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一世富贵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皇上亲政,自然要有些新气象,开制科广求人才便是一项举措。不过这种事情徐平也就只能看看,自己既没那个实力,也没那个精力去参加这种考试。
徐平向吴育介绍了父亲,吴育急忙上前见礼。
徐正是靠捐官入仕,多次机缘巧合才进入这大殿里,跟进士出身的人可没有什么共同语言。见儿子跟同年聊着他们的话题,徐正知趣地告辞,去找自己聊得来的人。
这种前殿早朝,真正前途光明的人都不怎么重视,哪怕是有些官员一向重礼守法,也受不了这里乱糟糟的秩序,大多都是请长假了事。反而是徐正这些,要么捐官,要么依父荫得个闲官的人,将来也看不见前程,才热衷到这里来。他们的交际圈子大多都是普通平民,早朝回去可以漫天吹嘘,抬高自己身份。早朝虽然见不到皇上,每次却可以见到宰辅,对普通百姓那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物。
徐平和吴育两人挪了挪位次,找个人少的地方,谈起各自这几年的遭遇。
此时被俘的交趾君臣正在路上,预计九月底或者十月初会到京城,到时献俘仪式将是今年的又一件大事,从南到北早已传遍。随着这消息,徐平在邕州这几年的作为也传得广为人知,所以大多时候是徐平在听吴育讲他的经历。
天圣五年进士,一等都是大州通判,二等甲科则是上县知县。吴育一任临安知县,次任襄城知县,政绩优等,下一任也要做到大州通判了。
尤其是在襄城县任上,很是做了些惹人注目的大事。太祖四子赵德芳葬于汝州,其子孙也随葬,每年祭祀都有内侍到襄城骚扰,索要财物,地方不胜其扰。吴育到任后想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绝了内侍发财的路子,很受内侍忌恨,经常半夜寻上门去,让全县不得安宁。也是吴育命好,皇上亲政,原来的内侍都失了宠信,这成了他最大的政绩。
在普通官员来说,吴育的政绩足够耀眼,将来必受重用。但在徐平面前,却显得黯淡无光,徐平在邕州随便一件事拿出来都足以让吴育仰望。
但这个时候不是讲面子的时机,吴育对自己的经历讲得很是认真,尽量让徐平听得清楚明白。此时徐平的本官已经远在一班同年之上,背后又有皇上做靠山,自己的功绩也足够雄厚,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天圣五年进士的领袖。两人的差距已经足够大,吴育没有必要在徐平面前顾忌自己的面子,反而要依赖他日后的提携。
纯以官职而论,此时嵇颖任度支判官,赵諴任户部判官,王尧臣已从度支判官任上离开,这都是徐平的同年,徐平就是顺利任个盐铁判官也实在算不是高官。但若是不论差遣,单从本官说,徐平就比其他人高得多了。最高的王尧臣也还没到员外郎,徐平却马上就到郎中了,这个距离没个十年八年追不上,而且距离还会越拉越大。
而且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徐平的盐铁判官只是过渡,几个月之后稳定下来最少会到三司副使,那时与其他人的差距就彻底拉开了。
吴育官宦世家出身,朝里自然有人提携,但与徐平这棵大树比起来,还是差些意思。
当年的同榜进士,几个重要人物,王尧臣和赵概在馆阁不提,韩琦此时监左藏库,过些日子与徐平一起试学士院,还在苦苦熬资历。文彦博在榆次任知县,包拯在家里尽孝还没有出仕,王素在许州任通判,算来算去,徐平都是鹤立鸡群。
官场上不抱团寸步难行,史诗上只记官员的政绩,却绝少提到他们身后的亲友团。实际上每一个留名的大臣背后,都少不了那些提携、帮衬他们的人物。>
皇上亲政,自然要有些新气象,开制科广求人才便是一项举措。不过这种事情徐平也就只能看看,自己既没那个实力,也没那个精力去参加这种考试。
徐平向吴育介绍了父亲,吴育急忙上前见礼。
徐正是靠捐官入仕,多次机缘巧合才进入这大殿里,跟进士出身的人可没有什么共同语言。见儿子跟同年聊着他们的话题,徐正知趣地告辞,去找自己聊得来的人。
这种前殿早朝,真正前途光明的人都不怎么重视,哪怕是有些官员一向重礼守法,也受不了这里乱糟糟的秩序,大多都是请长假了事。反而是徐正这些,要么捐官,要么依父荫得个闲官的人,将来也看不见前程,才热衷到这里来。他们的交际圈子大多都是普通平民,早朝回去可以漫天吹嘘,抬高自己身份。早朝虽然见不到皇上,每次却可以见到宰辅,对普通百姓那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物。
徐平和吴育两人挪了挪位次,找个人少的地方,谈起各自这几年的遭遇。
此时被俘的交趾君臣正在路上,预计九月底或者十月初会到京城,到时献俘仪式将是今年的又一件大事,从南到北早已传遍。随着这消息,徐平在邕州这几年的作为也传得广为人知,所以大多时候是徐平在听吴育讲他的经历。
天圣五年进士,一等都是大州通判,二等甲科则是上县知县。吴育一任临安知县,次任襄城知县,政绩优等,下一任也要做到大州通判了。
尤其是在襄城县任上,很是做了些惹人注目的大事。太祖四子赵德芳葬于汝州,其子孙也随葬,每年祭祀都有内侍到襄城骚扰,索要财物,地方不胜其扰。吴育到任后想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绝了内侍发财的路子,很受内侍忌恨,经常半夜寻上门去,让全县不得安宁。也是吴育命好,皇上亲政,原来的内侍都失了宠信,这成了他最大的政绩。
在普通官员来说,吴育的政绩足够耀眼,将来必受重用。但在徐平面前,却显得黯淡无光,徐平在邕州随便一件事拿出来都足以让吴育仰望。
但这个时候不是讲面子的时机,吴育对自己的经历讲得很是认真,尽量让徐平听得清楚明白。此时徐平的本官已经远在一班同年之上,背后又有皇上做靠山,自己的功绩也足够雄厚,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天圣五年进士的领袖。两人的差距已经足够大,吴育没有必要在徐平面前顾忌自己的面子,反而要依赖他日后的提携。
纯以官职而论,此时嵇颖任度支判官,赵諴任户部判官,王尧臣已从度支判官任上离开,这都是徐平的同年,徐平就是顺利任个盐铁判官也实在算不是高官。但若是不论差遣,单从本官说,徐平就比其他人高得多了。最高的王尧臣也还没到员外郎,徐平却马上就到郎中了,这个距离没个十年八年追不上,而且距离还会越拉越大。
而且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徐平的盐铁判官只是过渡,几个月之后稳定下来最少会到三司副使,那时与其他人的差距就彻底拉开了。
吴育官宦世家出身,朝里自然有人提携,但与徐平这棵大树比起来,还是差些意思。
当年的同榜进士,几个重要人物,王尧臣和赵概在馆阁不提,韩琦此时监左藏库,过些日子与徐平一起试学士院,还在苦苦熬资历。文彦博在榆次任知县,包拯在家里尽孝还没有出仕,王素在许州任通判,算来算去,徐平都是鹤立鸡群。
官场上不抱团寸步难行,史诗上只记官员的政绩,却绝少提到他们身后的亲友团。实际上每一个留名的大臣背后,都少不了那些提携、帮衬他们的人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