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吾玩文学 www.5wwx.com,日本沉没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到什么?”

    幸长默默地摇摇头。他开始有点朦朦胧胧地明白田所博士所持的观点了,但却没有勇气说出来。如果不是田所博士这位纯粹民间的学者,有谁又敢这样断言。“什么领域最能清楚地说明地球上不同温度的流体团块的运动轨迹呢?”博士穷追不舍地继续问道。幸长的内心被震撼了。是的……还是……

    “是气象……”幸长沙哑着声音回答,“但是,先生……”

    “好了。是不是想说气体、液体和固体,彼此的形态各不相同?但是,既然在超长时期里,固体的地幔是以液体的形态运动,并且超越了物质形态的界限,那么,认为它们以同一种形态表现出来的观点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样的话,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充分观测的,变化速度极快的气团运动现象——即气象模式,将它作为一个类似现象来解释地幔运动,应该是行得通的。也就是说,既然地幔有对流,那么,地表层的地幔就会分布着不同温度的地幔团块,这些团块在漫长的时期里宛如气团一样运动着。这解释有何不妥吗?”

    大家都愣愣地看着满脸胡须的田所博士。

    气团运动与地幔对流的相似性?——那个轻飘飘的、从不停留的大气的流动与沉重而坚固的大地深处那炽热的岩石运动之间,竟有如此相似之处!这,又有谁能想象得到呢?

    “关于其逻辑推理的合理性,在这就不去证明了。但是,不管怎样说,如果它们都是以流体的形态表现出来的话,那么,它们之间大致的逻辑关系自然就应该显现出来。因此,要解释地幔局部涌出引起日本海地热流量的增大现象,就可以使用冷空气前锋潜入暖湿气流之下的气象模式来加以说明。”

    “原来如此……”邦枝小声地嘀咕,“好像有点明白了。”

    博士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横线,沿横线画了一条半椭圆形的曲线,在曲线的内侧标上一个左箭头。

    “这是冷空气前锋的纵向剖面图。下面的直线表示地表,右侧是冷气团。冷气团潜入左边的暖湿气流下面。暖气团被冷气团推向上方变冷,沿着锋面生成云而降雨。暖湿气流前锋的情况正好与冷空气前锋相反,暖气团慢慢爬到冷气团上面。这种状态下,锋面剖面图不像冷空气前锋那样形成幅度较大的弧线,而是形成缓缓的坡面。请大家记住这一点。”

    “那么,这右边的就是从太平洋一侧潜入亚洲大陆底下冷的板块和地幔块,左边则是大陆底下的地幔啰?”小野寺问。

    “是的,大陆板块几乎都是由花岗岩构成的,形成地壳热源的放射性元素几乎都集中在这儿。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这样认为,与地壳浅薄且放射性元素含量稀少的玄武岩质的大洋底部相比,大陆板块对地下地幔的保温效果更佳。在这儿,地壳的平均厚度为三十公里,是大洋底厚度的六倍,而且,由于大陆板块自身也发热,所以温度的上下波动不大……”

    “这样说的话,大陆边缘地区由于受冷地幔潜入影响,才引起了暖地幔的上升了?”片冈问。

    “可以这样理解——就好像冷气团追逐暖气团形成锢囚锋一样,地幔的一部分在大洋地幔与大陆地幔的交汇处被向上推挤,在这儿开始形成海盆。——地幔自身的上层被大陆板块所覆盖,且重量巨大,因此,地幔上升至地壳时已到极限,便横向溢出。从形态上看,它属逆断层,就像骑在冷地幔块上一样。受逆断层挤压,太平洋的古大陆边缘开始形成弧形列岛。弧形列岛和大陆间断裂部分开始形成内海、海盆。”

    大家津津有味地听着田所博士的讲解——大地那涌出升腾、四溢横流、炽热的岩石!如此说来,弧形列岛不过就像流动的岩浆锋线上的积雨云,而我们就住在那云端上,难道真是这样的吗?

