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太平天国在安徽支离破碎,但在苏南和浙北却如鱼得水,这和李秀成是分不开的。如果说英王陈玉成继承了杨小山的勇气和韧劲,忠王李秀成则继承了杨小山的智慧和仁德。
如果单纯比较英王和忠王的战斗力,英王陈玉成明显要比忠王李秀成要高一些,战绩也更好。李秀成有一些文化,他的作风相对稳打稳扎,没有那么锐利。所以他的队伍很少打硬仗。
当然李秀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队伍火器装备率是最高的,他的卫队更是清一色的洋枪。
相对于陈玉成所在的安徽,李秀成控制的江浙一带战争环境要好得多,也没有那么血腥。
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抓到太平军的俘虏,高级将领基本都是凌迟处死,就算投降的太平军,如果是两广的老长毛也是定斩不饶。就连已经死去的太平军将领,湘军也是要开棺戮尸,手段非常残忍,这与曾国藩一直强调乱世用重典,不杀不足以以儆效尤是分不开的。
反观李秀成二破江北大营,活捉清朝扬州知府,攻破杭州,俘获浙江布政使林福祥、总兵米兴朝,二次西征生擒勇将李金旸。面对这些被俘的清朝官员和将领,李秀成既没有用酷刑折磨他们,也没有高声呵斥他们。而是待之以礼,问他们愿不愿归顺,不愿也不怪,依然礼送他们回去,赠予盘缠。
可悲的是,这些被李秀成放走的官员和将领,反被清朝当作“降贼”失节加以杀害。从广西起就与太平军为敌,率领江南大营围困了天京好几年的张国梁战死之后,寻到他的尸首时,李秀成不但没有将他挫骨扬灰,反而以礼安葬。破杭州,浙江巡抚王有龄自缢身死。李秀成给予银两,让其亲兵护送其灵柩回乡。攻克苏、杭,对投降、归顺的清军,李秀成无一杀害。愿参加太平军的,留在军中,不愿的送他们回去。即便是满人,也一视同仁。
李秀成的仁在这个残酷的时代,让他发出耀眼的光芒,让无数人逃过一死,保住性命。
可也是这个仁害了太平天国,李秀成对敌人都这么仁慈,对部下更是爱惜到没有原则。造成他手下的大将军阀风气十足,因为李秀成打下的地盘大,他的将领们地盘意识非常浓重,每人各管自家地,以致到自扫门前雪,兄弟部队挨打也不帮忙。
庐州被打,李秀成不是不想帮忙,但他对手下将领的控制能力太低了,任由他们在江浙扩展地盘,却根本不顾安徽战局的惨烈。
坐拥江浙的富饶,太平军在这里发展很快,李秀成刚打下苏州的时候也不过一万多人,而后来随着战场的节节胜利,他的财富与日俱增,兵力也翻了七八倍。之后他的手下也在各地屯兵,加上从石达开处回归的十多万太平军也投靠了他。他名义上的队伍最高的时候有六七十万之多。
听起来李秀成的队伍相当庞大,但数量是上去了,战斗力却非常孱弱。这些人里各地投降来的绿营兵,地痞流氓,饥民等占大多数,所以李秀成的队伍声势很吓人,但也仅仅是靠人多吓走人少,遇到敌人的精兵往往很难获胜。更何况李秀成真正能调动的仅是自己养的私兵和堂弟李世贤的队伍,其他人听不听他的,还得看情况。
虽然李秀成掌握了苏南和浙北的大量土地,但上海这座重要的城市却一直没有攻破。
第一次攻打上海,是李秀成刚刚拿下苏州后,清廷大量的溃兵逃到了上海,并对周围的太平军的领地造成了威胁。但上海这个地方比较特殊,洋人在这里有非常大的经济利益,为了不和洋人撕破脸,李秀成没有死磕这座城市。
第二次攻打上海,是形势所迫,英国海军提督何伯曾给太平天国提交了一份非常霸道的条约。条约里和先前对清廷的要求极其相似,无非就是赔款,要求航行自由,不允许太平天国攻打上海等,但被太平天国有理有据地一口回绝。
