居其界。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争则病作,息则病止,止后其邪仍据于少阳之经。
寒与热 若回翔 寒热必应期而至。
日一发 亦无伤 邪浅则一日一作,邪深则二日一作。
三日作 势猖狂 疟三日一作,时医名三阴疟,留连难愈。
治之法 小柴方 以小柴胡汤为主。初起,俗忌人参,姑从俗而去之,加青皮一钱。
热偏盛 加清凉 小柴胡汤加知母、花粉、石膏、黄连之类,随宜择用。
寒偏重 加桂姜 加干姜、桂枝,... -->>
医学源流第一
医之始 本岐黄 黄,黄帝也;岐,岐伯也。君臣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灵枢作 素问详 《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是也。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难经出 更洋洋 洋洋,盛大也。《难经》八十一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即间有与《内经》不合者,其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秦越人,号扁鹊,战国人,着《难经》。
越汉季 有南阳 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沙,东汉人也。着《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经》。
六经辨 圣道彰 《内经》详于针灸,至伊芳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仲师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而集其大成。
伤寒着 金匮藏 王肯堂谓《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金匮玉函,示宝贵秘藏之意也。其方非南阳所自造,乃上古圣人所传之方,所谓经方是也。
其药悉本于《神农本经》。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
垂方法 立津梁 仲师,医中之圣人也。儒者不能舍至圣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师之书以治疗。
李唐后 有千金 唐·孙思邈,华原人,隐居太白山。着《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今本分为九十三卷。较《金匮》虽有浮泛偏杂之处,而用意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
外台继 重医林 唐·王焘着《外台秘要》四十卷,分一千一百四门,论宗巢氏,方多秘传,为医门之类书。
后作者 渐浸淫 等而下之,不足观也已。
红紫色 郑卫音 间色乱正,靡音忘倦。
迨东垣 重脾胃 金·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终,年七十二,旧本亦题元人。作《脾胃论》《辨惑论》《兰室秘藏》。后人附以诸家合刻,有《东垣十书》传世。
温燥行 升清气 如补中益气及升阳散火之法,如苍术、白术、羌活、独活、木香、陈皮、葛根之类,最喜用之。
虽未醇 亦足贵 人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然驳杂之处,不可不知。惟以脾胃为重,故亦可取。
若河间 专主火 金·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事迹俱详《金史·方技传》。主火之说,始自河间。
遵之经 断自我 《原病式》十九条,俱本《内经·至真要大论》,多以火立论,而不能参透经旨。如火之平气曰升明,火之太过曰赫曦,火之不及曰伏明,其虚实之辨,若冰炭之反也。
一二方 奇而妥 如六一散、防风通圣散之类,皆奇而不离于正也。
丹溪出 罕与俦 元·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金华人。其立方视诸家颇高一格。
阴宜补 阳勿浮 《丹溪心法》以补阴为主,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诸家俱辨其非,以人得天地之气以生,有生之气,即是阳气,精血皆其化生也。
杂病法 四字求 谓气、血、痰、郁是也。一切杂病,只以此四字求之。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参差互用,各尽其妙。
若子和 主攻破 张子和(戴人)书中,所主多大黄、芒硝、牵牛、芫花、大戟、甘遂之类,意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
病中良 勿太过 子和之法,实症自不可废,然亦宜中病而即止;若太过,则元气随邪气而俱散,挽无及矣。
四大家 声名噪 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张氏医通》之考核不误。
必读书 错名号 李士材《医宗必读》四大家论,以张为张仲景,误也。仲景为医中之圣,三子岂可与之并论。
明以后 须酌量 言医书充栋汗牛,可以博览之,以广见识,非谓诸家所着皆善本也。
详而备 王肯堂 金坛王宇泰,讳肯堂。着《证治准绳》,虽无所采择,亦医林之备考也。
薛氏按 说骑墙 明·薛己,号立斋,吴县人。着《薛氏医按》十六种,大抵以四君子、六君子、逍遥散、归脾汤、六八味丸主治,语多骑墙。
士材说 守其常 李中梓,号士材,国朝人也。着《医宗必读》《士材三书》。虽曰浅率,却是守常,初学人所不废也。
