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玩文学 www.5wwx.com,非和平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早在19世纪中期,德国的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就曾在山东半岛长途游历,他通过考察发现青岛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他的这番见解引起了德皇威廉二世的重视,为此,德国几次对青岛进行调查。
光绪二十三年11月,2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威廉二世欣喜若狂,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终于等到了期待已久的借口。”在与俄国达成默契后,德国舰队闯入山东胶州湾。第二年,清政府被迫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租期99年。从事实上来岛是德国的租借地,但实际上跟殖民地没什么区别。一个事实是,在清末邮政系统中,寄信往胶州湾被列入寄信到德国的分类,青岛成了德国的“领土”。此后,德国又夺取了修筑青岛到济南的胶济铁路的权利,虽然被崛起的武翼新军给挡在胶州兰村一线,但是最终,青岛还是成为德国海军的东亚舰队基地,用来保护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
为了经营好青岛要塞,德国花费了很大的心思。之后的庚子国变,更使得德国殖民当局更加认真考虑青岛的防卫。经过长时期构筑,德军在青岛布置下陆海两大防御系统,最终形成“青岛要塞”。
地面防御系统:在朝向内陆的方向,德军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沿着青岛市区和港口与山东半岛分割的陡峭山岭修建,不过这道防线并不连贯,德国人也没有这么多兵力来扼守,所以除了拖延敌军的进军速度之外,德国人也没有期望他们能真正阻挡敌人的脚步。第二道防线长达17千米,也沿着峻岭修筑。最后一道防线在市区里面的几座丘陵之间,德军在小鱼山观象山等地方筑有堑壕炮台和其他要塞工事。
海上防御系统:在朝向黄海的方向,德军在入港水道处布放了水雷,修建了4座炮台5个多面防御堡垒。尽管有些大炮是清军在胶州湾炮台遗留的相对老旧的炮型,有的是从根据《辛丑条约》被迫拆除的大沽口清军炮台上拆卸下来的,总体来的防卫设施比较完善,也得到了较好的操作。
据《环球军事》刊文统计,到了一战前夕,驻防青岛的德军有130门岸防炮,还有30余门120和88毫米的野战火炮,以及几十挺当时最为先进的马克沁机枪(一战索姆河战役,德军凭借此枪,曾创造一天内6万英军伤亡之记录),海军有16艘军舰在港内。从武器装备上,由于德国工业比较发达,特别是军火工业发达,德军的武器装备要优于即将进攻的日军。
当然,世界上就永远没有不可攻破的防线,我们发现每一个号称固若金汤的防线都有其崩溃的一天,德军的“青岛要塞”遭受了和后来著名的“马奇诺防线”同样的命运。
共和六年的8月底,青岛上空已经开始战云密布,城里的中国人纷纷避难到邻近的登州或者青州,最不济也躲到了对岸的胶南胶州农村里,往日车水马龙的青岛变得异常萧条,炎炎夏日里倒有秋风瑟瑟的意思。
其实早在8月7日英国驻日大使向日本外相发出参战要求之前,德国就已经预感到战争的临近。8月初,德国皇帝宣告胶州湾进入军事戒备状态,德国在远东的侨民都被应召入伍,或编为预备役人员。德国的重要伙伴奥匈帝国在远东地区唯一的一艘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也驶进了青岛港,加入到青岛要塞保卫战的行列当中。
但是,德军表面上坚不可破的“青岛要塞”却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兵源不足。这也难怪,因为地理原因,德国在东亚的军力相当有限,而德军在一战初期的作战计划更让这一问题加重。在欧洲战场,德国总参谋部为了避免两线作战陷入不利,制订了“施里芬计划”。这个著名赌博式的右勾拳计划企图速战速决,要求德军在战争初期利用俄国政府效率较低和交通落后的弱点,在数周内攻下巴黎,然后向东击败俄国。这一计划客观上要求德军将兵力集中在欧洲大陆,也就进一步限制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驻军规模。因此,在8月初战争即将打响时,在中国的德国陆军仅有3650人。还有一些编入德军的当地中国人也被当做炮灰加入守军队伍,而日本则出动了5万人。<... -->>