而清廷这一面,自从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后,英法得到了在中国大量的权利和利益,自此撕开中立的伪装,站到了清廷一边,把枪口对准了太平天国。他们不但在报纸上大肆污蔑太平天国,还对太平天国进行了贸易封锁,太平天国很难从洋人手里买到洋枪洋炮。
上海这个地方因为经过小刀会起义,海关变为由外国人掌管。特别是英国人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负责人后,清廷竟因祸得福,以前清廷官员管理这里的海关,管理散漫松弛,受贿纵私成风,走私漏税一直十分严重,清政府应入的关税被层层私吞。
赫德在担任海关总税务司后,就将英国海关的管理方式全面引入中国海关。当时的英国,高效廉洁的文官制度已经建立。
最终,赫德为自己所管辖的中国海关制定了规范的用人制度,严密的会计、统计、稽查、复核等业务程序,以及年终层层密报等制度,加上合理的薪酬福利等等,使中国海关成为清朝惟一的高效廉洁的衙门。每个月交给清廷的关税就达到了几十万两,且还在逐月递增,成了清廷国库银两的重要来源。
李秀成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率领十万太平军包围上海。由于列强的干预,他们用炮舰轰击太平军,一些洋人冒险者和流氓份子还组成洋枪队公然帮助清军攻击太平军。再加上太平军本身战力也不足,小小的上海县城硬是打不下来。
上海久攻不下,湘军的曾国荃又兵临天京,在雨花台大建防御工事,在天王洪秀全的极力召唤下,李秀成只能放弃上海,带兵回援天京。
而在这里李秀成遭到了曾国荃的强力阻击,二十万太平军硬是拿不下曾国荃的两万湘军,李秀成在这里遭到了他最大的失败。
太平天国在安徽支离破碎,但在苏南和浙北却如鱼得水,这和李秀成是分不开的。如果说英王陈玉成继承了杨小山的勇气和韧劲,忠王李秀成则继承了杨小山的智慧和仁德。
如果单纯比较英王和忠王的战斗力,英王陈玉成明显要比忠王李秀成要高一些,战绩也更好。李秀成有一些文化,他的作风相对稳打稳扎,没有那么锐利。所以他的队伍很少打硬仗。
当然李秀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队伍火器装备率是最高的,他的卫队更是清一色的洋枪。
相对于陈玉成所在的安徽,李秀成控制的江浙一带战争环境要好得多,也没有那么血腥。
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抓到太平军的俘虏,高级将领基本都是凌迟处死,就算投降的太平军,如果是两广的老长毛也是定斩不饶。就连已经死去的太平军将领,湘军也是要开棺戮尸,手段非常残忍,这与曾国藩一直强调乱世用重典,不杀不足以以儆效尤是分不开的。
反观李秀成二破江北大营,活捉清朝扬州知府,攻破杭州,俘获浙江布政使林福祥、总兵米兴朝,二次西征生擒勇将李金旸。面对这些被俘的清朝官员和将领,李秀成既没有用酷刑折磨他们,也没有高声呵斥他们。而是待之以礼,问他们愿不愿归顺,不愿也不怪,依然礼送他们回去,赠予盘缠。
可悲的是,这些被李秀成放走的官员和将领,反被清朝当作“降贼”失节加以杀害。从广西起就与太平军为敌,率领江南大营围困了天京好几年的张国梁战死之后,寻到他的尸首时,李秀成不但没有将他挫骨扬灰,反而以礼安葬。破杭州,浙江巡抚王有龄自缢身死。李秀成给予银两,让其亲兵护送其灵柩回乡。攻克苏、杭,对投降、归顺的清军,李秀成无一杀害。愿参加太平军的,留在军中,不愿的送他们回去。即便是满人,也一视同仁。