    “从大洋底千里迢迢移动而来的、充分冷却了的地幔与大陆板块的地幔碰撞后嵌入海底深处,形成海沟。那儿的热流量极小,是局部负重力异常带的缘故吧。”小野寺问,“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新大陆沿岸几乎没有海沟那样的地方?”

    “这个问题嘛……你可以想象一下冷空气前锋和暖湿气流前锋的剖面。在冷空气前锋地带,锋面垂直向下,深度很深;而在暖湿气流前锋地带,暖气团则是顺着冷气团坡面徐徐上行。南北新大陆处于太平洋内侧、大西洋中部,呈南北走向,它被中央大西洋海岭下方的地幔流向西挤压,因此,大西洋一侧形成了波多黎各海沟以及较深的阿根廷海盆,而太平洋沿岸则没有出现。不过,东南太平洋上,在地幔上升的东南太平洋海岭的前面,同样出现了地幔下降的锋面,从而形成了南美大陆北部的秘鲁—智利海沟。”

    田所博士掸了掸身上的粉笔灰,回头看了一下地图,又面向大家深深吸了口气。

    “那么……”田所博士像是下了某种决心似的,“大家对刚才所讲的已经有所了解了,接下来,我想说说在日本列岛附近出现的地幔对流的骤变征兆……”

    海上好像起风了,“吉野号”开始缓缓地上下摇动,房间时而慢慢地向右偏,时而又向左倾斜。

    话音刚落,船体的“嘎吱嘎吱”声、呼呼而过的风声以及波浪撞击船舷的声音就清晰地传了过来,顿时,阴郁的气氛立刻在房间内悄悄弥漫开了。

    小野寺觉得有点奇怪,侧耳细听了一下外面物体的撞击声。“吉野号”以十五海里的速度向西驶去。应该马上就要靠近伊豆海面了吧?三宅岛有爆发征兆,那儿的人怎样?“高月号”能及时赶到吗?

    “田所先生……”一直沉默不语的中田小声地说,“请再说明白一点,要发生什么事?是地震吗?”

    田所博士凝视天花板沉思着,慢慢地摇摇头。

    “地震?是的,地震也会发生吧。或许还有很多……但是,假如是一般的地震,以前日本也发生了不少,我们早已熟知它的特性。一次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最大值,根据地壳的性质,一般不超过震级八点六级,即5×1024尔格。一个单位的震源体积,其直线距离为一百五十公里……迄今为止,日本记录在案的最大地震是1933年的三陆海大地震,震级为八点三级。但是,大家必须铭记在心的是,人们开始科学地观测研究地震的历史还不到一百年,对地球整体进行科学调查才一个多世纪,对地球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观测,则是在1950年以后……”

    “这么说,也许在人类开始观测之前,就发生过八点六级以上的地震了?”幸长问,“但是,这个数值应该能从地壳的断层物质判断出来……”

    “这个不好说。现代人类的出现也不过只有数万年。从之前的几千万年到几亿年中,发生过什么异常的情况,依照我们现有的经验,谁也不清楚。而且,就是地壳变动的痕迹,也并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过调查。地球绕自转轴自转,地球磁极以四十万年为一个周期逆转,现在地磁气日趋减少,两千年以后,地磁气将消失殆尽。地球上的生物受到宇宙射线——特别是太阳光释放的高能电荷粒子的直接照射……所有这些现象,无一例外都是在短短的十年间对地球进行调查后才知道的。我们对地球的了解仅仅是九牛一毛啊。幸长,这一点你也应该清楚。尤其是……尤其是,我们对地球过去所发生的情况以及现在的状况,还不完全了解……”

    田所博士像痴人说梦一样不停地说着,一边摆弄着按钮。胡乱按了一气之后,投影画面完全变了,屏幕上出现了普通的地球剖面图。内核、核、地幔、地壳……在每一个界面上都着了颜色。博士用呆滞的眼神盯着那些画面。

    船舱倾斜得很厉害,不知哪儿的门发出了“砰砰”的响声。

    “连以前所发生的情况都不太清楚……”田所博士含糊不清地小声嘀咕着,“更何况……今后将发生什么事呢?或许今后发生的事,对于具有四十五亿年历史的古老地球而言,还是个崭新的未知的东西……”

    “到底是什么事情呢?”小野寺问,“是不是说今后将会发生过去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等一等。”中田插嘴说,“过去从未发生的事情……果真会发生吗?”

