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导火索


    【】c0,更新快,无弹窗!
    事急从权先斩后奏,必须趁着朝廷尚未反应过来之前。
    必须趁着崇祯皇帝不知道真实情况之前,朱兴明要把军饷送去辽东。
    只有军饷离开了京城,才算是安全。
    这件事,动作要快。
    昌平总兵李守鑅,带着三千铁骑,护送这二十万两白银入辽东。
    二十万两,真金白银的其实也就不到八万两,其余的,是会票。
    我们看以明朝为历史背景的古装剧,常常可以看到,剧中人动辄就掏出一叠一叠的银票。
    但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这是编剧的虚构,其实明朝人是没有银票用的。
    倒是在明初时流通过一种宝钞,但宝钞非常快就贬值,以致同如废纸,没有人肯用。
    民间交易,主要使用铜钱与白银,但在晚明海外白银流入之前,明王朝的白银存量是有限的,朝廷又禁止开采银矿,所以市场中流通的白银并不充实。
    明中后期大量白银从海外流入,这才使得民间白银交易充实了起来。
    如果运送的全是白银,先,一百万两白银是整整十万斤。
    这么多银子不但运输不便,而且还容易路上招贼。
    还好,明末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不仅经营兑换,还办放款,供给签帖子取款的便利,原来在两地联号汇兑的会票,也成为钱庄行有钞票性质的信用流通工具。
    所以,朱兴明他们这次带着的二十万两白银入辽东。
    实则大部分都是钱庄的会票,这些会票两地通用,兑换也是非常方便的。
    但有一个问题,朱兴明的计划是给辽东八十万两白银的军饷。
    而崇祯只给了二十万两,也就是说,还有六十万两的缺口。
    这个时候,朱兴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足以能把他老爹气晕过去的,忤逆不道的决定。
    那就是,把锦衣卫查抄了陈演、王宗道还有王之心等人的家产,共计六十七万两银子的钱,全部到辽东去。
    为此,朱兴明去了北镇抚司,找到了骆养性。
    “骆养性,查抄这三个狗东西的银两何在?”
    “回太子殿下的话,都在库房用封条存着呢。
    下官本想过几日在和朝廷交接,把银子送上去的。
    可户部迟迟下不来批文,下官也就一直这么拖着了。”
    锦衣卫当然不可能白忙活,按照惯例,查抄了三名官员的家产足有六十七万两白银之巨。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