早在19世纪中期,德国的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就曾在山东半岛长途游历,他通过考察发现青岛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他的这番见解引起了德皇威廉二世的重视,为此,德国几次对青岛进行调查。
光绪二十三年11月,2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威廉二世欣喜若狂,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终于等到了期待已久的借口。”在与俄国达成默契后,德国舰队闯入山东胶州湾。第二年,清政府被迫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租期99年。从事实上来岛是德国的租借地,但实际上跟殖民地没什么区别。一个事实是,在清末邮政系统中,寄信往胶州湾被列入寄信到德国的分类,青岛成了德国的“领土”。此后,德国又夺取了修筑青岛到济南的胶济铁路的权利,虽然被崛起的武翼新军给挡在胶州兰村一线,但是最终,青岛还是成为德国海军的东亚舰队基地,用来保护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
为了经营好青岛要塞,德国花费了很大的心思。之后的庚子国变,更使得德国殖民当局更加认真考虑青岛的防卫。经过长时期构筑,德军在青岛布置下陆海两大防御系统,最终形成“青岛要塞”。
地面防御系统:在朝向内陆的方向,德军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沿着青岛市区和港口与山东半岛分割的陡峭山岭修建,不过这道防线并不连贯,德国人也没有这么多兵力来扼守,所以除了拖延敌军的进军速度之外,德国人也没有期望他们能真正阻挡敌人的脚步。第二道防线长达17千米,也沿着峻岭修筑。最后一道防线在市区里面的几座丘陵之间,德军在小鱼山观象山等地方筑有堑壕炮台和其他要塞工事。
海上防御系统:在朝向黄海的方向,德军在入港水道处布放了水雷,修建了4座炮台5个多面防御堡垒。尽管有些大炮是清军在胶州湾炮台遗留的相对老旧的炮型,有的是从根据《辛丑条约》被迫拆除的大沽口清军炮台上拆卸下来的,总体来的防卫设施比较完善,也得到了较好的操作。
据《环球军事》刊文统计,到了一战前夕,驻防青岛的德军有130门岸防炮,还有30余门120和88毫米的野战火炮,以及几十挺当时最为先进的马克沁机枪(一战索姆河战役,德军凭借此枪,曾创造一天内6万英军伤亡之记录),海军有16艘军舰在港内。从武器装备上,由于德国工业比较发达,特别是军火工业发达,德军的武器装备要优于即将进攻的日军。
当然,世界上就永远没有不可攻破的防线,我们发现每一个号称固若金汤的防线都有其崩溃的一天,德军的“青岛要塞”遭受了和后来著名的“马奇诺防线”同样的命运。
共和六年的8月底,青岛上空已经开始战云密布,城里的中国人纷纷避难到邻近的登州或者青州,最不济也躲到了对岸的胶南胶州农村里,往日车水马龙的青岛变得异常萧条,炎炎夏日里倒有秋风瑟瑟的意思。
其实早在8月7日英国驻日大使向日本外相发出参战要求之前,德国就已经预感到战争的临近。8月初,德国皇帝宣告胶州湾进入军事戒备状态,德国在远东的侨民都被应召入伍,或编为预备役人员。德国的重要伙伴奥匈帝国在远东地区唯一的一艘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也驶进了青岛港,加入到青岛要塞保卫战的行列当中。
但是,德军表面上坚不可破的“青岛要塞”却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兵源不足。这也难怪,因为地理原因,德国在东亚的军力相当有限,而德军在一战初期的作战计划更让这一问题加重。在欧洲战场,德国总参谋部为了避免两线作战陷入不利,制订了“施里芬计划”。这个著名赌博式的右勾拳计划企图速战速决,要求德军在战争初期利用俄国政府效率较低和交通落后的弱点,在数周内攻下巴黎,然后向东击败俄国。这一计划客观上要求德军将兵力集中在欧洲大陆,也就进一步限制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驻军规模。因此,在8月初战争即将打响时,在中国的德国陆军仅有3650人。还有一些编入德军的当地中国人也被当做炮灰加入守军队伍,而日本则出动了5万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