景岳出 着新方 明·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山阴人。着《类经质疑录》。全书所用之方,不外新方八阵,其实不足以名方。古圣人明造化之机,探阴阳之本,制出一方,非可以思议及者。若仅以熟地补阴,人参补阳,姜附祛寒,芩连除热,随拈几味,皆可名方,何必定为某方乎?石顽续 温补乡 张璐,字路玉,号石顽,国朝人。着《医通》,立论多本景岳,以温补为主。
献可论 合二张 明·宁波赵献可,号养葵。着《医贯》。大旨重于命门,与张石顽、张景岳之法相同。
诊脉法 濒湖昂 明·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着《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杂收诸说,反乱《神农本经》之旨。卷末刻《脉学》颇佳,今医多宗之。
数子者 各一长 知其所长,择而从之。
揆诸古 亦荒唐 理不本于《内经》,法未熟乎仲景,纵有偶中,亦非不易矩 。
长沙室 尚彷徨 数子虽曰私淑长沙,升堂有人,而入室者少矣!惟韵伯 能宪章 慈溪柯琴,字韵伯,国朝人。着《伤寒论注》、《论翼》,大有功于仲景,而《内经》之旨,赖之以彰。
徐尤着 本喻昌 徐彬,号忠可;尤怡,号在泾。二公《金匮》之注,俱本喻嘉言。考嘉言名昌,江西南昌人。崇祯中以选举入都,卒无所就。遂专务于医,着《尚论篇》,主张太过,而《医门法律》颇能阐发《金匮》之秘旨。
大作者 推钱塘 张志聪,号隐庵;高世 ,号士宗。俱浙江钱塘人也。国朝康熙间,二公同时学医,与时不合,遂闭门着书,以为传道之计。所注《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等书,各出手眼,以发前人所未发,为汉后第一书。今医畏其难,而不敢谈及。
取法上 得慈航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切不可以《医方集解》《本草备要》《医宗必读》《万病回春》《本草纲目》《东医宝鉴》《冯氏锦囊》《景岳全书》《薛氏医按》等书,为快捷方式也。今之医辈,于此书并未寓目,止取数十种庸陋之方,冀图幸中,更不足论也。
中风第二
人百病 首中风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 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骤然得 八方通 中风病骤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痰涌、掣搐、偏枯等症。八方者,谓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也。
闭与脱 大不同 风善行而数变,其所以变者,亦因人之脏腑寒热为转移。其人脏腑素有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而风为热风矣。其人脏腑本属虚寒,则风水相遭,寒冰彻骨,而风为寒风矣。热风多见闭症,宜疏通为先;寒风多见脱症,宜温补为急。
开邪闭 续命雄 小续命汤,风症之雄师也。根据六经见症加减治之,专主驱邪。闭者宜开,或开其表,如续命汤是也;或开其里,如三化汤是也;或开其壅滞之痰,如稀涎散、涤痰汤是也。
固气脱 参附功 脱者宜固,参附汤固守肾气,术附汤固守脾气,耆附汤固守卫气,归附汤固守营气。先固其气,次治其风。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则为标本并治之法。正虚邪盛,必遵此法。
顾其名 思其义 名之曰风,明言八方之风也;名之曰中,明言风自外入也。后人议论穿凿,俱不可从。
若舍风 非其治 既名中风,则不可舍风而别治也。
火气痰 三子备 刘河间举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皆因热甚,故主乎火。大法∶用防风通圣散之类;亦有引火归源,如地黄饮子之类。李东垣以元气不足而邪凑之,令人卒倒如风状,故主乎气虚。大法∶补中益气汤加减。朱丹溪以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大法∶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之类。
不为中 名为类 中者,自外而入于内也。此三者,既非外来之风,则不可仍名为中,时贤名为类中风。
合而言 小家伎 虞天民云∶古人论中风,言其症也。三子论中风,言其因也。盖因气、因湿、因火,挟风而作,何尝有真中、类中之分。
喑 斜 昏仆地 喑者,不能言也。 斜者,口眼不正也。昏仆地者,不省人事,猝倒于地也。口开、目合,或上视、撒手、遗尿、鼾睡、汗出如油者,不治。
急救先 柔润次 柔润熄风,为治中风之秘法。喻嘉言加味六君子汤、资寿解语汤甚妙。
填窍方 宗金匮 《内经》云∶邪害空窍。《金匮》中有侯氏黑散、风引汤,驱风之中,兼填空窍。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矣。喻嘉言曰∶仲景取药积腹中不下,填窍以熄风。后人不知此义,每欲开窍以出其风。究竟窍空而风愈炽,长此安穷哉?三化汤、愈风汤、大秦艽汤皆出《机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则无名下士,煽乱后人见闻,非所谓一盲引众盲耶。
虚痨第三
虚痨病 从何起 咳嗽、吐血、五心烦热、目花、耳鸣、口烂、鼻干、气急、食不知味、羸瘦、惊悸、梦遗、往来寒热、怠惰、嗜卧、疲倦、骨蒸、不寐、女子不月等症,皆成痨病。
七情伤 上损是 扁鹊谓损其阳自上而下,一损肺、二损心、三损胃,过于胃则不可治。其说本于《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按心脾上也,至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则上极而下矣。