    “历史就这么回事。”田所博士回过头说,“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会出现全新的形态。这就是各种现象的进化史,我们应该从地球的角度去看它的进化历程。太阳系中诞生了十个行星,虽然大小各异,但它们诞生的形式几乎是一样的。它们有相同的开端,只是其中一个行星上突然诞生了生命——这是其他任何行星都未曾有过的经历。在生命出现之前的阶段,就算有观察这十个行星的意识,但要预测十个行星球中,哪一个将会诞生生命——假如生命出现以前,对生命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的话——那么,预测是根本不可能的。”

    “先生您是要预测那些无法预测的东西吗?”邦枝一脸复杂的表情。

    “完整的预测是办不到的,但还是有可能性……”田所博士抬头看着地球的剖面图说,“不过我要大家明白这样一点,那就是,我们不能够凭借短时期观测得到的、贫乏而不完整的数据来断定某类事情绝不会发生。过去也许没有发生过震级八点六级以上的地震。如果基于以前的认知理论,我们或许会认为超过那个震级的地震是不会发生的。但是,在将来,也许会发生过去从没发生过的事情。比如,若干个贮存相当于单位震源体积5×1024尔格的巨大能量的地壳排列在一起,当这些地壳同时释放能量,其结果将会怎样呢?谁能断言那样的事就绝对不会发生吗?在绝对完全明朗化之前,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即使像拉普拉斯魔神一样,对过去、对现在都了如指掌……”

    “先生,”幸长看了看挂钟说,“马上就到用餐的时间了。请进入正题吧。”

    “好的。”田所博士好像终于醒悟过来似的点点头,“那么,简单地说明一下。依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导速度变化被认定的固体地幔,实际上是长期处于缓慢对流的物质。这一点大家都清楚吧。日本海沟正好处于那个大型地幔流上方的太平洋板块的沉降部,而日本列岛处在地幔对流界面——不连续面上,在太平洋一侧受插入列岛之下的板块作用被向下拉动,由于来自大陆一侧的地幔上升,致使列岛又承受着推向大洋板块之上的挤压力……由于这巨大能量,致使日本列岛在过去数千万年间由大陆向南挤压,向南移动了约五六百公里,从第三纪初算起,日本列岛已从其中部弯曲了近四十度……”

    博士拨弄了一下按钮,出现了日本列岛的地图。

    ——漂浮着的日本列岛!

    日本列岛现在仍然以每年一至两厘米的速度整体向东南偏南方向移动,然而,在它移动的正前方,地幔流正以每年四厘米的速度迎面奔来。日本列岛是一个逆地幔流而上的列岛!如果按博士的分析,那么,在新生代第三纪之初,那时的日本列岛并不像今天这样弯曲成东北、西南走向的弓形状,而是紧挨着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呈笔直走向的。五千万年间,日本列岛向南移动了五六百公里。按每年一至两厘米的移动速度计算的话,有那么长的时间,足以移动这点距离。

    来自大洋的冷地幔流,像一枚楔子一样插入大陆板块,使骑在上面的日本列岛像积雨云一样渐渐地活跃起来。同时,由于它是朝着地幔流的顶部向上攀爬,致使地幔沉降部逐渐被挤压,随之形成海沟,而且越来越深。

    另外,一个由菲律宾海盆中心部涌出的地幔形成的地幔不连续面的弧形锋面,由南向北与日本列岛的中央部相交——形成马里亚纳—小笠原弧形列岛。沿着这个弧形锋面生成了火山列岛,在距热流量极高的列岛弧形线以西约二百四五十公里的地方,有一条与弧形锋面平行的、通常在地下四百公里的深处发生地震的深源性地震带。富士火山带驻足在日本列岛中央部,而深源性地震带则横贯日本列岛,并且穿越日本海的下方延伸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在那儿向东折了一个近九十度的弯儿,沿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海岸直达鄂霍次克海。

    马里亚纳—小笠原火山弧和深源性地震带的地表之间有一个大约二百四五十公里的错位,它与地下四百公里的地震带之间形成了一个六十度左右的切入斜面。这正好与日本东北部地下深处震源分布斜面的角度相同!

