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骁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长安城西门外,十里望君亭。
正午时分,望君亭中,大儒蔡邕和扬威中郎将李傕相对而坐,石桌上放着亲兵刚刚煮好的热茶。
凉亭之外,李蒙和王方二将带领数百名李傕亲兵伫立四周,翘首远望着西边驿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清晨快马来报,李利一行人将在今天午后抵达长安。
蔡邕饮罢茶水,负手在亭中踱步,随即在一根刻有文字的石柱前止步,凝神看着石柱上记录的内容。
望君亭,有一个凄凉而感人的故事。
东汉景帝时期,有一新婚女子张氏送别丈夫远赴凉州从军,尾随大军出城十里,直到被兵士所阻,方才停下,目送丈夫渐行渐远。此后每年冬天,张氏都会在此处等候丈夫归来,亲自搭了一间草棚,整个冬天都会守候在这里。一间反复搭建的草棚,一盏微弱的青灯,张氏在此整整等候了三十三个冬天,却一直没有等到丈夫归来,最终在一个大雪纷纷的夜晚合上双眼,青灯燃尽。
直到张氏临死前的当天下午,一个曾经与丈夫一起出征的老农,忍不住告诉她,她的男人在出兵凉州第三个月就死在战场上,被战马践踏,尸骨无存。因此阵亡将士中没有她丈夫的名字,但是老农当年却亲眼看到她的男人战死经过。只可惜领兵将领当时声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而女子的男人早已是一滩肉泥,无法辨认,因此不予造册呈报京兆尹。
苦守草棚三十余载,少妇变成老太婆。最终冻死在严冬深夜。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周边乡亲,之前一直以为张氏是逃难于此的流民,得知事情真相后,对张氏孤苦的一生十分敬佩,奉为贞洁女子之楷模。数百乡亲共同出资。在草棚旁边修建一座可供人暂歇的凉亭,取名“望君亭”,并在亭中石柱上留下张氏的生平事迹。
这是一个庶民女子等候丈夫出征归来的真实生平。
事迹很平淡,很普通,没有曲折感人的悲欢离合,只是一个痴情女子的苦苦守候而已。大汉天下不知道有多少这样支离破碎的家庭。但是。能够像张氏这样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忠贞不渝的女子,却并不多见。
庶民百姓的小夫妻事迹,比不上文人墨客的折柳送友高雅,也不及达官贵人十八里长亭送友人的传世佳话。但它同样真挚感人,更能让十里八乡的普通百姓产生共鸣,细心呵护。
因此。望君亭存留百余年仍旧干净如新,常常有乡民前来打扫,四时节气还有很多人前来祭奠,每隔几年就会重新修缮。
“唉!”蔡邕看完石柱上记录的事迹之后,轻声一叹,似乎感触颇深。
对于蔡邕而言,望君亭的事迹。他三十年前就已知晓,并且还与贤妻一起来过这里,瞻仰张氏的生平事迹。
时间如水,世事无常。
转眼间,蔡邕已是耳顺之龄,鬓角已斑白,身体大不如前,过一天算一天,垂垂老矣。而贤妻早已亡故,与他天人永隔。
故而。再次看完张氏望君的事迹,蔡邕感慨良多,轻叹:世人多愁苦,天下不安宁。
“蔡中郎何故叹气呀?文昌已派人传讯,午后便到。再等半个时辰,他们就应该到了。”
亭中,李傕神态自若地饮着茶水,不时向西边眺望。听到蔡邕的轻叹声,他颇为不解地说道。
“哦,稚然误会了。老夫并不是埋怨文昌迟迟未归,而是看到石柱上张氏的生平,心有感触而已。”蔡邕转身坐回李傕对面,神色平静地说道。
李傕闻言后,笑着说道:“原来如此。刚才我还以为蔡中郎对文昌心生不满呢,原来您老比我还要纵容他。呵呵呵!”
蔡邕点头笑着道:“文昌早晚必成大器,这是老夫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便有此念。如今他果然不负众望,年纪轻轻便拜将封侯,坐拥四郡之地,手握雄兵,他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
稚然贤弟,如今我们已是一家人,老夫倚老卖老,你别介意。老夫知道你与文昌似有不和,只因些许家事而徒生间隙,却是不应该呀!你与文昌是血脉相连的叔侄,亲自抚养他们兄弟二人长大,名为叔侄,实则情同父子。文昌年轻气盛,或许言语失当,你作为叔父,是长辈,岂能与他计较。所以老夫希望贤弟不计前嫌,与文昌重归于好。你若是鼎力相助于他,那文昌就能走的更远,更顺利,将来必定能为李家光耀门楣,建立不世功勋!”
