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帝王师:刘伯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及,只好原路返回。
1358年春,刘福通的北伐军北路军与察罕帖木儿兵团同时进入战场,双方展开了血流成河的拉锯战。开始时,大家互有胜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察罕帖木儿兵团的顽强毅力发挥出神奇的功效,使得刘福通北伐军的北路军接二连三地遭遇惨败。
1359年,刘福通的斩首行动宣告终结,他和那位小皇帝韩林儿坐困汴梁。一直在密切注视刘福通的察罕帖木儿在本年五月带领他的兵团向汴梁推进,一个月后,清除了汴梁城外围,对汴梁城完成包围。察罕帖木儿兵团百道攻城,喊杀声震荡天地,三个月后,汴梁城终于被攻破,刘福通带着韩林儿和百名贴身侍卫趁乱逃出汴梁城,从此一蹶不振。北方红巾军就此正式退出反元的舞台。
察罕帖木儿的功勋到底卓着到何种程度,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刘福通从1351年革命后,他的兵团就锐不可当,在察罕帖木儿未出现时,整个中原地区都是刘福通的控制区域,江南海运漕运不能通行,南北隔绝。察罕帖木儿消灭了刘福通的有生力量,使南北重新连接起来,海运漕运又能通往京师了。至于南方的方国珍、徐寿辉、张士诚,包括那个在悄无声息中发家致富的朱元璋,在察罕帖木儿眼中不过是一群不成气候的强盗而已。如果再给他几年时间,他必然挥师南下,消灭这群南蛮子易如反掌。
从大都方面的角度看察罕帖木儿,他是一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良将。但这只限于北方,也就是说,察罕帖木儿的威名还未传到江浙,当然也就不被刘伯温所知晓,既然无法知晓,刘伯温就不可能知道这个北中国的齐桓公。
但是,用刘伯温大仙的语境来讲就是,虽然有察罕帖木儿这样的伟大人物,但元王朝的气数已尽,所以老天会千方百计让这样的人物演绎一段悲剧,而绝不可能让他成为喜剧人物。
察罕帖木儿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1362年,察罕帖木儿围攻红巾军在今山东地区的最后一个据点益都。之前投降他的红巾军将军田丰把他诱到自己的军营中杀掉了,田丰复叛。自此,中原再度陷入混乱,元王朝的局势又转为恶化。
田丰原本是元政府的一名低级公务员,趁着刘福通革命时,浑水摸鱼,渐渐有了自己的军队,后来恐惧察罕帖木儿的巨大实力,所以投降。但在围攻益都时,田丰突然就对部下说:“察罕帖木儿对中央特派员的态度傲慢,我本以为他是周公人物,想不到是曹操第二。如果做曹操,我也能做。”他的部下就煽动说:“那咱们就干掉他,自己当曹操。”
察罕帖木儿是否有当曹操的心,这根本不是问题。田丰所以说那段话,只是想激起部下的斗志,另外还有个原因,围攻益都时,察罕帖木儿的主力并没有上场,死在益都城下的都是田丰的士兵。田丰所以对察罕帖木儿下手,只是不想让自己的实力继续受到损伤。
田丰邀请察罕帖木儿视察他的军营,察罕帖木儿一点都不怀疑。虽然有部下提醒他,田丰这样的人反复无常,应该有所防备。察罕帖木儿却说:“我真心待人,将心比心,他怎么可能对我下手?”