归脾汤 二阳旨 即《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也。此方为养神法,六味丸为补精法,高鼓峰并用之。
下损由 房帏迩 扁鹊谓损其阴自下而上,一损肾、二损肝、三损脾,过于脾则不可治。其说本于《内经》∶五脏主藏精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无气,无气则死矣。按精生于五脏而统司于肾,如色欲过度,则积伤而下损;至于失守无气,则下极而上矣。
伤元阳 亏肾水 肾气,即元阳也。元阳伤,为困倦、食少、便溏、腰痛、阳痿等症。
肾水,即元阴也。元阴亏,为蒸热、咳嗽、吐血、便血、遗精、喉痛、口疮、齿牙浮动等症。
肾水亏 六味拟 六味地黄丸为补肾水之主方,景岳左归饮、左归丸亦妙。推之三才汤、八仙长寿丸、都气丸、天王补心丹,皆可因症互服。
元阳伤 八味使 崔氏肾气丸,后人为八味地黄丸。立方之意,原为暖肾逐水,非补养元气。明·薛立斋及赵养葵始用以温补命火,时医遂奉为温补肾命之主方。景岳右归饮、右归丸皆本诸此。如火未大衰者,以还少丹代之;阳虚极者宜近效白术汤。
各医书 伎止此 苦寒败胃及辛热耗阴,固无论已。即六味、归脾,何尝非流俗之套法。
甘药调 回生理 扁鹊云∶针药莫治者,调以甘药。仲景因之。喻嘉言曰∶寿命之本,积精自刚;然精生于谷,谷入少则不能生血,血少则不能化精。《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五谷之味也,补以味而节其劳,则积贮渐富,大命不倾也。
建中汤 金匮轨 小建中汤及加黄 、加人参、加当归、加白术等汤,皆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但用稼穑作甘之本味,而酸辛苦咸在所不用,盖舍此别无良法也。按炙甘草汤即此汤化为润剂,喻氏清燥汤即此汤化为凉剂。
薯蓣丸 风气弭 《金匮》薯蓣丸。自注云∶治虚痨诸不足,风气百疾。
虫丸 干血已 《金匮》大黄 虫丸。自注∶治五痨诸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
二神方 能起死 尤在泾云∶风气不去,则足以贼正气而生长不荣,以薯蓣丸为要方。
干血不去,则足以留新血而灌溉不周,以 虫丸为上剂。今之医辈,能梦见此二方否?
咳嗽第四
气上呛 咳嗽生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然肺为气之市,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肺最重 胃非轻 《内经》虽分五脏诸咳,而所尤重者,在聚于胃关于肺六字。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转溉诸脏,只是留积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胃中既为痰饮所滞,则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
肺如钟 撞则鸣 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肺体属金,譬若钟然,一外一内,皆所以撞之使鸣也。
风寒入 外撞鸣 经云∶微寒微咳。可见咳嗽多因于风寒也。风从皮毛而入于肺,寒从背俞而入于肺,皆主乎外也。后注虽言热、言湿、言燥,令不自行,亦必假风寒以为之帅也。
痨损积 内撞鸣 痨伤、咳嗽,主乎内也。二者不治,至于咳嗽失音,是金破不鸣矣。
谁治外 六安行 六安煎虽无深义,却亦平稳。然外感诸咳,当辨风热、风燥二症。如冬时先伤非节之暖,复加风寒外遏,以致咳嗽、痰结、咽肿、身重、自汗、脉浮者,风热也,宜萎蕤汤辛润之剂,切勿辛热发散。而风燥一症,辨治尤难。盖燥为秋气,令不独行,必假风寒之威,而令乃振,咳乃发也。《内经》只言秋伤于湿,何也?以长夏受湿土郁蒸之气,随秋令收敛,伏于肺胃之间,直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兼容,至冬而为咳嗽也。此症有肺燥、胃湿两难分解之势,唯《千金》麦门冬汤、五味子汤独得其秘,后人以敛散不分,燥润杂出弃之,昧之甚也。
谁治内 虚痨程 宜于《虚痨门》择其对症之方。审是房痨伤精,则补精;审是思郁伤脾,则养神。
挟水气 小龙平 柯韵伯治咳嗽,不论冬夏,不拘浅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多效。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盖以肺家沉寒痼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奏效哉。
兼郁火 小柴清 寒热往来咳嗽者,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治之。
姜细味 一齐烹 《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学人不可不深思其故也。徐忠可《金匮辨注》有论。
长沙法 细而精 《金匮》痰饮咳嗽治法,宜熟读之。
疟疾第五
疟为病 属少阳 少阳为半表半里,邪居其界。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争则病作,息则病止,止后其邪仍据于少阳之经。
寒与热 若回翔 寒热必应期而至。
日一发 亦无伤 邪浅则一日一作,邪深则二日一作。
三日作 势猖狂 疟三日一作,时医名三阴疟,留连难愈。
治之法 小柴方 以小柴胡汤为主。初起,俗忌人参,姑从俗而去之,加青皮一钱。
热偏盛 加清凉 小柴胡汤加知母、花粉、石膏、黄连之类,随宜择用。
寒偏重 加桂姜 加干姜、桂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