    这样的话——幸长心想,也可以认为,在日本东北部的中源、浅源性地震带上,有一个角度为三十四度的斜面,而日本列岛恰好就横跨在这个大洋板块上。现在,日本列岛火山带虽然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向东北延伸的深源性地震带相距五六百公里,但是,在日本向东南方向漂移数百公里以前,日本列岛火山带与地表还是有二百多公里的错位——不,它一定更邻近且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地区平行。只有日本列岛被日本海涌出的地幔向南方挤压而移动,致使震源带和火山带之间有一个倾斜界面,该界面的地下深部倾斜度达到一定限度之时,与表层部形成更小的角度。

    这么一来——幸长想到这儿,浑身不由一紧——还是让我不幸言中了。7月初去小笠原群岛调查“一夜之间沉没的岛”的时候,当被田所博士问及原因时,自己不经意间说出的那个回答肯定没错。

    大洋上的弧形列岛是由持续的造山运动所形成的,也可能是大陆西移被留下来的吧?——至少可以说,马里亚纳—小笠原火山弧还在延续。当这岛弧受到菲律宾海盆中央以帕劳—九州海岭为中心涌出的地幔挤压,更是经过数千万年的岁月向东移动之后……也许,那儿会隆起形成巨大的列岛,如果那里的地幔对流的形态在之前没有发生变化的话。

    是地幔对流形态变化——幸长想到这儿,不禁吃惊地再次注视着田所博士。

    原来如此!那个……发生变化吗?进展迅速吗?要多长时间?

    “可是……”田所博士向幸长投去了犀利的目光,“纽卡斯尔大学的兰凯先生从古地磁学的角度再次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时候,就举一个奇怪的事例,说美洲大陆向西移动的大陆漂移现象是在近期——距今仅两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到白垩纪之间突然发生的。那是个什么学说?你还记得吗?幸长君。”

    “记得……”幸长感到喉头有点刺痛,“是钱德拉塞卡极限……”

    “是这样的。在印度裔美籍大天文学家钱德拉塞卡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计算。大家再看看地球的剖面图。地球中心在地幔的下面有一个像鸡蛋黄一样的东西,那是地核。现在,这个地核的大小已超过地球直径一半以上,大约有七千公里。但是,地核在诞生初期应该是很小的,随着地球因自身重力而产生的收缩,使其内部的压力和温度升高,继而地核发展壮大。但是,随着地核的不断增大,其外围的地幔对流状况也会发生改变。最初,比如它是从南极上升,在北极下降形成一个大旋涡,随着地核直径的增大,这个旋涡又从赤道开始向两极分流,使之变小。但这个变化不是连续性的,当地核的大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旋涡会突然被搅散,生成若干个新的小旋涡。这一点通过钱德拉塞卡的计算得到了证明……”

    田所教授指着世界地图的大西洋部分,像辅导孩子似的,用缓慢的语气一句一句地讲解着。

    “大约距今两亿年前时,紧紧连在一起的南、北美洲突然与欧洲、非洲呈东西向分离的缘由就在于此。虽然那时大陆移动的痕迹在地质学上还没得到承认,但是,这个时期聚在一起的陆地之所以突然分割成几块,开始向四周漂移,是因为在中生代时期之前,地幔对流的旋涡很大,地幔上漂浮的陆地向一个地方集中,但突然间,旋涡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地幔内生成了许多小的旋涡,于是陆地便被分成几块,开始向四周漂移。这样的解释是成立的……”

    田所博士的语调比最初时降低了许多,变得柔和了。

    但是,对于听者而言,还是清晰地感到博士的讲话声愈来愈大。室内一片寂静,大家都屏住呼吸,紧紧地盯着博士不断张合的嘴角。博士的背后,计算机的灯光不断闪烁,室外呼呼的风声和波浪撞击声渐渐变得大起来。

    小野寺发觉自己不知什么时候手心已捏出了汗。他条件反射连忙去擦额头,结果也是汗淋淋、滑溜溜的。

    是啊……小野寺想。是这个道理呀!