一个人在评价别人时,其实是在照镜子。如果你是好人,镜子里的你自然就是好人。如果你是坏人,镜子里的你自然就是个坏人。一个把别人看得特别复杂的人,自己也不简单;一个把别人看得特别单纯的人,自己也复杂不到哪里去。
察罕帖木儿就是个好人,是个单纯的人,所以他只带了一个护卫,就进了田丰的军营。结果显而易见,察罕帖木儿被杀。察罕帖木儿壮烈那天,山东风云突变,泰山一颤。远在千里之外的大都,皇帝元顺帝突然说:“东南将失一员大将,赶紧派人去通知察罕帖木儿,最近这段时间不要轻举妄动。”结果使者才进山东,就闻听察罕帖木儿已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人是真可以感应的;还告诉我们,元顺帝这人也是个半仙;又告诉我们,元王朝的气数到此真的尽了。
1359年年初,刘伯温走出处州城,他和元王朝缘分到此为止。放眼中国大地,南中国已成为战场,北中国也是硝烟弥漫。他只有一个地方可去,那就是老家青田。
关于他走出处州城的事,有两点补充:第一,石抹宜孙认为大丈夫应能屈能伸,不能因为障碍重重就放弃心中的理想。他的意思是,让刘伯温继续留在处州,可以给他打下手。但刘伯温已对政府失望透顶,发出哀叹:“我不敢负国,但现在的确是无所用力了。”第二,刘伯温走出处州城时,不是一个人。他身后跟着一支七百人的小兵团,这是他的心血,他必须要带走。
石抹宜孙最后对他表示出极大的尊重,在为他践行的酒会上,和他说了一大堆豪言壮语。但刘伯温沉默不语,神情哀伤。就在那天晚上,刘伯温突然想起了去年牺牲的余阙。
余阙是当时安庆(今安徽安庆)的军政长官,在徐寿辉的天完兵团的蚕食下,今安徽南北只剩下安庆这一座孤城。在徐寿辉看来,余阙是他有生以来最讨厌的人之一;而在刘伯温看来,余阙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性格刚直,品行高洁。
余阙和刘伯温是同学,余阙是那年进士名单上的“榜眼”,而众所周知,刘伯温的名次被余阙甩出了几条街去。余阙是唐兀人,祖居河西武威(甘肃武威)。后来老爹到庐州做官,余阙也跟着去了,于是,他后来自称籍贯是庐州。
1333年,余阙中进士,到泗州担任行政长官。由于他刚毅耿介,对贪腐官员下手极狠,所以在泗州时被百姓称为青天大老爷。由于政绩突出,后被调到中央做御史。但这下他倒霉了,在地方他是老大,可在中央,他就是个芝麻。由于不懂谄媚之术,所以,他得罪了官场大家伙,被开除公职。当时有谨小慎微的朋友看到余阙大力发挥御史的功能时,就劝他少说话,避免灾祸。余阙回答,我是不怎么聪明,但也知道得罪官场大家伙的后果,可我天生一根筋,就喜欢跟不公对着干。
如果不是余阙后来被重新起用,那些龟缩着的励志学家就会用余阙做个反面例子,说他不懂得明哲保身。
1353年,余阙担任淮西宣慰副使,守卫安庆。当时,余阙面对的对手是徐寿辉。从徐寿辉的角度来看余阙,余阙是个不可多得的行政管理人才,比如他在安庆选中了一块肥沃的土地,命士兵屯田。1355年夏天,大雨冲击屯田,余阙率众加固堤防,秋季就获得大丰收。余阙还不辞辛苦地修筑安庆城防御工事,命令士兵疏浚安庆城的护城壕沟,增高低洼的地势。在外围又环以三道深沟,引长江水注入;四周植高大的木头为栅栏,城上筑起飞楼,使安庆城更加坚不可摧。
从安庆城里那些官员的角度看余阙,余大人是个正义感强大的领导。比如广西苗军后来到安庆支援,在城中抢劫百姓,触犯法律,余阙对苗军士兵从不宽恕,严格按军法办事。
如果从刘伯温的角度来看余阙,那余阙就是一位伟人。多年以后,刘伯温为了纪念余阙牺牲而特意写了首《沁园春》,词曰:
