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河患起波澜


    月余。
    济南府衙的议事大厅内,十二盏青铜羊灯将众人身影拉得老长,炭火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窗缝灌进的刺骨寒风,众人眉头紧皱。
    韩信盯着舆图上蜿蜒的黄河河道,指尖在“夺淮入海”
    四字上摩挲,未干的墨迹在羊皮纸上慢慢糊开,像道触目惊心的伤疤——那是元廷二十七年苛政留下的血痕。
    “自金章宗明昌五年黄河改道,至今已夺淮入海二十七载有余。”
    文天祥抚着手中残缺的《河防通议》,蜀锦袖口沾着的河沙簌簌掉落,“淮安、宿迁、盐城一带,十年九涝,尽成泽国,田亩颗粒无收。
    元廷连年征累计数十万民夫治河,却将七成钱粮中饱私囊,堤坝修得比纸糊的还脆。
    江淮已复,若不治理黄河水患,我军北上粮草只海路一途,陆路不济,后续恐有祸患,且会失了江淮乃至天下之民心。”
    韩信点头道,“我大宋军队能如此快的北上平元寇,最依赖的就是人和!”
    张世杰的银枪重重磕在案几上,震落砚台里的冰碴:“末将愿率水师清淤!
    当年在琼州炸礁石,弟兄们水性都不错,定能把黄河岔口的淤沙掏干净!”
    他甲胄下的藤甲泛着温润的光,那是崖山百姓用浸过艾草的交趾产的藤条编织的,此刻随他的动作出细碎的声响。
    韩信却摇头,目光落在窗外扫雪的百姓身上——一位老妇人正捧着陶碗,给巡城的宋军士兵递姜汤,破旧的棉袍上补丁摞补丁,只是在领口处绣了朵小小的朱雀。
    跟在老妇人身后的众人都是裹着破旧的棉袍,却仍在给宋军送来熬好的姜汤。
    “治河如用兵,”
    韩信指尖点在“黄陵冈”
    决口处,“元廷治河只知驱民夫如蝼蚁,堆土成堤,却不知水势如兵,宜疏不宜堵。
    李冰修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方保蜀地千年无涝。
    咱们得用‘束水冲沙’之法,借水势冲淤,再加固堤坝。”
    韩信摇头,目光落在窗外扫雪的百姓身上——他们裹着破旧的棉袍,却仍在给宋军送来熬好的姜汤。
    “治河如用兵,”
    他指尖点在“黄陵冈”
    决口处,“元廷治河只知苛征民夫,不知疏导。
    咱们得用‘束水冲沙’之法,借水势冲淤,再加固堤坝。”
    忽有衙役掀开棉帘,引着位老河工进来。
    老人裤脚沾满黄胶泥,腰间别着的青铜水瓢刻着“河伯”
    二字,边缘磨得亮,显然是祖传三代的护河信物。
    只见老河工的手背爬满深褐色的老茧,掌心一道三寸长的疤痕,像条沉默的黄河支流。
    “将军,”
    老河工嗓音如破锣,带着浓重的河朔口音,“俺从小在河边上长大,黄河水咋走、沙咋沉,比自家炕席还清楚。
    黄陵冈决口处看着是淤沙堵了,底下却有条暗河,元人当年炸山开渠,把三条支流全用巨石堵了,水势全往淮河灌。”
    他从怀里掏出个用荷叶包着的羊皮卷,展开后竟是手绘的黄河暗河图,墨线歪歪扭扭,却标得清清楚楚。
    韩信起身,亲手为老人斟了杯热茶:“老人家,依您看,该如何疏解?”
    老河工盯着杯中游动的茶叶,忽然用茶勺在桌面划出三道水痕:“开三道引渠,分洪入微山湖。
    最西边那道得从龟山脚下走,那儿有处天然石峡,水势一冲,淤沙自会带走。
    再借运河通江淮,粮船能走,水也有了去处。”
    他的手指划过“运河”
    标记,浑浊的眼睛忽然亮如星辰,“当年俺跟着郭守敬大人修运河,郭大人曾说‘治河要顺天意,更要顺民心’。”
    文天祥眼睛一亮,展开新绘的水系图,图角用朱砂画着占城运来的水泥配方:“正合某意!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