李秀成的仁在这个残酷的时代,让他发出耀眼的光芒,让无数人逃过一死,保住性命。
可也是这个仁害了太平天国,李秀成对敌人都这么仁慈,对部下更是爱惜到没有原则。造成他手下的大将军阀风气十足,因为李秀成打下的地盘大,他的将领们地盘意识非常浓重,每人各管自家地,以致到自扫门前雪,兄弟部队挨打也不帮忙。
庐州被打,李秀成不是不想帮忙,但他对手下将领的控制能力太低了,任由他们在江浙扩展地盘,却根本不顾安徽战局的惨烈。
坐拥江浙的富饶,太平军在这里发展很快,李秀成刚打下苏州的时候也不过一万多人,而后来随着战场的节节胜利,他的财富与日俱增,兵力也翻了七八倍。之后他的手下也在各地屯兵,加上从石达开处回归的十多万太平军也投靠了他。他名义上的队伍最高的时候有六七十万之多。
听起来李秀成的队伍相当庞大,但数量是上去了,战斗力却非常孱弱。这些人里各地投降来的绿营兵,地痞流氓,饥民等占大多数,所以李秀成的队伍声势很吓人,但也仅仅是靠人多吓走人少,遇到敌人的精兵往往很难获胜。更何况李秀成真正能调动的仅是自己养的私兵和堂弟李世贤的队伍,其他人听不听他的,还得看情况。
虽然李秀成掌握了苏南和浙北的大量土地,但上海这座重要的城市却一直没有攻破。
第一次攻打上海,是李秀成刚刚拿下苏州后,清廷大量的溃兵逃到了上海,并对周围的太平军的领地造成了威胁。但上海这个地方比较特殊,洋人在这里有非常大的经济利益,为了不和洋人撕破脸,李秀成没有死磕这座城市。
第二次攻打上海,是形势所迫,英国海军提督何伯曾给太平天国提交了一份非常霸道的条约。条约里和先前对清廷的要求极其相似,无非就是赔款,要求航行自由,不允许太平天国攻打上海等,但被太平天国有理有据地一口回绝。
而清廷这一面,自从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后,英法得到了在中国大量的权利和利益,自此撕开中立的伪装,站到了清廷一边,把枪口对准了太平天国。他们不但在报纸上大肆污蔑太平天国,还对太平天国进行了贸易封锁,太平天国很难从洋人手里买到洋枪洋炮。
上海这个地方因为经过小刀会起义,海关变为由外国人掌管。特别是英国人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负责人后,清廷竟因祸得福,以前清廷官员管理这里的海关,管理散漫松弛,受贿纵私成风,走私漏税一直十分严重,清政府应入的关税被层层私吞。
赫德在担任海关总税务司后,就将英国海关的管理方式全面引入中国海关。当时的英国,高效廉洁的文官制度已经建立。
最终,赫德为自己所管辖的中国海关制定了规范的用人制度,严密的会计、统计、稽查、复核等业务程序,以及年终层层密报等制度,加上合理的薪酬福利等等,使中国海关成为清朝惟一的高效廉洁的衙门。每个月交给清廷的关税就达到了几十万两,且还在逐月递增,成了清廷国库银两的重要来源。
李秀成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率领十万太平军包围上海。由于列强的干预,他们用炮舰轰击太平军,一些洋人冒险者和流氓份子还组成洋枪队公然帮助清军攻击太平军。再加上太平军本身战力也不足,小小的上海县城硬是打不下来。
上海久攻不下,湘军的曾国荃又兵临天京,在雨花台大建防御工事,在天王洪秀全的极力召唤下,李秀成只能放弃上海,带兵回援天京。
而在这里李秀成遭到了曾国荃的强力阻击,二十万太平军硬是拿不下曾国荃的两万湘军,李秀成在这里遭到了他最大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