    自从小笠原之行第一次见到田野博士以来,今天才终于明白这位像着了迷似的、近乎癫狂的学者,到底是在寻求着什么。博士沉迷其中的那个意象的东西慢慢地显示出了全貌。小野寺也已经大致明白那到底是什么东西了。但是,尽管如此,他仍然还是没有揭开最后面纱的勇气。他的整个身体变得僵硬,紧张得一身发凉,腋下渗出了汗,不知不觉中,正一步步地向着真相迈进……

    那是向着黑沉沉的、让人感到某种巨大恐惧的那个未知真相迈进……

    “且说……”田所博士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低声说,“大陆漂移始于两亿年前,其结果是,中生代和新生代交替时期,引发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地壳变动从最鼎盛时期到衰退大约在六千万年前;绿色凝灰岩造山运动引发地球史上最为巨大的火山喷发活动到结束大约在二千五百万年前……我们是不是正在迎接一个新的、大地壳变动期?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地球诞生后的四十六亿年历史长河中,地表状态完全重新改变,从海上、陆地的地貌到生物的形态,全部更换一新。这种巨大地壳变动的间隔时间按始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排列顺序渐渐地缩短,而且,不仅是变动与变动的间距在缩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规模也逐渐变大。虽然有人从地球变化的宏观角度对此提出异议……其实,不单是造山运动的规模,气候变化、岩浆岩的特质、生物的进化形态同样如此。虽然人们普遍认为,生物进化的速度是生命诞生后,到生物体形成所花费的时间的平方数。但我认为,地球变化的过程是从地球的核心部至地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变化速度加快,变动的幅度加剧。地球的地貌以及地壳在其变迁、变动的过程中,不是一种简单的、过往周期性的重复,而是将其‘进化’的形态展现出来。而且……”

    “日本列岛附近地幔对流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征兆?”片冈忍不住插嘴道,“请告诉我们,日本列岛究竟要发生什么?”

    “这件事,我再次希望大家能够铭记于心。诸位!”田所博士将拳头“咚”地一下砸到桌上。

    “对于我们所要面对的未来,完全可以从过去历史的延续中做出某种程度的推测。但是,在未来的历史当中一定有未知的、黑暗的东西,这些东西仅凭过去的历史延续,是绝不可能推测出来的。谁敢断定过去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将来就绝对不会发生?!何况,在短短数万年的现代人类的历史中,我们又体验过多少‘过去’呢?在不到两个世纪的近代科学研究中,我们对‘人类以前的历史’到底知道多少?对于地球史上划时代的几次大的造山运动,对于我们人类哺乳类时代的新生代中新世,——甚至对于两千五百万年前发生的绿凝灰岩造山运动,我们也只能通过地下遗留的痕迹,模糊地将它剧烈的变动描绘出来而已。而这些活动最剧烈的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没有直接的体验。说到‘过去地壳大变动’,我们也只是看到变动留下的遗骸,却全然不知那些生命在活着的时候,吼叫着在荒野上狂奔的情形。在现代的灾害中难道不是同样如此吗?地震、台风、洪水引发的灾难,不也是在发生后,我们才得知灾害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吗?就是这个道理。各位,我们对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大变动的情况一无所知,而且,所了解的只不过是反映在地质学、地球史上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过程,而不是活生生的生命以十年、百年为时间单位对人类生活体验的反映。从1944年开始隆起的著名的北海道昭和新山,在一年多的时间竟升高了三百多米,上升速度最快时达到每天一点五米。但是,如果把这个对人类而言绝对异常的变化放到地质时代,恐怕就不会被发现了。1815年,史上最大的火山——印度尼西亚的松巴洼岛坦博火山爆发,导致五万六千人死亡;1883年,有名的爪哇喀拉喀托岛火山爆发,死亡人数达三万六千人,火山喷出的火山灰直达两万七千米的平流层,让全世界整整三年处于火山灰的笼罩之中,地球上的日照量减少百分之十,导致冷害造成世界范围的粮食歉收;1902年,西印度群岛马提尼克岛珀列火山大爆发,高温冲击波和运动速度达每秒一百五十米的火山发光云,瞬间就使圣彼尔的二万八千名居民丧生。此外,还有我们记忆犹新的关东大地震,造成十万人死亡。但如果用地质年代的尺度来审视这些对人类而言可以称之为巨大的地壳变动,则恐怕只能算是忽略不计、微不足道之事了。现在看来——我们对史前地壳变动的历史知之甚少,极为模糊。而且,必须强调,我们用现有的地壳变动的历史知识,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与过去的地壳变动完全不同的,处于崭新纪元,呈全新状态的地壳变动进行预测,那是极为不够的……”