听着蔡邕的这番话,李傕脸上浮现出一丝无奈之色,眼神有些飘忽不定,神不守舍。
时至今日,李傕不得不承认自家侄儿李利确实是深谋远... -->>
长安城西门外,十里望君亭。
正午时分,望君亭中,大儒蔡邕和扬威中郎将李傕相对而坐,石桌上放着亲兵刚刚煮好的热茶。
凉亭之外,李蒙和王方二将带领数百名李傕亲兵伫立四周,翘首远望着西边驿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清晨快马来报,李利一行人将在今天午后抵达长安。
蔡邕饮罢茶水,负手在亭中踱步,随即在一根刻有文字的石柱前止步,凝神看着石柱上记录的内容。
望君亭,有一个凄凉而感人的故事。
东汉景帝时期,有一新婚女子张氏送别丈夫远赴凉州从军,尾随大军出城十里,直到被兵士所阻,方才停下,目送丈夫渐行渐远。此后每年冬天,张氏都会在此处等候丈夫归来,亲自搭了一间草棚,整个冬天都会守候在这里。一间反复搭建的草棚,一盏微弱的青灯,张氏在此整整等候了三十三个冬天,却一直没有等到丈夫归来,最终在一个大雪纷纷的夜晚合上双眼,青灯燃尽。
直到张氏临死前的当天下午,一个曾经与丈夫一起出征的老农,忍不住告诉她,她的男人在出兵凉州第三个月就死在战场上,被战马践踏,尸骨无存。因此阵亡将士中没有她丈夫的名字,但是老农当年却亲眼看到她的男人战死经过。只可惜领兵将领当时声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而女子的男人早已是一滩肉泥,无法辨认,因此不予造册呈报京兆尹。
苦守草棚三十余载,少妇变成老太婆。最终冻死在严冬深夜。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周边乡亲,之前一直以为张氏是逃难于此的流民,得知事情真相后,对张氏孤苦的一生十分敬佩,奉为贞洁女子之楷模。数百乡亲共同出资。在草棚旁边修建一座可供人暂歇的凉亭,取名“望君亭”,并在亭中石柱上留下张氏的生平事迹。
这是一个庶民女子等候丈夫出征归来的真实生平。
事迹很平淡,很普通,没有曲折感人的悲欢离合,只是一个痴情女子的苦苦守候而已。大汉天下不知道有多少这样支离破碎的家庭。但是。能够像张氏这样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忠贞不渝的女子,却并不多见。
庶民百姓的小夫妻事迹,比不上文人墨客的折柳送友高雅,也不及达官贵人十八里长亭送友人的传世佳话。但它同样真挚感人,更能让十里八乡的普通百姓产生共鸣,细心呵护。
因此。望君亭存留百余年仍旧干净如新,常常有乡民前来打扫,四时节气还有很多人前来祭奠,每隔几年就会重新修缮。
“唉!”蔡邕看完石柱上记录的事迹之后,轻声一叹,似乎感触颇深。
对于蔡邕而言,望君亭的事迹。他三十年前就已知晓,并且还与贤妻一起来过这里,瞻仰张氏的生平事迹。
时间如水,世事无常。
转眼间,蔡邕已是耳顺之龄,鬓角已斑白,身体大不如前,过一天算一天,垂垂老矣。而贤妻早已亡故,与他天人永隔。
故而。再次看完张氏望君的事迹,蔡邕感慨良多,轻叹:世人多愁苦,天下不安宁。
“蔡中郎何故叹气呀?文昌已派人传讯,午后便到。再等半个时辰,他们就应该到了。”
亭中,李傕神态自若地饮着茶水,不时向西边眺望。听到蔡邕的轻叹声,他颇为不解地说道。
“哦,稚然误会了。老夫并不是埋怨文昌迟迟未归,而是看到石柱上张氏的生平,心有感触而已。”蔡邕转身坐回李傕对面,神色平静地说道。
李傕闻言后,笑着说道:“原来如此。刚才我还以为蔡中郎对文昌心生不满呢,原来您老比我还要纵容他。呵呵呵!”
蔡邕点头笑着道:“文昌早晚必成大器,这是老夫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便有此念。如今他果然不负众望,年纪轻轻便拜将封侯,坐拥四郡之地,手握雄兵,他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
稚然贤弟,如今我们已是一家人,老夫倚老卖老,你别介意。老夫知道你与文昌似有不和,只因些许家事而徒生间隙,却是不应该呀!你与文昌是血脉相连的叔侄,亲自抚养他们兄弟二人长大,名为叔侄,实则情同父子。文昌年轻气盛,或许言语失当,你作为叔父,是长辈,岂能与他计较。所以老夫希望贤弟不计前嫌,与文昌重归于好。你若是鼎力相助于他,那文昌就能走的更远,更顺利,将来必定能为李家光耀门楣,建立不世功勋!”
听着蔡邕的这番话,李傕脸上浮现出一丝无奈之色,眼神有些飘忽不定,神不守舍。
时至今日,李傕不得不承认自家侄儿李利确实是深谋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