生天地间,人孰不死,死节为难。羡英伟奇才,世居淮甸,少年登第,拜命金銮。面折奸贪,指挥风雨,人道先生铁肺肝。平生事,扶危济困,拯弱摧顽。
清名要继文山。使廉懦闻风胆亦寒。想孤城血战,人皆效死,阖门抗节,谁不辛酸。宝剑埋光,星芒失色,露湿旌旗也不干。如公者,黄金难铸,白璧谁完。
及,只好原路返回。
1358年春,刘福通的北伐军北路军与察罕帖木儿兵团同时进入战场,双方展开了血流成河的拉锯战。开始时,大家互有胜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察罕帖木儿兵团的顽强毅力发挥出神奇的功效,使得刘福通北伐军的北路军接二连三地遭遇惨败。
1359年,刘福通的斩首行动宣告终结,他和那位小皇帝韩林儿坐困汴梁。一直在密切注视刘福通的察罕帖木儿在本年五月带领他的兵团向汴梁推进,一个月后,清除了汴梁城外围,对汴梁城完成包围。察罕帖木儿兵团百道攻城,喊杀声震荡天地,三个月后,汴梁城终于被攻破,刘福通带着韩林儿和百名贴身侍卫趁乱逃出汴梁城,从此一蹶不振。北方红巾军就此正式退出反元的舞台。
察罕帖木儿的功勋到底卓着到何种程度,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刘福通从1351年革命后,他的兵团就锐不可当,在察罕帖木儿未出现时,整个中原地区都是刘福通的控制区域,江南海运漕运不能通行,南北隔绝。察罕帖木儿消灭了刘福通的有生力量,使南北重新连接起来,海运漕运又能通往京师了。至于南方的方国珍、徐寿辉、张士诚,包括那个在悄无声息中发家致富的朱元璋,在察罕帖木儿眼中不过是一群不成气候的强盗而已。如果再给他几年时间,他必然挥师南下,消灭这群南蛮子易如反掌。
从大都方面的角度看察罕帖木儿,他是一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良将。但这只限于北方,也就是说,察罕帖木儿的威名还未传到江浙,当然也就不被刘伯温所知晓,既然无法知晓,刘伯温就不可能知道这个北中国的齐桓公。
但是,用刘伯温大仙的语境来讲就是,虽然有察罕帖木儿这样的伟大人物,但元王朝的气数已尽,所以老天会千方百计让这样的人物演绎一段悲剧,而绝不可能让他成为喜剧人物。
察罕帖木儿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1362年,察罕帖木儿围攻红巾军在今山东地区的最后一个据点益都。之前投降他的红巾军将军田丰把他诱到自己的军营中杀掉了,田丰复叛。自此,中原再度陷入混乱,元王朝的局势又转为恶化。
田丰原本是元政府的一名低级公务员,趁着刘福通革命时,浑水摸鱼,渐渐有了自己的军队,后来恐惧察罕帖木儿的巨大实力,所以投降。但在围攻益都时,田丰突然就对部下说:“察罕帖木儿对中央特派员的态度傲慢,我本以为他是周公人物,想不到是曹操第二。如果做曹操,我也能做。”他的部下就煽动说:“那咱们就干掉他,自己当曹操。”
察罕帖木儿是否有当曹操的心,这根本不是问题。田丰所以说那段话,只是想激起部下的斗志,另外还有个原因,围攻益都时,察罕帖木儿的主力并没有上场,死在益都城下的都是田丰的士兵。田丰所以对察罕帖木儿下手,只是不想让自己的实力继续受到损伤。
田丰邀请察罕帖木儿视察他的军营,察罕帖木儿一点都不怀疑。虽然有部下提醒他,田丰这样的人反复无常,应该有所防备。察罕帖木儿却说:“我真心待人,将心比心,他怎么可能对我下手?”