    “那么……”中田盯着田所博士问,“先生,不能沿用过去的数据来进行推测,您又怎么预测呢?”

    “直觉加想象力……”田所博士激动地大声说道,“中田君,概率过程的相位空间概念,对你来说应该很清楚吧。严格意义上讲,科学是不接受人类的直觉和想象力的,但同时又可以说,科学还没有发展到将‘二者’作为一种‘方法’,严密地引入到科学范畴的地步。尽管如此,实际上,促使近代科学或者近代数学的飞跃发展的根本原动力就来自这两个方法……无论是数学还是理论科学,绝不是单纯地依据所得知的数据的演绎、归纳而发展起来的。相反,正是人类从微小的数据中,发现过去难以想象的新的关系和形态,具有这样的自由奔放的联想、深邃的想象力,才促使科学基本认识有了飞跃发展。——虽然其中也有过成千上万的谬误,但是,在几个从根本上改变近代科学的基本认识的理论中,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是基于极少的证据直观地引导出的灵感和假设,这种假设以假定理论的形式发表,而针对假定理论的论证那是之后的事。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如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也同样如此……没有人怀疑达尔文的进化论,但是,虽然有诸多旁证,却仍然不能‘证明’其完全性、科学性。这是因为,一个理论的认知,需要一个超长期的生物进化时间。而且,生物进化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我不打算自己为自己辩护,但是,作为科学工作者,我非常清楚地知道,由于自己在某些场合过于无视组织体系,过分地蛮干,方法简单、粗暴,所以,我的观点很难被人接受,但是,从表现出的很多征兆看,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我直观感知到的清况一定会发生,尽管它还没有被科学证明。再重复一遍,也许迄今为止,这个情况在地球长时期的地壳变动过程中从未发生过,或者也许发生过,但所发生的证据还没有出现在我们文明世界所收集的资料中。但是——过去从来未发生过的事情并不代表将来就绝对不发生!也许,地球史正迈进一个全新的纪元,新生代第四纪的地壳变动正在掀开崭新的一页——它在过往的所有变动历史中还不曾留下任何记载。这,都是隐藏在我们脚下数十公里深处的地幔运动惹的祸!”

    田所博士“咚”的一声在地板上跺了一脚——大家不由得吓了一跳。

    “可以认为,在目前我们所收集的资料中,那些征兆显得非常模糊。即使将这些征兆和过去所有异动的前兆现象一一对照,恐怕也无法发现能够对应的东西。我已经尽力这样去做了。结果,我把一切还原到白纸上,把那些彼此毫无关联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征兆连接起来,看看能描绘出怎样的图形来。——我用各种假设对这些毫无关联的征兆进行论证。日本列岛是由于日本海海底的地幔块的局部涌出而被推向太平洋一侧而形成的,这推论只不过是我的假设。用气象现象的模式来理解对地幔对流的原理,这也是我暂时的假设。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假设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还有很多数据缺失。——但是,上述的种种假设最终得到了一个将那么多离奇征兆关联在一起的辅助线。——沿日本海沟大陆斜面的负重力异常带急速向东移动,随之而来地磁气异常带及地热流量异常带的移动,日本海沟底部有向东移动的征兆,大陆板块部分倾斜面快速下沉——伴随而来的每小时十几米的速度下沉的岛屿……”

    “有一个问题……”邦枝说,“那么大的异动为什么没有引起海啸呢?”

    “即使是急剧的变动,在现阶段还与地震不同,它不是冲击性的。因为一小时数十厘米到十几米的变动是极为平缓的活动。”博士说,“在水中,假如动作幅度不大,水表面是不会起波浪的……这是相同的道理。虽然没有人相信地壳具有如此大的弹性,但是,事实上,它的变动非常平稳,且不间断地进行的。只要查一下潮汐表的大数据,这变动就可以被发现……虽然除我之外,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问题,而且,对于我们还没有建立精密海底地形观测网的日本人来说,竟未注意到它是那样平静地运动着,这也许是全新类型的地壳变动现象从未表现出来的特征。但是……”

    田所博士不经意地咬住嘴唇,专注地看着日本列岛的模型。沉闷的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博士仍然沉默不语。

    “田所先生……”年轻的片冈忍不住哑着嗓子问,“那又将会怎样?日本列岛附近下面的地幔对流形态发生急剧的异动……那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啊……”田所博士如梦初醒般抬起头,“啊,我正在想为什么现在的地幔对流形态变化得这么厉害……为什么被看作固体的地幔会如此剧烈地变动?”

    “正如先生刚才讲的,因为地核的扩张,引起对流形态急剧的、非连续性的变化吧。”幸长说,“地幔对流旋涡被分割得很小……再说明白一点,太平洋一侧的地幔的某个地方——大约地下数百公里的地方,地幔块分裂得很小……或者也许正要分裂。”

    “这我知道……可是,它为什么那样剧烈地活动?我不明白。”

    “由于地幔内部物质的不均衡,导致了很多热流不整合面的出现,并在那儿积存热量,当积存达到某种程度时,部分地幔的黏性不就急剧下降了吗?”幸长说,“我真不明白了——但是,从温度、压力的关系看,由于地核的变大,深部的地幔温度升高,当其中一部分地核熔化至液态的外核中的时候,来自上面的压力瞬间急剧下降,与此同时,内部地幔储热面随压力的下降而熔点降低,即使不熔化,其黏着度也会急剧下降。对流块也许就在那儿被分割……或者也许不仅仅是这样……”

    “不管怎样,目前日本列岛在太平洋一侧的地幔块都在急速地缩小。”博士敲打着投影立体地图的屏幕,“这也许是整个地球全新类型的地壳变动前兆,或者也许是仅限于这一区域的特殊事例。但是,有一点很清楚,现在对日本列岛太平洋底的地幔对流急剧变化的了解还仅限于局部。虽说是很急剧的变化,但其变化的质量总量与影响日本列岛构造的地下表层地幔的总质量相比较,仍然是微乎其微的。不过,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按现在这样的速度和方向持续移动的话,当变化量累计达到一定程度时,现在的地幔—地壳构造的力学平衡将被打破,这将给整个日本列岛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如此说来……将会怎样?”感到嗓子眼发干的小野寺嘶哑着声音问,“日本列岛……将会怎样?”