一个人在评价别人时,其实是在照镜子。如果你是好人,镜子里的你自然就是好人。如果你是坏人,镜子里的你自然就是个坏人。一个把别人看得特别复杂的人,自己也不简单;一个把别人看得特别单纯的人,自己也复杂不到哪里去。
察罕帖木儿就是个好人,是个单纯的人,所以他只带了一个护卫,就进了田丰的军营。结果显而易见,察罕帖木儿被杀。察罕帖木儿壮烈那天,山东风云突变,泰山一颤。远在千里之外的大都,皇帝元顺帝突然说:“东南将失一员大将,赶紧派人去通知察罕帖木儿,最近这段时间不要轻举妄动。”结果使者才进山东,就闻听察罕帖木儿已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人是真可以感应的;还告诉我们,元顺帝这人也是个半仙;又告诉我们,元王朝的气数到此真的尽了。
1359年年初,刘伯温走出处州城,他和元王朝缘分到此为止。放眼中国大地,南中国已成为战场,北中国也是硝烟弥漫。他只有一个地方可去,那就是老家青田。
关于他走出处州城的事,有两点补充:第一,石抹宜孙认为大丈夫应能屈能伸,不能因为障碍重重就放弃心中的理想。他的意思是,让刘伯温继续留在处州,可以给他打下手。但刘伯温已对政府失望透顶,发出哀叹:“我不敢负国,但现在的确是无所用力了。”第二,刘伯温走出处州城时,不是一个人。他身后跟着一支七百人的小兵团,这是他的心血,他必须要带走。
石抹宜孙最后对他表示出极大的尊重,在为他践行的酒会上,和他说了一大堆豪言壮语。但刘伯温沉默不语,神情哀伤。就在那天晚上,刘伯温突然想起了去年牺牲的余阙。
余阙是当时安庆(今安徽安庆)的军政长官,在徐寿辉的天完兵团的蚕食下,今安徽南北只剩下安庆这一座孤城。在徐寿辉看来,余阙是他有生以来最讨厌的人之一;而在刘伯温看来,余阙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性格刚直,品行高洁。
余阙和刘伯温是同学,余阙是那年进士名单上的“榜眼”,而众所周知,刘伯温的名次被余阙甩出了几条街去。余阙是唐兀人,祖居河西武威(甘肃武威)。后来老爹到庐州做官,余阙也跟着去了,于是,他后来自称籍贯是庐州。
1333年,余阙中进士,到泗州担任行政长官。由于他刚毅耿介,对贪腐官员下手极狠,所以在泗州时被百姓称为青天大老爷。由于政绩突出,后被调到中央做御史。但这下他倒霉了,在地方他是老大,可在中央,他就是个芝麻。由于不懂谄媚之术,所以,他得罪了官场大家伙,被开除公职。当时有谨小慎微的朋友看到余阙大力发挥御史的功能时,就劝他少说话,避免灾祸。余阙回答,我是不怎么聪明,但也知道得罪官场大家伙的后果,可我天生一根筋,就喜欢跟不公对着干。
如果不是余阙后来被重新起用,那些龟缩着的励志学家就会用余阙做个反面例子,说他不懂得明哲保身。
1353年,余阙担任淮西宣慰副使,守卫安庆。当时,余阙面对的对手是徐寿辉。从徐寿辉的角度来看余阙,余阙是个不可多得的行政管理人才,比如他在安庆选中了一块肥沃的土地,命士兵屯田。1355年夏天,大雨冲击屯田,余阙率众加固堤防,秋季就获得大丰收。余阙还不辞辛苦地修筑安庆城防御工事,命令士兵疏浚安庆城的护城壕沟,增高低洼的地势。在外围又环以三道深沟,引长江水注入;四周植高大的木头为栅栏,城上筑起飞楼,使安庆城更加坚不可摧。
从安庆城里那些官员的角度看余阙,余大人是个正义感强大的领导。比如广西苗军后来到安庆支援,在城中抢劫百姓,触犯法律,余阙对苗军士兵从不宽恕,严格按军法办事。
如果从刘伯温的角度来看余阙,那余阙就是一位伟人。多年以后,刘伯温为了纪念余阙牺牲而特意写了首《沁园春》,词曰:
生天地间,人孰不死,死节为难。羡英伟奇才,世居淮甸,少年登第,拜命金銮。面折奸贪,指挥风雨,人道先生铁肺肝。平生事,扶危济困,拯弱摧顽。
清名要继文山。使廉懦闻风胆亦寒。想孤城血战,人皆效死,阖门抗节,谁不辛酸。宝剑埋光,星芒失色,露湿旌旗也不干。如公者,黄金难铸,白璧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