    “不知道。但是,必须考虑到,整个日本列岛正承受着来自日本海方面的、每年以一厘米以上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的压力,除此之外,加上日本列岛整个重量的平衡移动以及地下各处不平衡的温度压力,日本列岛地下每年所储存的能量一般不超过25×1023尔格。这与日本列岛一年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相等的。日本列岛以地震的形式释放它所储存的能量,以维持着它自身的平衡。但是,假如所有储存的能量都来自日本海的挤压力……也就是说,日本列岛被挤向太平洋一侧的地幔块,以逆断层的方式发生叠加……假如太平洋一侧,支撑压力的地幔块对流形态急剧变化,而来自太平洋的压力骤然减少……”

    小野寺怔住了,呆呆地看着图像。如果支撑日本列岛的太平洋的支柱突然跨掉……那日本将……

    “能预测到有多大规模的变动吗?”中田用冷静的语气问。

    “不知道!”田所博士大声嚷道,焦躁不安地握紧拳头在屏幕前面走来走去,“那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要抱有不惜一切代价去调查的精神。目前,对它的规模还无法想象,也全然不知什么时候发生。但是,异常变化绝不会一直等着我们,待我们能够完整地用科学知识去预测后再发生。另外,还有一点是明确的,最近,整个日本列岛每年所释放的能量已远远超过它一年储存、释放的地震总能量的上限。即便是火山爆发,单次的最大能量纪录也不过是1.0 × 1027尔格。而这段时间,整个日本列岛释放能量的总量已超过1.0 ×1030尔格。当然,这能量不会像大地震那样从一个地方释放出来,也不大会在同一时间一起爆发出来。不过,我们必须考虑到,地震发生形态与过去相比将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震级八点五级或八点六级的地震在各个地方呈并列状连续发生。这种现象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但是,今后可能就会发生……地震只不过是异变的附属现象。我以为,今后发生的异变将是更大规模的,它将引发连续性的大地震,给地球带来惨烈的灾难,而这些表象只是异变的部分表现而已……”

    “那更大规模的现象是什么?”邦枝迫不及待地问。

    “最坏的情况……”田所博士咽了咽唾沫说,“这与地震造成损害程度没有关系……最坏的情况——就是日本列岛的大部分将会沉入海底……”

    房间内鸦雀无声。

    风依然不断地呼啸着,波浪使劲儿地拍打着船舷,房间内到处都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尽管船颠簸得很厉害,但是屋里充斥着沉默和寂静,像掉下一根针都能听见似的令人感到窒息。小野寺用眼角的余光瞟了一下与计算机相连的通信仪器,通信仪器上显示来电信息的红灯不断闪烁,因为没有人接听,便自动开始记录,但是,包括小野寺在内所有人都没有打算去接听。在电报机发出的“喀哒喀哒”和传真机发出的“咔叽咔叽”的声音中,大家全都呆呆地坐着。

    这时,船舱又向一边倾斜过去,不知是谁的铅笔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滚落到了墙边。大家几乎都以为船被波浪推到浪尖上了,但是船身却依然倾斜着,并没有恢复原状。船体比刚才斜得更厉害了,大家全都倒向一边。

    哦呀?小野寺想。

    左满舵,船转了个方向……急转弯。是不是快接近目的地了?小野寺条件反射地抬头看了看时钟,离预定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还有一个半小时多。船又左满舵,接着又转了一个急弯。满舵……满舵……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好像遇见了什么紧急情况。

    不一会儿,船舱恢复了原状,好像将大家推向一边的力量突然消失了一样,大家的紧张情绪稍稍得到点缓解,彼此面面相觑。“吉野号”掉头后,加速前进。浪涛声、风啸声,船舱上下颠簸,左右摇晃……

    这时,走廊上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接着,舱门就被敲得“咚咚”的响。屋里谁应了一声,小野寺还没注意是谁,门就打开了。进来一个面孔晒得黝黑的年轻士官,他敬个礼,满脸紧张,手中的纸片在微微颤抖。

    “横须贺舰队司令部发来的电报……”士官一边看纸片,一边有些结巴地读道,“关东地方发生强烈地震——震源在东京湾海面三十公里处,震级八点五级……东京湾、相模湾一带遭受海啸袭击,东京都内震度达到六至七度,损失相当严重。根据海上自卫队司令部的命令,本舰前往救灾。现改变航线,向东京方向进发……”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